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之余,冷静思考一二
(2020-03-07 17:38:20)
标签:
股票、财经 |
近几日境外欧美主要的股市反复震荡,大幅下跌,A股周五也再受影响。但回看A股一周情况,沪深300一周上涨5%,挺不错的表现和势头。
然,大涨和高兴之余,应该保持清醒,毕竟牛市只有事后才知道。
1.外围股市不排除继续下跌,毕竟他们对于疫情的控制的套路和中国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影响多大不好判断,从影响A股的角度,要从更坏的可能性去打算,假如疫情扩散的趋势变得更坏,A股能够独善其身吗?能够一枝独秀吗?如果能,当然A股投资者高兴,但如果不能,如何重估当前资产的价格,以及对应的风控策略是什么?要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并得出结论是不容易的,或者至少要走着瞧。
当然,如果我们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可以从定性的角度,人类必定战胜疫情,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是这个曲折会不会伤害你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你的投资?不同风格,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资金性质,结果必将不同。
2.从A股自身来说,对于现在那些市场追捧的科技股,就算我们只讲逻辑,也到了一个考验的时刻了。陈光明近期的观点就是一个代表,至少我们应该停一下,让思维回归到价值判断上来捋捋。假设我们自己是一个刚新募集的基金的管理人,你是否还敢于按照现在的成长逻辑,按照目前的估值继续不断买入并持有吗?加上年报和一季度业绩都在陆续披露。如果一季度业绩不好,大概率可以甩锅给新冠肺炎。如果说2019年业绩还没有体现,你认为按照逻辑2020会高速增长。但是,那个业绩高速的速率会是多少可以让你接受呢?有人说,成长股根本不要看估值,因为逻辑是没有估值的,只管这个事情是否存在,或者按照凯恩斯的选美理论,看能否被大家接受。我不敢用这样的方式来判断投资,总不能“地有多大产,就看人有多大胆”吧。就算持有成长逻辑,投资者也应该要去找可以证实它在增长内容,如果没有订单,没有客户,凭什么说2020年你可以获得高成长呢?那些成长的公司,要么能够得到行业或政策的助推,让人看到一季度增长的来源,要么就是那些强品牌,强竞争优势的公司,即使在行业出现压力时,它们仍然能够提升市占率,对于它们而言,需求只是推迟不会减弱。
3.最近,市场很多人在推新基建的投资逻辑,看看这些报告中表达的内容,与其说是“基建”不如说是新产业更合适。假如从基建角度看,5G基站建设属于这个范畴,那么在5G基站建设完成后谁会受益?显然,建设完成后受益的是5G运营商,就相当于它出钱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作为这条公路的运营商通过逐年收费获得经营性收入。在建设中呢?受益的一方应该是施工方(你也可用逻辑演绎到施工需要的钢铁水泥),另一方应该是基站需要的设施供应商,例如铁塔制造商,储能电池供应商等等。当然还有涉及5G运营必须的通讯设备等,再往后这就不完全是基建概念了,而是产业支出驱动需求。例如,对人工智能来说,产业链的产业关系可能会更复杂,就未必是一个基建概念了。
所以,从投资角度,我们应该层层往下梳理,才能够知道谁是受益者,以及在什么时期内,哪个产业链或端是受益的,哪个先得益,哪个后得益。逻辑和确定性是否出现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