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邦妮:写《红楼梦》的过程特别幸福

标签:
娱乐柏邦妮《红楼梦》 |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
文/林晶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779705.jpg
“她要拍的“红楼”,是一个有关青春和成长的故事,希望能让每个正在青春的人和青春已逝的人都能在新版《红楼梦》里获得最大的心灵共鸣。”
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已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承载着更多人的期待。“红楼选秀”风云过后,李少红接棒胡玫,成为新版《红楼梦》总导演,而其中的青春美少女编剧团队则倍受争议。该团队由九位年轻新锐写手构成,他们年龄最大的30出头,最小的不到23岁,除顾小白一名男生外,青枚、胡楠、张天然、李雪、董友竹、刘玥、蔡一玛、柏邦妮都是女孩,被称为“青春梦之队”。
柏邦妮,是新版《红楼梦》的最主要编剧之一,本名张姗姗,1982年生于江苏连云港。知名网络写手,出版过散文集《像邦妮一样爱你》等。编剧作品,《浪子燕青》、《黄土瑶》、《花木兰》等。
编剧可以教,爱不能教
2008年3月,柏邦妮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是新版《红楼梦》剧组的编剧,因为档期的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红楼梦》的工作,就这样,柏邦妮被邀请与另外8位年轻编剧一起编写新版《红楼梦》的剧本。“我们先见了文学统筹老师、导演,先自选的写一段给他们看一看,我当时写的是王熙凤和贾瑞的那一段,因为必须在前十回中选。”
参与《红楼梦》的创作无疑是柏邦妮梦寐以求的重量级作品,但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她的心里与其他编剧一样充满疑虑:自己能拿下来吗?导演李少红把所有编剧召集在一起,桌上放着很多零食,对他们说,她要拍的“红楼”,是一个有关青春和成长的故事,希望能让每个正在青春的人和青春已逝的人都能在新版《红楼梦》里获得最大的心灵共鸣,你们写,自然有着天然的感觉,这挺好的。“我们这么年轻,一多半人来自网络,从来没有接触过影视,这样的编剧阵容在任何大型电视剧中都是罕见的,起初大家都有点犹豫和忐忑,但导演对我们特信任。她说:我宁可叫深爱红楼但不懂编剧的人来写,也不愿叫不爱红楼但是会写戏的匠人来写。因为编剧可以教,但是爱不能教。”
《红楼梦人物谱》中涉及了将近700人,而剧本暂定人物有388个。柏邦妮透露,其实具体分工并没有那么有计划,这里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比如,讨论下面这一轮谁来写?就会有人来举手,有的时候同时会有两个人争,因为都喜欢,那就让导演和制作人来定,不是发任务的形式。“我特别喜欢王熙凤,所以她的戏我写得特别多。三岁多看87版《红楼梦》,我就特别喜欢她,从小到大都是,包括现在再读红楼,我仍旧对她很有感情。”
9个不同的80后编剧在一起创作,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大家的风格,往一个方向和基调上靠近,“大家都写一稿,过了或者欠了,都要调到我们认为合适的位置。调到差不多了就往下写,然后由一个人来统,我来负责这个。导演一直跟我们讲,我们的台词不是不文不白的,也不是半文半白的,是一文一白的,这就是一个标准。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电视剧是通俗的艺术,但不是世俗的。由此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做出调整。”
才华相当,年龄相似,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工作,这段经历,对于柏邦妮而言,快乐又难忘,“我们就像是同学一样,像回到了学校,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一团和气的工作,这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得了,大家因为喜欢《红楼梦》而走到一起去。导演每次出现,像个老师一样,她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给我在电影观念和剧作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跟她一起工作,受益良多。”
柏邦妮形容自己那段时间的状态,每天埋首书堆,很开心、很兴奋、很紧张的生活,诚惶诚恐地,充满谦恭地创作,“拼命地恶补,拼命地看一些其他的书,我的书桌上堆着像山一样高的书,堆满了一回一回《红楼梦》的原著和导演的批注,我们一稿一稿的剧本,就像学生交作业一样交给导演,然后下一周再跑去开会,再回来写,来来回回。”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9738285.jpg
这是我最好状态下最认真的作品
