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建校
文化立校
名师强校
特色兴校
——
二十八中创新发展纪实
(今天的《鹤城晚报》用整板的篇幅报道了我校的的创新发展历程,特载文如下)
http://s7/middle/4fe36049hb04356a1fb96&690文化立校 名师强校 特色兴校 —— 二十八中创新发展纪实" TITLE="质量建校 文化立校 名师强校 特色兴校 —— 二十八中创新发展纪实" />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这就告诉我们:一支领导的团队首先是有着启迪思想、教化心灵的作用,教育者本身就应是先行者、开拓者、领跑者。在第二十八中学,我们就见到了正在努力践行这一思想的领导团队——以陈静校长为代表的校领导班子集体,这是一支既富有活力,又能学习与接受先进思想理念的团队。
“校长不是‘官’,而是育人的‘行家里手’,必须具备思想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基本素质。”陈静说。这支团队明确了办学方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外语教学为特色、创办一流学校。确立了办学宗旨——崇尚一流、育人为本、面向未来。坚定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为每位学生的创新实践搭建平台,为每位学生的成人成才铺路架桥,为每位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二十八中这所名校的又一个腾飞之年。他们在坚持已日臻成熟与完善的“四为”办学理念下,更进一步的提出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建设校园文化,锻造文化品牌,打造名牌学校的“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目标是要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学校。
何为“文化立校”?核心就是创设“校园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三雅”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高雅氛围
走进二十八中校园,一泓文化之泉即流进人们的心田:大气恢弘、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体育馆,整洁的操场和塑胶跑道以及学生们运动中开心的笑脸,让人感到现代化的气息与学校文化发展的完美结合。体育馆前的校园文化长廊,通过《前沿篇》《沿革篇》《领导篇》《关怀篇》《铸魂篇》等11个篇章的介绍,体现了二十八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程,展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及各级领导对二十八中的关怀。在校园的东侧还有一片由英雄航天员刘伯明亲手栽种的被命名为“航天林”的小树林,稚嫩的幼苗正像那些慢慢成长的莘莘学子,受滋养于这片沃土,根不断地向泥土中伸展,而躯干却正在尽力向高向上生发。
学校充分利用走廊、教室、花园、绿地等设立宣传标语,办好体现学生文化特点的黑板报,设置温馨警示语,建好校园走廊文化,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校园内的硬件设置、装饰文化立体的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于笃学的氛围中,心向往之而言行则践行之。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个性的、创新的班级文化:从图书角到学生成果展示,从班级环境布置到班训、班歌,从创建张扬童心的学习文化到定期开展的“二十八中教育教学开放月”处处彰显着文化的力量、作用和强大的育人职能。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开展了“教育开放月”活动,通过采取“家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学生进社会、校长进名校”的“四进”形式,有效地向社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和展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及所作的主要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认同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入企业、社会等了解社会,真正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良好教育网络,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平等参与、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新型家校、社校关系。
学校严守教育教学质量关、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本观、明确“教育是一种服务,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教育管理就是为教育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服务观,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思考、转变、创新。
管理方法创新。从实处着手:引导教师建立共同的愿景,用学校的办学目标来统帅和细化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如号召、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名师团队等等。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成每一个教师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组织团队学习。在团队学习中,“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地。时时是学习之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专题讨论、教师论坛处处为教师的专业化、学者化发展提供着良机。
管理制度创新。实行“层级负责”制度最直接的体现了“人本”这一思想,全校各部门要仿照综合管理的做法,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班主任是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年级校长、主任是年级组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校长、主任是分管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大到学校的办校方略、发展方向,小至学校的一草一木、玻璃、开关都责任到位落实到人,凡是责任区内的事情,能自己解决的都要尽最大努力自己解决。
管理机构完善。确定以科研兴校为目标发展策略,强化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创品牌学校,办特色学校,繁荣学校文化,实现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更新教育理念,思考办学方向探索一条促进师生和谐成长,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教科研纳入教学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点工程,科研室负责组织课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验过程的动态管理,交流、评选和推广科研工作成果,同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让科研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与支撑力。至今,学校有300多篇学术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或在省市有关专业会议上交流,近100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让德育为基石
让文雅伴终生
德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德育就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应时而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了让良好的品德转变成学生的“文雅”,学校要求学生从讲究语言文明做起,从少扔一片纸屑、捡起一块果皮做起,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争做“文明的二十八中人,高尚的中国人,创新的现代人,发展的未来人。”
拓展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凝聚全体教师的育人“合力”。多年来,二十八中的课堂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德育已经不仅仅依靠课外实践活动这一单一渠道,而是“润物无声”的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课堂教学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树人之人必先立德,学校首先组织对全校教师的“德育观”、“大教育观”的学习、研讨,先端正教师的“育人观”,讲方法、谈感悟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而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整合教研、德研、科研、师训和行政的力量,“五位一体”合力推进学科德育的实施。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
