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红: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2010-10-22 13:20:12)
标签:

陶红

米香

娱乐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文/林晶 录音整理/袁帅  策划/胡波刘佳  摄影/姜海龙(曦峰视觉) 化妆/侯东峰场地/许仙楼餐厅   服装/Alex、翡翠嫁衣

就像她所喜欢的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样,陶虹更希望自己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演员,“演戏这个东西必须就是要有人生经历去作为积淀的,你必须是经历了很多,历练了很多,打磨了很久之后你才脱壳而出的。”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74977.jpg

《尚书·益稷》中有个句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即演奏虞舜时的箫韶乐时,因为音乐美妙动听以至把凤凰都引来了,这句话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由宝玉改成四个字:有凤来仪,用来形容美丽金贵女子到来时的喜悦——坐在第21层的大厦里,望着窗外的熙熙攘攘与车水马龙,等待见陶红时,多少有点类似的心情。
初见陶红,她给了我一个明朗的大大的微笑,伸出手,你好!精致的妆容,得体的装扮,没有不拘小节,也没有幕前与幕后的巨大反差。事实上,她就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女人。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在工作上,每年保持一两部作品的频率,仔细挑选剧本,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对于自己首部兼职的电影作品《米香》,事事亲历亲为,认真的态度,让旁人都为之钦佩不已。
采访过程中,陶红招呼周到,说话坦率,分寸拿捏得恰恰好。在人生的旅程里,她从不患得患失,也不变动游移,兀自过着她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的她,有了一些人生阅历,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却还保留着孩童时的纯真。
记得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年岁并不使我们变得更好或更坏,我们只是变得更像自己。这是她人生最好的时候。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89687.jpg
一个人只有宽恕了自己,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我们要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就像里希那穆提的书《从已知中解脱》所讲到的:人不要贪,要恰如其分。

我不用去献媚
一个女人的一生,是追寻爱的过程。男人的爱,女人的爱,孩子的爱。倘若因为运气的缘故追寻不到,不代表她要枯涸而亡。上帝会另有安排,男人的爱、女人的爱、孩子的爱到最后人间的大爱,总有一种爱能让你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
电影《米香》讲的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一个男人指引着一个女人,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一个穷困山村里的寡妇米香为了抚养脑瘫的儿子,处心积虑地嫁给了孤身一人、丑陋残疾的矿工王驼子。婚后,她每天盼着丈夫出事故,以期领得巨额死亡赔偿金。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驼子对米香母子的一片真情感动了米香。米香逐渐改变初衷,希望和王驼子踏踏实实过下去。可是不久王驼子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想到米香母子日后生活无着,王驼子故意挖塌煤层制造矿难而死去,给米香留下了一大笔赔偿金……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81762.jpg

影片的监制和主演陶红,看完这个故事的原型《嫁死》后,内心翻滚,泪眼婆娑,“我完全被震撼了。里面的人物、剧情以及故事还有作者那种很犀利的文笔。我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去形容呢?就像是一下子被打倒了,觉得太震惊了,这个故事太特别了。包括现在我跟你提起当时那个情景,我的感受还是一样强烈,我太久都没有看到过一个这么有内涵的东西了。”
它就像剥葱一样,一点一点剥开,慢慢浸润到女人最柔软的心间,随之感动、感化。它也像洋葱般,外表平淡无奇,却能让人在将它层层剥开的时候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瘾,焦急地想探究最后它所呈现的东西。“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好多电影的剧本都是来自精彩的小说。好的文学基础实际上是这个电影的根基。就像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救赎的过程。除此之外,我认为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大爱,是一种人性的东西。”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06458.jpg大爱无疆。所以,去年《米香》参加法国电影节时,受到了更多不同文化成长背景人的肯定,很多人为之哭泣,为之流泪。“其实只要是涉及人性的东西它都会是国际的。很多人为这个电影的很多细节痴迷,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细节。比如:有些老外会说‘你们中国的中药那么发达,那你老公得了癌症你干嘛不去用中药救他啊’,还有人说‘看到电影里在用罐熬中药,那是为谁在熬药呢’。我都会一一解释。”
“包括电影画面中有张海报是《泰坦尼克号》,有个观众就问我:你们电影中是不是预示着最后那个男人拯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呢?我觉得观众真的是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实际上是没有的,完全是不谋而合。通过这个举动你就会发现,观众很仔细、很聪明。而且很多发现都会出乎你的意料。甚至出于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像这部电影,其实它的故事已经是放在这儿了,我不用去献媚。”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什么样的选择,就意味着什么样的承担。影片最后,米香没有去领那笔巨额的赔偿金,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该不该拿?许多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我们看到的收尾版本,实际上也透着陶红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我是中国人,受过传统的中国教育,如果我爱这个人,我觉得这个钱是我不能拿的。但是会有很多外国观众认为,这个人为你付出了生命,这是一种爱的表达,你就应该去拿。这是两种不同的观念。”
创作初期,对于结局的设想,陶红及他的团队也有过争议,但最后,他们一致认定这个版本,“全世界我们就一个版本。也许有人觉得不拿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如果我拿了,会觉得这种爱情变得不纯粹了,她将无法面对自己。还有,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自责,是对丈夫的一种亵渎。”
 一个人只有宽恕了自己,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我们要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就像里希那穆提的书《从已知中解脱》所讲到的:人不要贪,要恰如其分。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48165.jpg

