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两个月涨了近四百点
(2009-06-01 17:10:50)
标签:
杂谈 |
看了下自己最后一篇博客的日期是3月31日,当时的上证指数是2373点收盘,今天在中石油这个大象再度发狂般上涨的带动下,采掘板块和资源类“大动物们”纷纷发力,站上了2721点,使得原本战战兢兢的指数又昂起来骄傲的牛头,股民们应该高兴了,因为前期对供求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恢复IPO的政策信号也没有摧散买方的斗志,这波行情又要再上高楼了。
前一段时间主要的精力在看企业,谈企业。创业板即将设立,许多风险投资机构或者PE们感到高兴,但是估计也有不少在叹气,特别是那些在2007年,2008年疯狂地投资的机构,恐怕难得高兴,因为这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使得原本勃勃生机,指标优良的公司均遭受重创,其实,那些被投资的公司业主或原始股东也很怨,不少也在和机构们协商,寻求包括并购等其他方式,尽快找到新的融资和发展渠道。
应该说,远离和旁观风投行业有一年多了,只是觉得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就算有几个大的,成功的投资机构,大都也是坚持了快十年,或者有官方等背景,其余一些新创设的私募机构,恐怕也是带着一腔热血,或者冲着市场的涌动希望尽快踩上节拍,拿着钱能够砸出几个好项目。其实,做投资就像一个人学走路,欲速则不达。特别是自己没有理解的道路,更应该小心翼翼,不能够丢了别人的钱,也丢了自己的信用。但是,为了这条路能够走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高级合伙人的主要工作在找钱,而年轻的没有经验的投资经理在找项目。由于没有经验又怎么能够发现好项目呢,简单的办法就是检验过去的指标,或者大家凑热闹,抱团接单了。
按照对投资的理解,对投资的标的企业最终要分析它的未来是否会赚钱,或者能否在这个这个行业中抓住机会进行创新,从而改变原行业参与者的地位。这个能力确实很难,短期内的接触和调查都很难做出判断,有时候觉得投与不投根本不在于确定性的内容有多少,而是更多的要去启发和与这个团队交流,他们自己是否能够自己理解了他们的业务、他们的客户、以及客户的需求变化,从而制定出合适的经营模式,并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一项好的技术,也许未必就是公司成功的主要要素,好技术创造的产品要让更多的人去使用才能够得到效益,而没有好技术,但是发现了一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了适宜他们的产品,同样会取得很好的结果。1959年,美国帝杰证券经纪公司的设立,是三个没有任何资源和社会背景的年轻人创立的,他们发现大萧条之后的美国投资市场,有一批退休了的基金管理人,他们需要的不是传统证券公司提供的交易服务,而是“研究”服务。同样,另一家成长速度最快的证券公司,发现非常多的非希望通过投资致富的技术专业人员、小商贩、富裕农民等由于自己的时间基本被工作占用,同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学习和理解证券投资的知识,无暇管理自己的财富,这部分客户一般不会接受有较大风险的股票投资,这家公司看到这批客户的特征和需求,专门设计和销售保持不认储蓄不贬值的金融理财产品,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许多创业者能够看到很多机会,但是他们不能够面对机会进行筛选,找到最有利的机会,往往走不到成功的彼岸,其实,这和我们在股票市场投资基本类似,每一个买股票的人,每天都面对这太多的选择和机会,往往会被机会左右自己的意志,从而参与了“布朗运动”。
因此,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创业,其实都要坚持适合自己的东西和基本的原则,才能够走的更稳,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