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影视圈Magazine
影视圈Magazine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387
  • 关注人气:4,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翔:游走于“角色”之间

(2010-08-19 15:39:27)
标签:

戏剧

蓬蒿剧场

王翔

娱乐

分类: 《星库》每期精选文章

文/李丽   图/受访者提供

在北京的小剧场中,蓬蒿剧场是第一家民间投资建设并正式获得商演资格的小剧场,它坐落在著名的南锣鼓巷,紧邻中央戏剧学院的东墙,能够容纳百名观众。它是四合院改建而成,由咖啡馆和剧场两部分组成。

李白诗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剧场名字的由来,但是反其意,寓意这里是普通人可以关注、热爱、观赏戏剧的地方。能让更多的人走入剧场观看戏剧,是该剧场创始人,热衷并痴迷于戏剧的王翔最大的心愿。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1049412.jpg

从权威牙医到民营小剧场创始人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角色,但这种角色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王翔当过兵,曾是原北京海军总医院牙科主任医师,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他还曾移民加拿大,回国后创建了北京最早的私人牙科连锁诊所——今日口腔。原本当一名出色的牙医是王翔的社会角色,但因为对戏剧的热爱与痴迷,他的人生角色也在逐渐转换。
王翔的戏剧情结缘于对文学的热爱,自幼喜爱文学的他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体味生活、获得慰藉。1985年,第一次接触话剧的王翔观看的是由实验话剧院排演的《和氏璧》,看过之后就被这种形式深深地震憾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狂热的戏剧发烧友。王翔至今保持着一项纪录是观看国家话剧院的作品《哥本哈根》达45遍之多,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尽管如此,我每看完一遍都还会有感觉,这就是剧本的魅力。是导演和演员共同创作,发挥的魅力。”王翔这样评价这部话剧。
出国期间,王翔每到一地都要观看剧场演出,到过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众多小剧场聚集地,那里小剧场的数量惊人,可见戏剧在国外的普及程度之高。“戏剧的终极关怀是文学关怀和人性关怀,重在培养人对事物深层的认知、理解能力和结构能力,能有效地提升一个民族文化、经济的原创力和核心竞争力。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接触戏剧,观看、创造,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人可以不是艺术家,但要具备艺术家的气质,物质生活的满足是有限的,人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兴建一座小剧场,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同时自己进行戏剧创作,并经营它,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成为王翔的最大愿望。
“小剧场的筹建是个艰难的过程,首先,人们对戏剧的认识有限,注定了心理空间的局限性。就现在而言,戏剧还是少数人需要的形式,大部分人还不理解,所以操作起来很有难度、有障碍。其次,寻址也是个艰难的过程,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地方,才确定现在的位置。此外,由于蓬蒿是首个民建小剧场,在办理很多手续时都无章可循,每一项程序的审批都需要等待。兴建小剧场的过程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我人生中所经历的最难的一件事。所以当它最终建成后带给我极大的成就感,不仅是完成了心愿,更是完成了一种难以复制的形式。”
“之所以把蓬蒿建在中戏的旁边,也是希望借助这里的戏剧氛围,毕竟认真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需要把它做精、做专。而且我认为一个城市先要从城市中心的文化氛围做起,在仅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很多中戏的老师和学生会经常光顾,一些知名的话剧演员像人艺的濮存昕、国话的杨青等都来这里客串过角色。此外,这里还成为很多中戏学生人生的第一个舞台,他们即使毕业了,也会时常回来看看或参演一些角色。”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1078896.jpg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1059413.jpg

小剧场是我未来的人生目标
如今的蓬蒿剧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王翔更多的时间都会留在剧场策划剧目、创作剧本,当然他还会定期出诊,兼顾着牙医的事业,贴补着这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蓬蒿剧场。
事实上,为了蓬蒿的建成,王翔可谓倾其所有,前期投入120万元,完全来自自己的积蓄。此外,每年房租和人员工资成本支出又达六七十万元,而票房收入最好也就3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要想维持剧场的正常运营,每年还要补贴二三十万元的资金缺口。王翔的小剧场在经营模式上还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对剧组不收取场租费,剧场和剧组一起分账票房,一起承担投入的风险。
尽管生存艰难,但王翔却不太考虑外来资金注入,“因为小剧场是无利润的,投资人会考虑利益,有了利益关系,戏剧势必被注入商业目的,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对于外来资金,只会考虑真正热爱戏剧,且是无条件的投资。”
“做小剧场本身就是不赚钱的,它是公益性、非赢利性的组织。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的。在我有生之年,我会一直这样贴下去。在国外,小剧场经营者一年中大概有八个月左右来做其他工作挣钱,余下的时间来做小剧场。小剧场人通过奉献、通过戏剧的表达来收获心灵的感受,收获更多的朋友。一个人为社会多做事情,是会得到很大的的满足感的。国外的小剧场能够获得政府补贴,但国内还没有发展到此,个人拿出财产支持文化创作,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大力扶持。”
“国外戏剧发达地区的戏剧氛围很浓厚,连上幼儿园的小孩都有戏剧表演的体验,理工科大学会有戏剧选修课,戏剧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在看到了这种差距,我才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了解它、喜欢它。”
对于未来,王翔称只要自己承受能力允许,会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蓬蒿剧场。因为一个蓬蒿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观赏需求,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国内戏剧氛围最浓厚的城市,至少需要五百个像蓬蒿这样的小剧场,给更多的人带来精神的慰藉。
一边是服务于人的医生,另一边是奉献于社会的戏剧工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王翔游走其中,演绎着现实生活中的戏剧人生。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1082875.jpg
http://www.xingkuad.com/upfile/news/1081095847.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