演员要耐得住寂寞
米香这样一个角色,如果放在十年前来诠释,又会怎样?无所适从,陶红如实回答。“因为这个角色太深刻了,也太难‘啃’了。其实这个是我演过的最难的一个角色了。如果放在十年前的话我觉得我会很吃力,现在遇到也正是时候吧,我正好需要这么一个东西去释放自己表达自己,这些年所有的努力都能从这个角色中看出来。”
岁月赋予给我们的,不仅会有脸上的风霜、眼角的斑纹,还有一份愈加从容的内心,以及更丰富的生命体验。“那天还有记者问我,怎么忽然一下让人看到你这么大的变化。像米香、傻春、康百万。有时候就会想这些不一样的角色怎么全来了?我觉得这跟积累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这几年的积累,才会有很多很好的角色来靠近你。演员都会有一个瓶颈,就是你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去演这个角色。有时候来到你面前的角色你并不是那么的喜欢,但你又是一个演员,你需要去工作。这是需要演员去突破的,包括之前我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工作,可是很多人就觉得我好像一直没有超越《生活秀》的作品。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陶红学会了要心怀感恩。
就像她所喜欢的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样,她更希望自己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演员,“演戏这个东西必须要有人生经历去作为积淀的,你必须是经历了很多,历练了很多,打磨了很久之后才会脱壳而出的。一个好演员真的是能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的。欧洲很多女演员都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红的,她们真是耐得住那份寂寞。不求名不求利,我觉得能耐得住寂寞其实是一种气质。这种东西其实是慢慢地附加到这个人身上的,之后变成她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气质,也变成了她对角色的一种理解。而且她们一开始也都是在演话剧,演一些有意思的角色,不会为了名利什么的就急功近利去做些什么……她们的内心力量非常强。她们很清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角色,适合什么样的角色。classical和流行真的是两个概念,做演员就一定要做经典的演员。”
这几年,陶红露面的机会并不多,“是不想让自己那么累,拍戏一个接一个会很没有状态。如果一个演员太疲累会导致对一个角色的敏锐、热情和洞察力的消退。这个东西本身是你自己的财富,如果这种激情都没有了,那只会沦为了一个演戏的机器,就是一直在没有任何目的地演。而且演员这个职业需要去准备、去休息、去充电。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它没电了它就不工作了,它需要通过充电后再继续工作。”
不做最耀眼的那一位,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姿态,对名利的渴望,陶红从来就没有那么强烈,“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这是我的工作。这个词比较好,因为概括它就是一个工作,我只是在从事一个演员的工作。这个工作可能会让你变得跟别人不一样,但其实你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其实我更看重的不是我的名气,而是我是否留下了有意义有意思的角色与作品。钱都是赚不够的,红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种红,你需要过着超常人的日子。我觉得人就这么一世,你得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得有你自己觉得特别快乐的东西。所以其实就看你自己是要什么了,我是觉得一定要给自己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一个交代。”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56582.jpg
我觉得能耐得住寂寞其实是一种气质。这种东西其实是慢慢地附加到这个人身上的,之后变成她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气质,也变成了她对角色的一种理解。

