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演--贾樟柯:让艺术做主

(2008-01-24 17:14:48)
标签:

我记录

职场故事

艺术电影

《小武》

独立电影

贾樟柯

汾阳

明星动态

娱乐

分类: 《星库》每期大牌深度访谈
导演--贾樟柯:让艺术做主
 
导演阐述
    “电影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每个导演的想法和切入点不同而已。一个导演拍的所有的影片都有他自己的特点,那是本质,是无法改变的东西。”贾樟柯从大学时期就选择做独立电影,想的是如何从制片的角度发展中国的独立电影。一个国家文化必须要有青年文化,他的电影就力求形成一种青年文化,表达青年人的心声,困惑以及对社会的看法。他通过对基层生活实实在在的体验,用镜头再现社会生活原生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一种内在的真实,一种实际存在的真实,一种人物的真实,一种人物在处理问题的真实。
“我们不能只生活在结果中,还要了解过程。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每个电影艺术工作者都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就失去了意义,更不能深刻理解。”
“电影以外的东西,我可能会照顾观众,考虑到观众的感受。电影,首先是满足自己感情的需要。我只拍自己想拍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电影是我的一种纯粹的个人的表达方式。”
 
贾樟柯作品列表:
电影:
《小武》(1998年)     
《站台》(2000年)
《任逍遥》(2002年)
《世界》(2004年)
记录片
   《公共场所》(2002年)
DV作品
   《狗的状况》(2001年)
录像
   《小山回家》(1995年)
 
贾樟柯:让艺术做主
一九九0年。山西太原。年方二十的贾樟柯正在观看陈凯歌的《黄土地》,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这让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当时贾樟柯因高考落榜被父亲送到太原学美术。为此贾樟柯兴奋不已。不是因为可以学美术,而是可以离开汾阳……而在当时,要当导演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考北京电影学院。一九九三年,贾樟柯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由此,拉开了他的电影之路……
贾樟柯
贾樟柯,电影导演,生于一九七0年。山西汾阳人。热爱自由,喜欢写作,喜欢拍艺术电影。一九九0年之前,虽不甘于现状,但苦于找不到出口。《黄土地》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影片《小武》
影片《小武》讲述的是一个叫小武的自诩为做手艺活的青年小偷,在变化与失去当中无奈的、冷漠的活着的故事。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小勇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俩人没有了共同语言。在小勇结婚的时候,小武按以前的约定送钱给他,但小勇嫌钱脏不要退回。兄弟关系决裂。小武失去了友情。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由此认识了歌女胡梅梅。他经常陪她去逛街、打电话,但没多久,胡梅梅就傍大款抛弃了小武。小武失去了爱情。小武回到家,家里人都不接受他,他整天在县城里晃荡,之后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小武失去了亲情。最后小武被公安干警抓获,拷在电线杆上。街上的行人冷漠的围观,小武同样冷漠回视……
诸多奖项给予了贾樟柯以肯定:第四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最佳亚洲电影奖,第二十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大奖——金热气球奖,第十七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奖,第三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九八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第四十二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电影《站台》以一首歌曲的名字为片名,片中以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由此让观众感受时代的变迁。站台是起点,也是终点,跌跌撞撞向前,最后又归于平淡。
《小武》、《站台》等影片不但是贾樟柯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让世界影坛认识了贾樟柯,也让中国影坛承认了贾樟柯。
电影:重拾记忆 体验过程
当年能离开汾阳,使渴望自由的贾樟柯兴奋不已。在太原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又让贾樟柯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汾阳。之后,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站台》等大都在家乡汾阳完成拍摄。影片不但让贾樟柯声名鹊起,也让他和汾阳密不可分。贾樟柯知道:中国就是由大多数像汾阳一样的县城组成的,大部分的中国人也就像汾阳人一样稀里糊涂的活着。对于汾阳,他有二十多年的回忆,他熟悉,“电影终归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就更容易把握影片中的氛围。电影是贾樟柯重拾记忆的一种方式,是他对成长时代的认识。这并不是他怀念旧的东西,只是他觉得人可能很健忘,但不能失去记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失去记忆也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人改变不了的东西就是本质。”贾樟柯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它是最真实的。有人对贾樟柯的评价是“他以电影作品最真实、最深刻地反映着中国显示社会,他成就了一个电影传奇,他塑造了另一种电影世界……”电影是想象的产物不假,可能他拍出来的东西,不是真人真事,但绝对是他对生活的积累与摸索,起码会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我们不能只生活在结果中,还要了解过程。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每个电影艺术工作者都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比如现在我们说二战,知道结果死亡很多人,殃及范围很广,世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这些过于空泛。如果把战争的灾难缩小到一个普通的家庭,人们就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二战的过程。贾樟柯就是这样,他把某一段历史掰开了、揉碎了缩影在几个普通人身上,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时代发展的过程。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就失去了意义,更不能深刻理解。
较之太多的商业电影,贾樟柯的电影更是难能可贵。它是一种真我的表现,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作品里没有大牌明星,讲述也只是生活中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在国外,贾樟柯的每部电影都有不错的票房。感情无国界。每部影片,贾樟柯都始终试图融入其中,甚至也许本来就未曾分开过。他呈现给观众的是常见的、简单的生活道理和情理,让人们知道自己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些什么,应该珍惜些什么。他执着追求艺术,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艺术。
艺术电影:为自己喜欢而拍
贾樟柯说,他拍电影是为自己拍。
贾樟柯的电影不迁就任何人。电影以外的东西,他可能会照顾观众,考虑到观众的感受。电影,他只拍自己想拍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满足自己感情的需要,没有任何讨好的成分在里面。电影是他一种纯粹的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商业电影冲击市场的今天,贾樟柯仍然坚持拍艺术电影的原则。他有自己的公司,进行商业运作,但他很肯定的说这不会影响拍艺术电影。拍艺术电影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只是他喜欢,喜欢那种记录的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可以说没有明确的思想,但又蕴涵丰富。你可以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观察时代的变迁,你也可以佩服其中的人物的生命力的顽强,你还可以学会珍惜……
贾樟柯是自由的,也是勇敢的。即使困难重重,他也坚持拍自己的艺术电影,因为自己喜欢。
也许有人说他太自我,但不可否认,现在影坛中,贾樟柯的确独树一帜。
让“艺术”做主
贾樟柯的公司,广告、影视制作于一家。拍电影,投资是首要问题。当年他和同学凑钱拍的短片《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得独立短片及录象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不仅增强了贾樟柯的信心,也为他引来了三十万元的资金。现在他拍每一部电影都争取自己投资四分之一,一方面他可以在拍摄方面占有主动权,另一方面,他也是和投资方分担风险。电影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它的艺术价值直接挂钩。归根到底,要让“艺术”做主。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了投资方,他说都要拍下去。
 “侠”在当代
现在的贾樟柯在影界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对电影的追求没有变,追求艺术电影的激情也没有丝毫的减退。他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那时新片《三峡好人》刚刚完成拍摄,正在忙着进行后期制作。他说,《三峡好人》是一个意外收获,他帮朋友拍记录片时看到的一些景象,让他不得不佩服那些人生命力的旺盛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那是很原始的、人的魅力,让他觉得有必要拍点东西。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比较被动,《三峡好人》中他塑造的是一些“大侠”。主动,有勇气和信心,自己掌握命运是为“大侠”,“大侠”不是武侠片中特有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大侠”。不变的是他们永远是时代的主题。
看贾樟柯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更像一部记录片。他只是用镜头不远不近地记录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生活中的变化,他仅仅通过镜头告诉我们:他们存在着。可以说他的电影没什么开头和结尾。所谓的开头只是平淡的承接着前一段历史,结尾又悄无声息地继续平淡无奈的生活。可能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这种电影没什么看头,一切好象显得过于平淡,但它是贾樟柯的艺术,是贾樟柯的一种对时代的认知、穿越时空的记录。“电影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导演的想法与切入点不同而已。黑泽明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说:“我的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路,但没有找到。”电影之路需要重新开辟,或者条条都是电影之路,没有谁把它固定。每个人走法不同,他人无可非议。
贾樟柯生于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成就与九十年代。他是时代的记录者。通过他的有真实性的艺术电影,贾樟柯解读时代,观众解读贾樟柯,了解时代的中国。
贾樟柯的电影,是闭上眼睛回味的……
 
