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8-05-21 19:44:34)
标签:

教学设计

数学

三年级上册

分类: 教学七彩花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倍的认识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人教版数学

章节

50页例1

学时

1课时

年级

三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1. 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倍”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2. 在学习“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让学生在电教设备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实践证明: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学习乘法比学习除法容易,学习加减法比学习乘除法容易。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方法之一,即用减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乘法时,是从特殊加法的角度学习的,还是合并与累加的过程,本质上还是加法结构。此时学习“倍”的知识,才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乘法结构的开始,学生还要掌握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即用乘法和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问题。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而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倍”的概念,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困难。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含义。既有必要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中认识“倍”,也有必要在变式结构模型和错误结构模型的辨析中深化认识“倍”,还有必要在“两种数量”的变化中明确“什么才是标准量”。

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预估(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1. 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倍”,从字、图、文、形、数方面开展教学活动,让学

 

生建立倍的概念。

 

2.利用大量素材,即齐性学具、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

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对比、辨析、表达中感受N

倍、2倍、1倍的含义,从而理解倍的本质含义,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

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3. 利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家校帮“移动讲台”等信息技术手段推送教学

难点PPT,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反复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知识。

    【效果预估】

揭示课题从汉字方面“倍”和数与数的关系入手,形式新颖,制造悬念,会

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总结与揭示课题前后呼应,图文并茂,数形结合,浓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整体呈现倍的概念,给学生全面的“倍”的印象,特别是2和8的倍数关系的呈现,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形成“见倍就乘”或“见倍就除”的片面理解,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以“2倍”为突破点,如:萝卜之间的2倍关系、水果之间的2倍关系、圆片之间的2倍关系、花儿之间的2倍关系,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错误结构)的呈现,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倍”,帮助学生建构形成乘法结构的最基本模型,对错误理解有效防微杜渐。

“1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和比率(倍数)关系的梗结点,以“同样多”为桥梁,可以让学生有效快速理解“两个数量同样多,就是两个数量互为1倍”。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供直观的模型,可以因材施教,可以及时反馈练习情况,可以延伸课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教学资源简介(资源来源(自主设计、引用出处、资源要求说明)、资源作用)

1. 教育云空间、教学助手、家校帮个人账号300462725,利用人教数字教材素材

制作教学PPT,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体验。

2.手机“一起作业”APP个人ID13904114,向学生布置同步练习。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变化中的标准量,1倍的理解

解决措施:

1. 用结构性的实物图片、学具片呈现标准量和被比较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模仿中表达倍的概念,如:白萝卜有5个2根,是胡萝卜的

5倍。

2. 利用“互动课堂”推送“变化中的标准量”动态演示PPT,让学生在平板电脑

上操作,反复学习,感受标准量确定的重要性。以“同样多”为桥梁,帮助学

生理解“1倍”。

3. 利用“移动讲台”录制学生操作学具、生活应用举例的典型现象,让学生在

广泛信息交流中理解倍的概念。

4. 补充丰富多彩的练习,提供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

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和辨析中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5. 回应开课“8 ?2”的关系,数形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

思维过渡理解倍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或

交互方式

媒体或交互方式的作用及分析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让学生先从汉语的角度发现“倍”,再明确从数学的范畴里学习“倍”,增强熟悉感,降低难度,在数与数的关系中进入倍的学习过程。

自设素材:

1.词句四五个。

2.48揭示课题

“倍的认识”。

 

1.学生观看PPT从“成倍”“加倍努力”“每逢佳节倍思亲”“事半功倍”“身价倍增”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倍”字。

2.学生观看PPT,说说48的关系,明确:2<882,听老师揭示:82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与“倍”有关。

教师操作PPT,红色椭圆外框圈出“倍”字,呈现课题“倍的认识”;再显示“2<8”“82”,进入新课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词句中突出“倍”字,增强熟悉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对“倍”抽象概念有一点直观的依托,再从数的关系中快捷展开教学。

初步感知

建立概念

 

 

 

 

 

 

 

 

 

 

 

 

让学生在“小兔分萝卜”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教材第50页例题1:6只小兔和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1.学生观看PPT,听老师简单讲述“小兔分萝卜”的故事。

2.学生口述按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分类,一行一行摆萝卜,并分别数出三种萝卜的根数。

3.学生观察,发现: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2根。

4.学生听教师介绍: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5.学生用两种学具片代替胡萝卜和白萝卜,摆一摆,发现:白萝卜有52根,口头表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6.学生在书第50页,圈一圈,填一填。

1.教师操作PPTPPT依次呈现三种萝卜的摆放和根数情况,用圈一圈的方式呈现标准量2根和对比量32根,图文结合呈现“倍”的具体含义。

2.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操作“胡萝卜”和“白萝卜”关系的过程,同步到电子白板,集体观看,及时讲评。

让学生在两个层次中对“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有直观体验,一是观看实物图片,二是观看操作视频,动静结合,加深印象。

变式结构

理解概念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标准量的确定与“几倍”的联系,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补充素材:

1.不同属性的标准量分别是2个、3个、4个,但是被比较量都是对应标准量的2倍,即两者的倍数关系相同。

2.1倍与同样多的对等关系,即同样数量之间互为标准量、被比较量。

1.学生操作平板电脑,反复学习“不同标准量的2倍”,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1份是不同的个数,它的2倍也是不同的个数。

2.学生操作平板电脑,反复学习“两个物体数量同样多就是互为1倍”。

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中向学生推送教学难点“标准量的变化”PPT,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标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中,在具体的情景中和辨析中理解倍的本质含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反复观看教学难点的说明演示。

 

运用概念

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多种练习中,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

1.书第50页的做一做第1题、第2题。(补充填空:蓝色圆片是桔色圆片的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

2.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3.补充“花儿朵朵”练习,不断变化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2题,观看PPT演示解题动态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观看“移动讲台”订正答案。

3.学生独立完成“花儿朵朵”补充练习,观看“移动讲台”再次明确:粉花和黄花互为1倍,变化数量中的黄花是粉花的3倍、粉花是黄花的2倍。

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集体讲评。配以PPT演示,让学生直观体验解题的思路。

讲评练习时不用再进行电脑和投影仪之间的切换,相对高效实用!

继续让学生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的辨析(“花儿朵朵”练习)中深化对倍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总结

提炼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倍”的理解。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明2和8的另一种关系。

1.学生互相交流举例:生活中倍概念的应用。

2.学生用操作学具、画图等方式举例倍的概念以及2和8的关系。

3.学生完成“一起作业”APP里的课外作业。

1.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观看,并提炼:倍就是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其中一个数量是标准量,如:

82 4倍,用除法计算,8÷2=4

2的几倍是8,用乘法计算,

2×4=8

2.教师在“一起作业”里布置“倍的认识”的同步练习。

“移动讲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学生中的“独特思维”,起到及时、广泛交流信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2和8的倍数关系的呈现,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形成“见倍就乘”或“见倍就除”的片面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