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设计数学三年级上册 |
分类: 教学七彩花 |
学校 |
|
|||||||
课名 |
倍的认识 |
教师姓名 |
|
|||||
学科(版本) |
人教版数学 |
章节 |
第50页例1 |
|||||
学时 |
1课时 |
年级 |
三年级上册 |
|||||
二、教学目标 1. 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倍”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2. 在学习“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让学生在电教设备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
||||||||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实践证明: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学习乘法比学习除法容易,学习加减法比学习乘除法容易。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方法之一,即用减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乘法时,是从特殊加法的角度学习的,还是合并与累加的过程,本质上还是加法结构。此时学习“倍”的知识,才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乘法结构的开始,学生还要掌握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另一种方法,即用乘法和除法解决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问题。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而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倍”的概念,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困难。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含义。既有必要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中认识“倍”,也有必要在变式结构模型和错误结构模型的辨析中深化认识“倍”,还有必要在“两种数量”的变化中明确“什么才是标准量”。 |
||||||||
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预估(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1. 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倍”,从字、图、文、形、数方面开展教学活动,让学 生建立倍的概念。 2.利用大量素材,即齐性学具、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 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对比、辨析、表达中感受N 倍、2倍、1倍的含义,从而理解倍的本质含义,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 个量就是它的几倍。
3. 难点PPT,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反复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知识。
揭示课题从汉字方面“倍”和数与数的关系入手,形式新颖,制造悬念,会 迅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总结与揭示课题前后呼应,图文并茂,数形结合,浓缩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整体呈现倍的概念,给学生全面的“倍”的印象,特别是2和8的倍数关系的呈现,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形成“见倍就乘”或“见倍就除”的片面理解,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以“2倍”为突破点,如:萝卜之间的2倍关系、水果之间的2倍关系、圆片之间的2倍关系、花儿之间的2倍关系,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错误结构)的呈现,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倍”,帮助学生建构形成乘法结构的最基本模型,对错误理解有效防微杜渐。 “1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和比率(倍数)关系的梗结点,以“同样多”为桥梁,可以让学生有效快速理解“两个数量同样多,就是两个数量互为1倍”。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供直观的模型,可以因材施教,可以及时反馈练习情况,可以延伸课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
五、 教学资源简介(资源来源(自主设计、引用出处、资源要求说明)、资源作用)
1. 制作教学PPT,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体验。 2.手机“一起作业”APP个人ID13904114,向学生布置同步练习。 |
||||||||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变化中的标准量,1倍的理解。 解决措施:
1. 生在观察、操作、模仿中表达倍的概念,如:白萝卜有5个2根,是胡萝卜的 5倍。
2. 上操作,反复学习,感受标准量确定的重要性。以“同样多”为桥梁,帮助学 生理解“1倍”。
3. 广泛信息交流中理解倍的概念。
4. 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和辨析中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5.
思维过渡理解倍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
||||||||
七、教学设计 |
||||||||
教学环节 |
环节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媒体或 交互方式 |
媒体或交互方式的作用及分析 |
|||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
让学生先从汉语的角度发现“倍”,再明确从数学的范畴里学习“倍”,增强熟悉感,降低难度,在数与数的关系中进入倍的学习过程。 |
自设素材: 1.词句四五个。 2.数4和8。揭示课题 “倍的认识”。 |
1.学生观看PPT,从“成倍”“加倍努力”“每逢佳节倍思亲”“事半功倍”“身价倍增”中发现共同的地方:“倍”字。 2.学生观看PPT,说说4和8的关系,明确:2<8,8-2,听老师揭示:8和2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与“倍”有关。 |
教师操作PPT,红色椭圆外框圈出“倍”字,呈现课题“倍的认识”;再显示“2<8”“8-2”,进入新课学习。 |
从学生熟悉的词句中突出“倍”字,增强熟悉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对“倍”抽象概念有一点直观的依托,再从数的关系中快捷展开教学。 |
|||
初步感知 建立概念 |
让学生在“小兔分萝卜”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
教材第50页例题1:6只小兔和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
1.学生观看PPT,听老师简单讲述“小兔分萝卜”的故事。 2.学生口述按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分类,一行一行摆萝卜,并分别数出三种萝卜的根数。 3.学生观察,发现: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 4.学生听教师介绍: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5.学生用两种学具片代替胡萝卜和白萝卜,摆一摆,发现:白萝卜有5个2根,口头表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6.学生在书第50页,圈一圈,填一填。 |
1.教师操作PPT,PPT依次呈现三种萝卜的摆放和根数情况,用圈一圈的方式呈现标准量2根和对比量3个2根,图文结合呈现“倍”的具体含义。 2.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操作“胡萝卜”和“白萝卜”关系的过程,同步到电子白板,集体观看,及时讲评。 |
让学生在两个层次中对“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有直观体验,一是观看实物图片,二是观看操作视频,动静结合,加深印象。 |
|||
变式结构 理解概念 |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标准量的确定与“几倍”的联系,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
补充素材: 1.不同属性的标准量分别是2个、3个、4个,但是被比较量都是对应标准量的2倍,即两者的倍数关系相同。 2.1倍与同样多的对等关系,即同样数量之间互为标准量、被比较量。 |
1.学生操作平板电脑,反复学习“不同标准量的2倍”,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1份是不同的个数,它的2倍也是不同的个数。 2.学生操作平板电脑,反复学习“两个物体数量同样多就是互为1倍”。 |
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中向学生推送教学难点“标准量的变化”PPT,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标准量的重要性。 |
让学生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中,在具体的情景中和辨析中理解倍的本质含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反复观看教学难点的说明演示。 |
|||
运用概念 加深理解 |
让学生在多种练习中,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 |
1.书第50页的做一做第1题、第2题。(补充填空:蓝色圆片是桔色圆片的
2.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3.补充“花儿朵朵”练习,不断变化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 |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2题,观看PPT演示解题动态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观看“移动讲台”订正答案。 3.学生独立完成“花儿朵朵”补充练习,观看“移动讲台”再次明确:粉花和黄花互为1倍,变化数量中的黄花是粉花的3倍、粉花是黄花的2倍。 |
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集体讲评。配以PPT演示,让学生直观体验解题的思路。 |
讲评练习时不用再进行电脑和投影仪之间的切换,相对高效实用! 继续让学生在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和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包括变式结构和错误结构)的辨析(“花儿朵朵”练习)中深化对倍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
|||
课堂总结 提炼概念 |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倍”的理解。 |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明2和8的另一种关系。 |
1.学生互相交流举例:生活中倍概念的应用。 2.学生用操作学具、画图等方式举例倍的概念以及2和8的关系。 3.学生完成“一起作业”APP里的课外作业。 |
1.教师用“家校帮”APP中的“移动讲台”录制学生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观看,并提炼:倍就是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其中一个数量是标准量,如: 8是2 的4倍,用除法计算,8÷2=4; 2的几倍是8,用乘法计算, 2×4=8。 2.教师在“一起作业”里布置“倍的认识”的同步练习。 |
“移动讲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学生中的“独特思维”,起到及时、广泛交流信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2和8的倍数关系的呈现,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形成“见倍就乘”或“见倍就除”的片面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