 
记者阐述:
贾樟柯的电影,作为非专业的我来说,我明白的只有剧情的发展,知道他用写实的方法拍摄,和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区别。都说“人生就像一场戏”,贾樟柯只是把某些人的特定的某一段生活搬上了银幕。现在的各种饮料很多,可乐、各种水果汁等应有尽有,但白水最好,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白水好就好在没有任何的添加成分,最多就是含有一些因地而异原来就存在的大体相同的矿物质。我想贾樟柯的电影就像白水,没有刻意修饰的部分,贴近大众生活的真实表演,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艺术我不太懂,我知道的道理是“艺术源于生活”,贾樟柯的电影在影坛被称作是“艺术”,我想,应该无可厚非。
贾樟柯的电影是贾樟柯的艺术,是等于生活的艺术,也是大众的艺术。无疑,贾樟柯是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但同时也存在的问题是,他的艺术电影虽在国外的多个电影节取得傲人的成绩,但在国内来说,票房状况差强人意,甚至可以用“惨”字来形容,除去影视圈内专业人士,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影片的存在。可见,中国的独立电影与商业结合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导演--贾樟柯:让艺术做主
 
八卦提问:
您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 蓝色
您最崇拜的人是谁? 司机绍师傅
您最欣赏的导演是哪位? 很多
您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 《阿满》戏剧系列
您怎么样看待爱情? 既来之,则安之!
业余时间您做哪些消遣? 睡觉
除电影以外您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看打架
以后会转行做其他行业吗? 村长

 
版权:北京星库影视广告公司
http://www.xingkuad.com/image/dhx.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