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自己理解的行业
(2011-05-16 22:48: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创投 |
在项目讨论会议上,说起我们的一家合伙伙伴从来不碰技术类得公司,他们认为自己看不懂技术,所以放弃人们喜欢的高科技公司,而专门投资传统的行业内的公司,这点和巴菲特类似,据说他们在某家公司的拟ipo中重仓赚了很大。
我们很多做PE的人就特别喜欢看技术,一谈项目就把技术看的很重,如果没有什么发明专利,或者新颖的技术名词,似乎就觉得项目的质量不高,有时候喜欢把技术问题究竟个不完,然而,如果一个投资人要使自己去理解或者弄懂那么多技术,就算自己认为懂,其实也是和ABC的普及者而已,和技术专业人员比较差距应该很大,另一个出现的现象是,如果技术人遇到技术人,二者会更加争论,让旁观者(投资分析人员)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其实,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倒过来看,只要公司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同,而且公司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就有它的道理,否则消费者或者客户都是傻瓜,就算卖的人比买的人精,也不会大家都是傻瓜,且傻瓜数量呈现羊群效应。前几天去了一家海归博士创业的公司,他就表明自己的策略就是跟随而绝不发明,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弄发明专利,更有实用新型专利,其实都是在包装,前几个月一个专门帮助企业受理专利的事务所人员也提到了这个观点,从他的眼里看,手中经历了这么多的专利,真正具有好的技术创造的还真不多。那位海归博士认为,他们的产品就是重新针对客户的需要,按照自己理解的技术路线去实现国外产品的功能,这样只要功能实现,价格又远远低于国外产品,这个产品策略有什么不好,同样有很大的市场,且毛利率很高。这个策略对于目前的国情是合适的,如果一个行业的市场空间巨大,按照自己的技术路线开发产品替代国外的昂贵产品本身就是在创新。
而对于传统行业的公司,商业模式可能更加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资源组织起来,并快速地提供客户,使得客户能够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样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生意。
彼得·林奇就把这类公司称作利基公司,他喜欢在不景气的行业里寻找发展快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长期的投资更会让他赚钱。
前一篇:借壳上市与IPO标准趋同
后一篇:海尔下跌的买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