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结由来已久
二勇大名张望,说起“二勇”这个名字圈内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最初知道二勇是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阳》片成就了第一次做导演的姜文,也让二勇的制片人日子灿烂了起来。毫不夸张地说,二勇属于这个圈子的资深制片人,这个资深到不一定来自于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是积累了多大的名望,关键是他有二十年多年的关于制片的记忆。
从小在电影厂长大的他,就注定了一辈子和电影分不开。从1983年开始,最初的二勇是以演员的身份踏入这个行业的。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演员,于是从1985年开始,就在他所熟悉的八一厂做起了陌生的制片工作,相信跟很多从台前走向了幕后的人一样,刚开始的他肯定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和不适,但好在他坚持过来了。二十年来究竟做了多少片子,恐怕连他本人也记不清了。
“从小与电影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比较了解,相对来说就有了一定的优势”。从小的耳濡目染,长大后的坚持努力,才有了二勇今天的成绩。无论是艺术片,如当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还是商业大片,如《无极》;或是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影片,如正在制作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及之前的《孔雀》,似乎没有什么二勇没做过的片子。“这二十多年来,我做过各式各样各种类型的片子,应该算是实战经验比较丰富吧。”
二勇性格有奔放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他说:“我好奇心比较强,但做错事后会反思,我平时很少也不愿意接受采访,因为我的工作就是在幕后。有时恨不得学会奇门遁甲躲起来……”。“我也曾经想改行来着,但我发现我到社会上简直像个弱智,什么都做不了……”看似无可奈何的调侃,夹带着的却是对电影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分。
奇怪的“职业病”
二勇和圈内很多知名导演都有过合作,但他说,“有名导演的才华已被公认,和他们合作很轻松,而他们也基本已经成了票房的保证,但我更渴望与那些新导演合作,和他们合作让我很兴奋。大家一起努力,虽然有可能失败,但和他们一起创作、一块儿成长,也很有荣誉感”。当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做导演的开篇之作,之前的《孔雀》也是顾长卫导演梦想的开始。二勇说以后还会多与新导演合作,目前他已经有和新导演合作的计划。和新导演合作,是冒险,是挑战,是尝试,也是享受。但话说回来,尽管和新导演合作,但在片子的质量上却一点没有打折扣,相反由他经手的片子口碑都还不错,二勇说那或许是因
为他有个“职业病”。“每当我看到好的电影剧本就会起生理反应,我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如果不起那就说明这个本子不好,至少没有打动我。”如果真有个这么准确的“标尺”,那得有多少人渴望得这样的“职业病”。
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一般说来,一个剧组内,导演和制片人似乎是两个天生的矛盾体,但在二勇看来这都是小问题。一个合格的制片人,应该能和导演相互理解,这样才能相互合作,一起把工作做好。“我理解导演,分的清孰轻孰重。所以这么多年做下来,我觉得自己一直是最向着导演的,我们有什么矛盾会事先协调。在创作方面,我很尊重导演,基本以导演为主。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戏拍好,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协调的。我觉得自己比较人性化,这么多年来合作过的导演,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
挑“劫匪”,找冷门
二勇这么多年以来大多在做电影,他说这并不是觉得电视剧不好,他也曾经做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好想好想谈恋爱》等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西方了解中国更多的是通过中国的艺术电影,如今,国内不单能够制作像当年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高艺术性的电影,也能做像《英雄》、《无极》等大制作的商业大片,电影较电视剧更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二勇做各种各样的影视剧的制片工作,他熟知国内的圈内动态,也理解和掌握国际的动向,还是拿电影来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商业大片能使世界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艺术电影在国外也能频频获奖,但商业电影不能单纯的强调大制作,艺术片也要与商业结合。艺术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每个导演只要把握自己的特点,抓住自己的强项并发挥到极致,他都能够成功。但现在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来做,二勇说:“这就得下点工夫,要挑“劫匪”,找冷门。就像别人都拍动作片,你就应该拍点儿非动作片。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是要题材好、剧本好。一个剧本的好坏决定一部电影的好坏。另外,也与剧组每个人的工作分不开。”一部成功的影视剧,首先要求故事情节吸引人,抓住观众的心理,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欲望。如果总分一百分的话,好剧本的分量占到五十分,之后是选择与出色的主创人员合作、演员的表演、包装宣传等等。而对于中国商业大片开始学习好莱坞模式,急剧加重宣传炒作的力度,二勇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中国电影市场还没到那种成熟的地步,所以一味地加大宣传力度无非是增加收回投资的风险度,因为观众的层次不一样,而艺术片更是只能注重观众的口碑,而好的口碑只能是来自于电影本身,和一切其他的宣传无关。”
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影视圈有太多的新人抱怨想走出来很难。作为掌握演员“生杀大权”的制片人来说,二勇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实,新演员只要针对自己的特性刻苦努力,最终肯定能够走出来。每个人都有机会,只是当机会来到的时候有些人茫然不觉,和机会擦身而过。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记得某位大腕曾经说过:“别人在学习的时候我在学习,别人在睡觉的时候我还在学习,所以才能换来今天的成绩。”确实,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如今,二勇又投入到新的一轮工作当中去了。与美英俄四国合拍的一部讲述解放前夕中美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人的影片正在做前期准备。另外,电影《紫禁城》也将于今年五、六月开拍。
后记
谈话到此,似乎该结束了。但总觉得还有些没有说到的东西。这些或许跟二勇本人无关。毫无疑问,电影市场终究会日趋完善。就像二勇说的那样,“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光需要电影人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和国民的共同理解与支持。”中国电影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周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国内电影人的大制作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影片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目前的状况依然令人担忧,首先是只有产量不到十分之一的影片能够真正面向观众,其次是偏高的票价和观众的收入不成正比。如果说美国人把周末看电影当成是一种习惯,那么在中国,大多数人或许还是把看电影当成是一种近乎奢侈的高级娱乐行为。如果中国将来有五千万国民支持电影,看电影,那么可以想象的是那将是怎样的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做到这点,还需要怎样的努力呢?
采访结束的那一刻,午后暖暖的阳光正透过落地玻璃洒在他的身上,一脸灿烂,希望能把这份灿烂带给中国电影。
文/张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