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影视圈Magazine
影视圈Magazine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387
  • 关注人气:4,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扎 款:影视圈中荣耻录之一

(2007-12-06 17:20:20)
标签:

娱乐/八卦

休闲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分类: 星库新闻

做影视不是一件容易事。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狗东西需要钱,少了还不行!
影视圈的从业者大都是些文化人或者有一些文化情结的人。文化人虽然个性张扬,穿着另类,头发该长的长,胡子该留的留,乍看啥都不缺,但往往囊中羞涩。拍戏需要钱,可在咱们国家,政府不给钱,银行不借钱,那就只能求助于人。
求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找投资。在影视圈里,你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不少忙碌的身影,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出入于各个有点线索的公司,眉飞色舞地兜售自己的策划方案、故事梗概及美好前景。所以在这个圈子里,会讲故事也是一些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个生存技能。二是拉广告拉赞助。由于这种投入只要求以鸣谢、片尾广告等方式来回报,因此更受青睐。这两件事被圈中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扎款”。
“扎款”这个词,很有些味道。“扎”就要稳准狠,要刀刀见血。虽然其含义跟骗钱有点类似,但“骗”就显得诡诈龌龊,很低档;而“扎款”就不同了,幽默、洒脱还有点豪气,闪烁着一种顽劣的智慧之光。
我一直认为,每个新词的产生绝对是一种高智商的组合,而它的传播则代表了一种认同甚至激赏。既如此,“扎款”这个词在影视圈的流行就很值得探究了。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愿意贡献一点我个人的经历。2002年,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也由于部分个人的兴趣,我们由筹备拍摄电视剧《满汉全席》开始,涉入了所谓的影视圈,在此之前,公司主要从事广告业,也还小有名气,效益也很不错。当时,在我们公司的内部,已经在进行着严格的客户关系管理,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的客户,制订了包括每周拜访次数、电话次数等具体量化指标的服务规范,而且把 “客户满意度”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要求在尽可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要 “经营客户的心”,让客户真正从心理上满意、认同甚至感动,为后续的合作创造条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当我第一次听到“扎款”这个词并领会了它的含义时,当我看到影视圈的一部分人竟然以这样一种很“痞”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投资者和客户时,我的感受只能以“震惊”来形容。所以,我当时就定了个规定:在我们公司,讨论工作时不许用“扎款”这个词。
其实,用不用这个词不要紧,可怕的是这种“扎”的心态,它既不干净,也不光彩,对整个行业有害而无益。
首先,因为是要去“扎”,要刺刀见红,所以手段也就无所不用其极。讲故事是斯文的,但其效力已大大降低;慢慢地就泥沙俱下,拉关系、走偏门,软的硬的一起来,带坏了自己教坏了别人,也不折不扣地败坏了行业及社会风气。
其次,由于款是“扎”来的,所以别人疼不疼也就不管了。只要钱一到手,就恨不得出钱的人再不说一句话,说了就是“干预创作”、“不懂艺术”。好一点的钻到象牙塔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等而下之的则巧取豪夺,中饱私囊。我听过好多的“人物”谈论自己的艺术理想,吹嘘自己的阅历与能力,却从没听过一个人真正以一个打工者的姿态讲他如何控制成本、精益求精,为投资方去创造效益;或者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去为客户排忧解难,做一些实事。仔细想想,真是不可理喻。
这样一来二去,投资者也都被“扎”怕了。我也见过一些或多或少介入过影视的企业家,对于这些圈中同行,都莫不以“骗子” 直接相称。许多老板已经把“吃亏是福” 上升到哲学层面,修炼的百毒不侵。任凭你巧舌如簧,百般说辞,他就是不肯松开捏紧钱包的手,既有一次绝无二次。
拿别人当傻瓜去做事是不可能长久的。“扎款”者扎来扎去,总有一天会扎到自己,呲牙咧嘴嗷嗷叫,那也是很丑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