《红楼梦》剧本的创作过程,艰辛无可避免,当出现思维停顿,灵感枯竭的时候,柏邦妮的方法是,放空自己,还原人物,“太多次,真的觉得自己想不出新的东西来了,这个时候,我会想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然后回过头来,忘掉别人给你的意见,忘掉担忧和恐惧,回到最初你面对她的时候最先跃入你脑海的东西,回到初衷,把最简单的写出来,那个是对的,永远不要怀疑自己。一定要回到那个人物,我觉得剧本出现问题,一定是人出现问题。”
创作《红楼梦》太难,曾经一度,柏邦妮打过退堂鼓,“觉得这事太难了,自己干不了,但是后来有一个很神奇的体验,我写到第四集的时候,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去看的时候,突然就看到了以前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比如,你写剧本的时候,会注意人的行为轨迹和情感的脉络。《红楼梦》有一个特点,她的伏线埋得很深,表面上看都是生活琐事,其实有一条很深的情感河流,你在写的时候就突然明白了,虽然在书里是没有联系的。书还是原书,你没有改动,你只是在一些地方提供了一些情感的脉络。当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整本书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惊喜,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写的时候是很激动的,这种创作的激情是非常大的,还有一种满足感。”
写到最后,渐入尾声,柏邦妮越来越沉醉。一打开电脑就像走进了大观园,生活里的凡俗困扰已经远离。慢慢地,《红楼梦》也变成了她的梦。“写《红楼梦》给了我很大的幸福感,我在那个世界寄托了我的身心。”
在柏邦妮负责的分集剧本中,有一幕是众人皆知的“黛死钗嫁”,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最难把握和表现的一个场景。原著里,黛玉当时只有烧帕,以及说了一句:“宝玉,你好,你好……”这两个细节,一方面要保护原著不能有什么太大胆新奇的想法,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导演要求体现出“凄惨而壮美”,难度可想而知。这一集写到最后,柏邦妮脑力几乎“灯枯油尽”,心灵却随着时光倒流走进了曼妙的大观园……三个月后,这支编剧团队拿出了50集初稿,柏邦妮负责的最多,共8集。李少红看到“黛死钗嫁”这一集时,感动得流泪了。
“对于我,这是我最好状态下最认真的作品,我尽力了,对得起自己了。《红楼梦》本身不是能够一稿而成的,细节、主旨、精髓……都是要焐热了才行的,相当不易。从原著到剧本,从剧本到电视剧,都是二次创作,我们绝不敢拿自己与曹雪芹相比,我们与导演之间也存在着功力差距,她是三十多年的阅历,我们只有三五年。我们只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个人并没看出导演对剧本的不满意来,因为大原则是尊重原著,所以我们不是做一种颠覆性的修改,只是表达方案的商榷。”《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给了柏邦妮一个很大的肯定,就是战胜了自己,包括犹豫、退却的心情等等,对她是次很大的提升。
所以,外界的评论与质疑,都已然不重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在很多人心目中占据了很珍贵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创作者的心态要平和。对于评论本身,我能客观看待。80后编剧能吃透《红楼梦》多少?这样的担忧是应该的,事实上,我们做得不错。我觉得这取决于他想看到什么样的《红楼梦》,导演反复在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她只能拍李少红的那一版。李少红的《红楼梦》,就应该是一群年轻人在写稿,但不代表别人都那么想,也许有人更愿意看到《红楼梦》更深厚的层面,有人想看到盘根错节的一面,有人愿意看到考证,有人愿意看到政治等等各个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还写不出来,这些人肯定会失望。但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编剧,我没办法对这么多的要求负责任,我只能把自己的那本写好,努力达到导演心目中的那个要求。”
能在年轻的时候,参与如此重大文学巨著的创作,已是幸事。问柏邦妮,《红楼梦》之后,是否带来了更多机会?她回答得很肯定,“当然更多,但不确定是不是因为《红楼梦》,但是这个事情好难判断,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每天都在节食减肥,我听说黑乌龙茶管用,最近我每天都不吃饭我在喝黑乌龙,我瘦了,我不知道是因为节食还是黑乌龙。确实我比三年前好多了,我也相信《红楼梦》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另外一方面,我也特别的努力,就像节食一样,我相信一个人的幸运和努力都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