打破壁垒,构建没有围墙的校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课外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轮子”,缺一不可。学校除了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项学生课外活动外,还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机会。“走进蒙牛、走进一重、走进瑞盛”让学生们了解到家乡的特色,“参观实验中学、市第一中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慰问“五保户、军烈属”、走进福利院,让少年们告别了浮躁,体会到了助人的温暖。“手拉手”结对子帮助失学儿童,让久居于城市不识生活之艰辛的孩子们第一次流下了感受幸福的泪水。
学校还利用一切能利用起来的学生在校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丰富而有益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品德,塑造他们的人格。从新生入学之初就不间断开展的“养成教育”,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们的品德,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的录像和邹越的《让生命充满爱》的报告,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和震撼。“养成教育”让从不做家务的孩子们拿起了拖把,让不懂得感恩为何物的孩子们为家人端来了一杯牛奶,更让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真谛,体味到了知识的快乐。
睿智的教育者都知道:团队活动能培养人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当然也不会忽视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乒乓球成为学校初一学年的校本课程,现代集体舞、大型乒乓球团体操等大型团体操练习与表演、每天的“大课间”跑操、定期举办的篮、足、排、乒乓球、跳绳、踢毽子比赛,学校大型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们从中学到了坚强,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心贴得更近了,浓浓的同窗情更真挚了。让孩子们的“雅”发乎于心,止乎于礼,寓之于情,伴其一生,获益一生。
为师者重其道
谈笑间有鸿儒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教师们在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道路上收获成功,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让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速推进,便成为了每一位二十八中人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
师徒结对——辟帮促之路。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拥有大批优秀教师,组成了名师团队,确定他们为指导教师,号召、引领他们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第一线上总结出独特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达到促进其快速成长的目的。
著书立说——开提升之路。学校把优秀教师的教育管理经验、教学研究、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教学生活总结成文,汇编成书,不仅达到促进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也实现在竞争与比较中共同成长的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设立赛事——创竞争之路。良性的竞争是前进的“助燃剂”,他们把此种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新秀评选、学科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学校推门课、组内听评课、名师引路课。充分调动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开拓视野——寻学习之路。学校先后组织和派遣校领导、业务骨干教师远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考察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大量的走访了国内在办学及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先进经验的学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很多名校都留下了二十八中人谦逊的身影和深深的思考。这些领导和教师们回到学校后,结合本校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又开拓了许多新路。
特色办学——举名师之路。学校特别重视外语教学的发展,制定了办外语特色教育的目标,近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外语实验学校”,2001年,被建华区推荐为黑龙江省优秀教研示范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科研先进单位,2009年校三个学年外语备课组均被评为建华区优秀备课组,学校自2000年以来,先后聘请了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近10位外教任课。成为全市唯一有资格聘任外教的中学。自2001年以来,二十八中还坚持举办两年一届的“外语教学汇报演出”。学校于2009年底成立了“杨玉华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杨玉华担任主持人,工作室有15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组成。把“让每一节外语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一名外语教师都争创名师”作为“工作室”工作目标,把“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定为“工作室”的研究课题,带领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创新型的目标而努力,引领学生在外语课题中去品味英语,欣赏英语,感受英语,形成了外语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2011年,二十八中更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示范学校”评审中,第二十八中学以突出业绩和极为优秀的表现,与哈三中一起荣获“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称号,成为了全省获此殊荣的两所标兵学校之一。
学校还拥有一大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师德高尚的名师,其中张永军、徐凌云、张晓光、孟晶、张桂华、杨志权、王咏梅等名师各任两个班班主任工作,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那些盛开的桃李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在所有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整体工作不断向新的高度攀升,先后通过了省标准化学校,省文明标兵的单位验收,成为了远近闻名、备受瞩目的热点名校。20多年间,二十八中学的教学质量连年突破,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2011年中考达实验中学公费分数段的328人,达重点高中公费分数段的618人,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名列全区第一,取得了辉煌战绩。每一位二十八中学子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应该说:是社会造就了名校、是名校打造了名师,是师生、家校、社校联手铸就了新时代的教育。
今天,二十八中恰好走过了她的第二十八年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铸就了无数奋斗历程和耀眼辉煌。每当亲近这所学校,亲近这所学校的历史,你都会因了解而惊叹,因惊叹而振奋。
一个个满怀理想的莘莘学子,带着憧憬走进二十八中的校园,一个个学业有成的青年,带着灿烂的笑容从这里走向了高一级学府,带着实现梦想的满足感,长久弥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的世纪,面对新的征程,只争朝夕的二十八中人,又一次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