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类与整理例1

标签:
数学一年级下册研讨课 |
分类: 教学七彩花 |
安徽街小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
|
分类与整理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学具片活动,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对学具片进行分类,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初步认识表示分类结果的象形图、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分学具片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数据分析过 程。
|
||||
教学重点 |
掌握对物体分类的方法,学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 |
||||
教学难点 |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
合作点 |
按照给定标准进行学具片分类、计数。 |
||||
|
|||||
创设情境 目标定向 |
老师出示一袋学具片,问: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不超过20个) 请四人小组组长倒出学具片,大家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12个) 师:这些学具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学具片有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颜色。 师:对,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类,分完类之后还要整理分类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板书:分类与整理 |
||||
主动探究 精讲点拨
|
板书:按不同的形状分 师:每种形状各有多少个? (1)分类并计数 小组合作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 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呈现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
展示:一列一列或一行一行摆的
一人抓一种图形的(一摞一摞摆的) 小组长汇报:正方形有3个,三角形有4个,圆形有5个。 (2)强调“一一对应”的摆放方式 师:哪种形状的图形最多?你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圆形最高),教师移动其他图形的间距,再问学生:还是圆形最多吗? 强调:规定起点后,不论图形大小,我们都要一个对着一个摆,才便于比较多少。 (3)认识象形图 教师示范,在黑板上摆学具片,说:每种图形摆一列,一个对着一个摆。 教师用直尺在三列学具片下画一条直线,介绍作用:直线上面是分类的图形,下面是分类的标准;再在直线下面对应的位置画出分类标准。 (4)认识简易统计表 师:我们用图的方式表示了分类结果,还有别的方式吗? 引导学生说出把数写下来。
师:这种方式可以叫表。 (5)体会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师:图和表的方式,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师:不管是图,还是表,它们的分类答案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按不同形状分类的,就是分类标准一样。 (6)简单分析数据 师:看着图、表,你能回答问题吗?哪种形状的图形最多? 师: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谁来回答? |
||||
合作学习 释疑解难
|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学具片按照不同的形状分类了,进行了整理,还能提出问题并解答。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些学具片按不同的颜色分一分—— 板书:按不同的颜色分 师:每种颜色的学具片各有多少个? 小组合作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 教师巡视,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汇报。 教师直接在象形图的下面记录各色学具片的数量。 师:谁能看图表提问?谁来回答?
师:观察左右两边的图表,分类的答案一样吗?(不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左边是按不同形状分的,右边是按不同颜色分的,那就是分类标准不一样,所以,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例题小结: 通过操作学具片,我们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会用图和表的方式表示分类结果,还会提出问题并解答。
拓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 (1)出示一个较小的粉色圆形学具,师:它该放在哪一类呢?
(2)出示一个大的桔色等腰三角形、一个大的蓝色直角三角形,师:它们该放在哪一类呢? 师:不论大小,不论形状,它们都是三角形。以后,你们还会学习把三角形分类。 |
||||
主动发展 指导实践 |
接下来,请大家练一练。
练习七第29页第1题 涂一涂:用铅笔把车涂黑。 数一数:有多少辆车?填空! 说一说:除了车,还有什么? 提出:车、船、飞机都是交通工具。 延伸: 轻轨是车吗?地铁是车吗?火车是车吗? 教师解释:其实,轻轨也是地铁,地铁就是在城市中穿行的只供人乘坐的火车。凡是靠轮子在陆地上运行的交通工具都是车!
练习七第30页第3题
3.
练习七第29页第2题 建议:两个例题学完后的练习课上,指导学生完成,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分类后准确计数的过程。
结束语: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分类与整理的知识,生活中也有很多分类的事例。
|
||||
电子课本
|
磁性学具片
|
||||
课后反思 |
(1)关于一人抓一种图形的(一摞一摞摆的)呈现方式 课堂上的处理方法是让三个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图形放在黑板上,学生都自然摆成了一行。按照教材所示,我随手把它们各自抹在一起,以强调“一堆一堆”的呈现方式。这就是受教材的约束,没有完全尊重学生合作分类活动的结果呈现方式,没有随机应变处理。课后,我改变了处理方法,让这合作分类的三个学生把不同的图形摞着放在掌心上,让全班学生计数。果然,学生不方便数清每种图形的个数,自然而然选择了平摊的方式摆在桌面上计数。
(2)关于体会一一对应数学思想的教学 这节课,我在三个地方安排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第一次在直观判断“哪种形状的图形最多”,第二次在按不同的颜色分类并摆成象形图,第三次在例题教学后的拓展,一个小点的粉色圆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各放在哪一类。其实,在教学例题时,把大小差不多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中的一种图形换成明显大些的图形,就可以造成比较图形多少的直观冲突,教学效果会更好。 (3)关于小组合作的效能
(4)关于练习七第29页第2题的处理 例题学完后的练习作业,不能按照教材中练习题的顺序进行练习,而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第2题,水果卡片总数量虽然不超过20个,但是,分散无规则摆放,增加了学生分类准确计数的难度。同时,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水果的数量在空白水果上涂色表示计数,这也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答题规则。这样的题目,可以放在例题2学完后的练习课进行,让学生经历散放静态物体分类计数的过程,即相同的水果作上相同的记号数一数,再填写数据,最后根据数据涂色,同时从总数的角度检查计数的准确性。之后,再练习完成第4题以巩固此分类计数的统计过程。 最后,一点疑惑,“一一对应”“象形图”“统计表”等这样的专用语需不需要告诉学生,并让学生会说?如果需要告诉学生,就应该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比如:一一对应,就是一个对着一个;象形图,就是用图片、图案、图形等代替实物的统计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