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穿珠子(一年级下册)

(2017-04-10 21:42:53)
标签:

一年级下册数学

案例

实践

分类: 教学七彩花


课题

解决问题:穿珠子http://s11/mw690/001sHMwnzy7acmrLkds0a&690


 

 

教材

分析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例7解决问题“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数、会比较100以内数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除了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外,重在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例7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可以画图,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数,以后还可以列算式解决。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阶段,例7出现的数目“58”比较大,所以,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如:在本子上用圆圈替代例题中的珠子画一画,在桌上用小学具片摆一摆,在例题珠子图纸上圈一圈,这“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实际都是“分一分、数一数”,分的是58的组成,数的是计数单位“十”,都是向“想数的组成”这个策略过渡的。“做一做: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虽然出现了82块饼干图,但是数目更大,而且饼干图的呈现方式是蝴蝶形状,更是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方法解决问题。另外,例7下面的“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还可以利用10与5的关系解决,也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策略不仅要多样化,更要优化。例7下面的“想一想”、“做一做”和例7后面的“练习十”第1、2、3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比如:“做一做”用数的组成方法解决简单些,“想一想”和第3题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些,第1、2题则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简单些。不过,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也为后续学习着想,应突出用“数的组成或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

例7在解决问题“解答正确吗?”环节,突出了教给学生检验解答方案正确与否的方法,并从此时开始,让学生以“口答”的方式给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学习

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习检验答案正确与否的方法,养成口答结论的习惯。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画一画、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的活动经验。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尝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或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设  

 

导学教思教学模式及其标记符号:

1情景构建激趣入--

2自主学习解惑质疑--

3循循善诱适机点拨--

4智慧碰撞成果共享--

 

二次备课

   1.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穿珠子

   课件出示58个珠子图片,引导学生猜珠子个数,培养学生数感。

   2.出示例7: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师:你们知道了什么?准确完整地说一说。

   3.解决问题

  (1)师:能穿几串?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你有哪些好办法?

     学生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2)交流多种方法:

    方法一:圈一圈,师:怎样圈一圈?

    方法二:画圆圈,师:怎样画圆圈?

方法三:摆学具,师:怎样摆学具?

  (3)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合作摆学具,老师提供学具片,如:圆片、方片、三角片,也可以画圆圈,教师巡视。

  (4)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展示一:摆学具或画圆圈,10个一行,5行,剩余8个一行。

    学生说方法,教师示范操作摆圆片,引导学生数:1串,2串……

    展示二:课件演示圈一圈,10个一圈,5个圈,剩余8个不圈

    师:有图可以圈,有学具可以摆,有纸笔可以画,什么都没有,你怎样想呢?

    展示三:课件出示:数的组成  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4.解答正确吗?

观察课件圈珠子、桌上的学具、黑板上的圆片,引导学生说明珠子的总数是58个,解答正确。

课件出示答案“5串是50个,加上剩下的8个,就是58个”,让学生读一读,并师生互相问答。

5.观察黑板上的圆片图,想一想:还是这些珠子,如果5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学生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引导:105的关系,10里面有25,剩下的8个还可以拿出5个穿1

板书:2串,4串,6……

演示:老师移动每行第6个珠子到行尾,自然变成5个穿一串

引导用数一数的方法检验解答正确与否:5, 10, 15,55, 56, 57, 58

6.例题教学小结:

在解决穿珠子的问题中,我们找到了很多方法,可以圈一圈,数一数,画圆圈,摆学具,还可以想数的组成,想数与数的关系。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又准又快地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把学具片抹向桌角)

7.书第46页    做一做

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师:饼干又小又多,摆成了蝴蝶形状,用什么方法解答合适呢?

引导:想数的组成,82里面有8个十和2个一,可以装满8袋,还剩2块。

理解:装满    必须是10块一袋,多一块少一块都不行

小结:只要是10个一装的,我们就可以想数的组成,解答又准又快。

8.巩固练习    书第47页  123

课件出示,老师读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主要方法:圈一圈,引导找图片上的数字信息,如:杯子3个一装,羽毛球12个一装

随机介绍并训练:生活中把12个叫一打,一打袜子是多少?一打啤酒是多少?一打铅笔是多少?

9.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在穿珠子的问题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师:我们学到了很多方法,希望大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解答得又准又快!

 

 

 

板书设计

 见后面图片1

作业设计及参考答案

 

见后面图片2、3、4 

 

教学随笔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节课最值得称赞的是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充分体现,最值得思考的也是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多次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顺利找到了“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的多种解答方案,如:在图纸上每数10个就圈起来,在本子上每行画10个圆圈,在桌子上每行摆10个学具片,想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在突出解决问题策略培养数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多次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利用10与5的关系和直观圆片图解决了例题拓展问题“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在“数10个圈一圈”和“想82的组成”方法对比中,解决了“做一做”问题“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但是,一年级学生很喜欢合作交流学习,却不喜欢合作操作学习,而是喜欢独自动手操作!

这节课,我首次尝试同桌合作操作摆学具片解决例7问题“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每个学具袋中装了58个圆片或方片或三角片,本指望课堂上呈现17对同桌热火朝天地合作摆学具片,没想到,合作摆学具片的同桌只有十来对,另一些同桌是一人摆学具片另一人画圆圈,巡视一两圈后,之前合作摆学具片的十来对同桌中有些学生干脆放下学具片改为画圆圈!

从这个现象中,我知道了: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看别人操作,更不是学着别人操作;学生喜欢简单而直观的表达方式,摆学具和画圆圈都很直观,但是,画圆圈比摆学具简单,学生最终选择了独自画圆圈!

所以,在追求学生合作学习方式体现的同时,我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所需、所喜!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或者羞涩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是在倾听或者说些只言片语的想法,但,在独立操作活动中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我不仅要安排合作交流,更要安排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这节课最大静态优点是解读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准确;最大动态优点是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应变,收放自如;最需要提升的是大教材观,具体说来就是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突出解决问题策略最优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课开始,我应安排复习环节,口头填空关于数的组成的练习题,为例7用想58的组成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再如:在课中,我可以安排比赛环节,“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是圈一圈的方法又准又快,还是想82的组成方法又准又快?

又如:在课尾,我可以引导学生估一估,“40个羽毛球,12个装一筒,能装满几筒?”可以想40里面有4个十,可以想12=10+2、10+10+10=30、2+2+2=6,为下步学习例8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做准备,更为今后学生列算式解决类似问题埋下伏笔!

 

 http://s2/mw690/001sHMwnzy7acmukzpD41&690


http://s5/mw690/001sHMwnzy7acmv2ey094&690

http://s4/mw690/001sHMwnzy7acmvC01543&690

http://s16/mw690/001sHMwnzy7acmw39sr2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