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价值投资方法的逻辑
(2011-06-12 20:40:51)
标签:
股票 |
分类: 思考 |
价值投资,本质上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就是用0.5美元买到价值1美元的过程。这里隐含着两个重要要素,其一,怎么找到这个公司且能够评估出其内在价值?其二,什么时候买和什么时候卖。
对于第二个问题,巴菲特喜欢用市场先生的理论来解释,他说,股票的价格是由一个叫做市场先生的代表给出的,这位先生每天带着情绪,当他高兴时,会对一个公司的价值报出一个很高的价格,而当他情绪低落时,会非常悲观地给出一个低于公司价值的价格。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要被市场先生所牵制,相反应该让他为你服务,当市场先生情绪低落时,比较他给出的价格和公司的内在价值,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50%以上时买入,然后等待,当股价高于内在价值,且你需要资金去购买更好的公司股票时卖出(这里区别巴菲特说的,好公司永远不卖出)。
如果投资者能够知道公司的内在价值,一切投资难题就解决了。因为知道价值就可以随时和市场先生的报价进行比较,相当于巴菲特说的,每一个球你不必一定挥动球棒,只有好球时,你才击球,并打出一个好球。
最困难的难题是什么是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又如何去评估呢?
按照价值投资理论,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由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股息),用一定的资本收益率,在对应的时间内进行折现所获得的现值。这就是威廉姆斯提出的价值公式。然而在使用中,按照威廉姆斯的公式计算公司价值需要大量的预测,如持续经营在不同的年度中带来的股息,以及对应的资本报酬率,任何一位分析师,包括公司的经营者都很难对一个公司三年以后的数字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时间越长计算的精确度越低。
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个思路,就是按照公司现在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进行调整,测算公司的调整后账面价值,这个价值被称为价值重估,或者是重置成本。例如一个公司的市值是20亿元,而重置成本分析后,用15亿元就可以做到与该公司相同的经营(业绩、市场地位等),那么,这家公司就被高估,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市值回落。
然而,仅仅用资产重置来估值是不够的,因为公司处于一个竞争环境中,公司取得业绩和盈利是在一定的竞争水平下,通过改善技术创新、或者新的投入,或者内部管理的情况下取得的。格雷厄姆把公司的这些表现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称作质量因素。可见,估值开始向定性的因素发展。
显然,竞争力分析是件复杂的分析,不仅要求对分析对象所处行业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对该行业的主要竞争者有了解,另外,竞争分析如何折算成公司的内在价值里呢?巴菲特将竞争分析进一步深化,提出竞争优势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分析公司是否能够建立护城河,并不断拓宽护城河的宽度。最好的公司的护城河的价值是不想要太多的资本支出,或者可以通过资本盈余的使用,创造出高于资本盈余投入的价值,这就是最好的公司。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能够将价值和成长分开,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公司,一定享受了成长的价值,拥有好的护城河的公司,其成长性来自竞争优势和特许权经营,我们应该对公司的这部分价值进行评估。
这样一来,公司的内在价值的评估,就从格雷厄姆的基于财务报表的数量分析转向了更多地分析影响公司未来价值的质量因素(如竞争分析、特许权经营分析等)。这就使得价值投资者感到失去了一个可度量化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说,内在价值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大致分析的结果。格雷厄姆说,一个男人走进门来,任何一个人大致可以判断出他是否达到了选民的资格,或者属于胖还是瘦,至于他准确的年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见,要做一个价值投资者,重要的不是看着价格变化,而是如何分析公司可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