我不是自来熟的人
2008年,陶红电影工作室的成立,是给她自己这么多年来热爱电影的一个“交代”。以前只是单纯地做着演员,现在,陶红的人生字典里,多了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她说,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不太会管理,需要大量的学习。首先是琐碎的事情更多了,然后就是很多事情我得去做决定,我得去操心,以前不是个操心的命,现在变得挺爱操心的,人真的是会变的。以前我是个撒手大掌柜,根本什么都不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这些观念都得转变,我觉得自己这方面是一个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去跟别人交流、沟通。”
以前等着别人安排,现在去安排别人,陶红坦言,这种角色的转换不是那么容易,“我是个很简单很直爽的人,人际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想什么说什么的状态。但是好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有时候想这事儿的时候说那事儿,那个时候我就听不明白了。”采访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陶红的提问,不必拐弯抹角,尽管有话直说,不然她会睁着大大的眼睛,一脸疑惑。
在慢慢融入新的身份的时候,陶红也受益匪浅,“我不是自来熟的人。应酬方面的事,我觉得这个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不会明白,但是现在就觉得很正常。成立工作室之后有时候我也需要一些朋友帮忙做一些活动,我会知道说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去做的,但是我觉得能去帮助同行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有种责任感。”
一个好的管理者,用人是关键,陶红直言不讳,“人际关系上的事儿我可能会比较拿不准,但是专业上的事儿我会很果断。比如说用谁不用谁,用谁怎么用。这个我就会很清楚,这是我比较自信的地方。不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事情,我会去咨询一些更专业的人,我会更相信他们的眼光。有时候我会发现一个人的问题在哪里、弱点在哪里,然后想很多的方法找很多很强的人去帮助他做这个事情。”
一个思维很开阔的人,就不会拒绝任何新鲜的力量的加入,陶红便如此,她的首部电影《米香》就大胆启用新锐导演,“大家都不容易,特别是对年轻人,年轻人是需要更多的机会,但是必须要让我看到你的才华和能力。因为如果我投入了期望,而你却没有做到的话,那我们俩人都会是失败的。我其实一直觉得这个人只要有慧根,他够聪明,他干什么都行。有些人就是永远在抱怨,最后,他们做什么都不行,对于后者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放弃。”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26425.jpg
钱都是赚不够的,红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种红,你需要过着超常人的日子。我觉得人就这么一世,你得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得有你自己觉得特别快乐的东西。所以其实就看你自己是要什么了,我是觉得一定要给自己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一个交代。

乘物以游心
不工作之余,陶红有足够的时间属于自己,练瑜伽、学英语、读书、看电影,忙得不亦乐乎,“我比拍戏还忙呢”。陶红喜欢去看世界,那种乘物以游心,无关身份,无关文化背景,无关职业,无关年龄,一个人“心游万仞”的姿态是可以扔下一切的。约上三两好友,一起去旅行,“我觉得旅行是需要分享的。比如说你在一个城市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看到了一个名胜古迹或者一个博物馆,这些东西是需要去跟别人聊的。比如说去欧洲就会觉得原来几百年前人就那么聪明那么有创意,你需要跟人分享这种喜悦。” 
一场好的旅行有三个层次,它让你完成了一场生命的邂逅。这种邂逅的第一个层次是一种奇观,一个民风民俗的邂逅;比这更高级一点的,是你进入其中,体会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旅行的最高层次就是你终于遇见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自己。在旅途中遇见自己是最令我们心醉神迷的事情。
“因为不止是旅行,我希望去开拓我的眼界,能增长自己的见识,看到自己。我觉得每次旅行都会带给我不同的生活,就是说你在这个旅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悟人生。我喜欢人文气息厚重的地方,那种古老文化会带给我一种想法,我觉得做我们这行,需要更多的可能是对人文的一种了解。这个东西即总有一天你会用上,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它会让我变得更大气,让我站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高度。就像老话说了,人走的路多了,这就是他的财富。能到世界各地去游走也能丰富自己。”
在陶红诸多的旅行经历中,最难忘的,要数法国。她感叹自己,跟法国真的很有缘。多年来,她一直很喜欢细腻人文的法国电影。《米香》拍摄之时不仅申请了法国的南方基金,后期的制作也全部在法国完成,电影出来以后,更是受到了法国人的的认可。“他们做电影是那么的纯粹,后来我到了法国才明白,难怪他们会拍出这样的电影。这真是一种骨子里的浪漫,骨子里的人文。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文化底蕴,包括电影本来就是法国人发明的。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街道真是怎么拍怎么有感觉。到了巴黎,真是满街都是景。还有他们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名利的淡泊,是我们很多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午餐,所有的享受都有代价,而有智慧的女人只是懂得取舍,明白自己要什么。陶红宁愿选择独来独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过的是最普通的那一种,偶尔出去散心,夏天晒太阳,闲时和知己谈心,“朋友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家人是一个港湾,而朋友就是你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去倾诉的对象。现在人的压力都比较大,在中国可能也没有比较好的心理医生。而人的压力又是一定要去调试的,朋友就成了最好的调试剂。”
陶红认为,朋友不需要多,有那么几个重要的就行,“像我的朋友要不就是大学的同学,要不就是发小,认识都十几年的,彼此之间非常了解,有一定的默契。我觉得友情是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行的。在这个时间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会消失,但也有人会留下来,这都是缘分,强求不得。当然朋友之间,宽容和理解也不可缺少。像我有一个不是异性恋的朋友,一开始我觉得很难理解,后来慢慢地我也能够去接受了,包括她的朋友我也接受了。我觉得这是一种爱屋及乌,你就会发现其实她们和正常的男女也是一样的,她们爱起来也会很投入,这只是她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所以有时候也没必要去用传统的方式和眼光去看别人的生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一切的生活方式都变得宽容起来。”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2553882.jpg
我喜欢人文气息厚重的地方,那种古老文化会带给我一种想法,我觉得做我们这行,需要更多的可能是对人文的一种了解。这个东西即总有一天你会用上,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它会让我变得更大气,让我站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