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阅读总结课教案
(2010-04-07 18:36: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参考资料选录 |
【教学内容与同步拓展】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
同步拓展内容:
1.人教版配套《同步阅读》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河的歌》《歌溪》《故乡的芦苇》《天窗》等文章。
2.校本读物《新语文主题阅读》四年级下册“小桥·流水·人家”单元文章:《水乡情》《乡村》《一支绿色的歌》《天籁》《我爱乡村的傍晚》《麦子飘香》《秋的原野》。
【教学目标】
在之前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及《同步阅读》和校本读物《新语文主题阅读》四年级下册“小桥·流水·人家”单元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在本单元总结课上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一步感受田园诗情,体味并积淀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引导学生在分享各自阅读感受的同时,研习读书策略,深化主题内涵,感悟习作方法,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享阅读感悟和体会,积淀语言。
难点:拓展主题内涵,在围绕主题开展重点品读的过程中,感悟并升华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回顾课文以及读本内容,梳理学法,归结主题,明确主题要旨,积淀阅读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明主题之“意”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吗?除了学习这些课文之外,还阅读了哪些同主题的文章呢?
2.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汇报学过的课文有《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同步阅读》有:《小河的歌》《歌溪》《故乡的芦苇》《天窗》等,《新语文主题阅读》有:《水乡情》《乡村》《一只绿色的歌》《天籁》《我爱乡村的傍晚》《麦子双香》《秋的原野》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示、补充,达到回顾学习内容的目的。
3.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4.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预设:要求学生用“批注法”(画记、注释、归纳……等形式)进行学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针对阅读过程中运用得比较成功的方法进行有效归纳。
5.联想:这些文章都是描写乡村景物的,所以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定为“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读着这个主题,我不由得想起了《天净沙·秋思》,大家能齐背一遍吗?
6.学生齐诵《天净沙·秋思》。
7.《新语文主题阅读》中本单元的导读也堪称一首小诗,让我们先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8.赏读单元导读,领会主题意境。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注意抓住“山峦、山道、溪水、炊烟、麦子、水稻、蜂蝶、鸟雀”等词语,想象乡村景物所构成的独特画面。(教师指导朗读时抓住:翠绿、逶迤、潺潺、袅袅等词语,并品读小诗中的四个“没有”句。)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课标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同步阅读》十篇文章以及八篇同主题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方法,明确本单元主题—“小桥·流水·人家”的内涵,再抓住“山峦、山道、溪水、炊烟、麦子、水稻、蜂蝶、鸟雀”等词语,美读单元导语,想象乡村的景物构成的独特的画面,领会主题意境,为下面的阅读分享做好铺垫。〕
二、分享朗读,得主盈之“要”
1.乡村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支动听的曲,一首宁静的诗。不管你身处何方,只要曾经生活在乡村,或者去过乡村,心头就会留下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读了《同步阅读》和《新语文主题阅读》中“小桥·流水·人家”主题文章后,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景物引起了你最强烈的情感共鸣?请打开书,浏览一下你的阅读批注,回忆一下,和大家交流交流。
2.生自由发言,朗读精彩句段,交流感受,师相机点评。(教师要注意从单元主题、文章结构、语言、重点句段、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3.归纳梳理:采用表格的形式将自己在阅读中所积淀的阅读方法、优美句段、习作方法等分类摘记。
〔设计意图:用问“读了这些文章,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景物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鸣?”拉开学生读书汇报的序幕。重点引导学生“涵泳”,深入体会。与自己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章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多维互动中借读激情,深化主题,加深理解,积累语言。〕
三、联想诗词,触主题之“情”
1.激发情感。无论是乡村的景物,还是乡村的声音,每个人的心灵都会不自觉地被乡村宁静的氛围所打动,都会被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所吸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乡村的诗词,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刚才大家在汇报的时候说出了一些诗词名句,现在你还能背出一些和乡村有关的诗词吗?
2.学生背诵、汇报,教师评价。学生背诵《主题经典式诵读》中的《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书胡阴先生壁》《山居秋暝》等。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回忆,形成鲜明印象。
3.引领学生对诗词进行简单解析,以赏析乡村美景为主,并思考这些描写乡村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所背诵的古诗词归纳梳理,与单元主题有效整合,融情想象,实际上是一个沉潜积淀的过程,是实现主题式经典诵读与阅读整合的过程,是得主题之“情”的过程。〕
四、小结
同学们,围绕着“小桥·流水·人家”这个主题,我们在乡村的美好景物里徜徉了一番,不仅领会了乡村美景,还同作家、诗人亲切会谈,了解了他们的内心,还与老师、同学们分享了感受,同时我们也掌握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看来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大家能够用这些方法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会读书、懂积累、会联想的好孩子。
五、布f作业
请大家回去认真回顾自己的摘记,对优美的句段熟读成诵,牢记于心,朗诵描写乡村景物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上一课回顾主题、联想古诗词的基础上,拓展主题内涵,升华主题思想,练写主题习作。
【教学过程】
一、重点品读,得主题之“魂”
1.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回顾了单元主题,并明确了每课的主题要领,积淀一些阅读方法,积累了优美句段,还背诵了许多同主题的古诗词,下面让我们再把这些优美的文字美美地读一读吧!
(师生诵读优美语段和古诗词。)
2.师围绕主题引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在乡村,感受乡村的物与景,体验着乡村的情与趣,人的性情会变得淡雅宁静、古朴纯真,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我国南宋有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六十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我们选其中的两首来欣赏一下。
3.出示两首《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自读。四时田国杂兴(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莱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引导重点关注乡村景物风貌的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6.指导朗读:先读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最后读出感情。
7.练读:采取不同形式练读。
8.美读:全体配图、配乐朗诵。
9.理解诗意,照应本单元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田园诗,使学生阅读分享活动有所依恃,借助两首田园诗的品读,使主题思想诗一般的意象深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再次激起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回扣主题,得主题之“魂”。〕
二、训练习作,得主盈之“华”
1.导语:读了这么多描写乡村的文章和诗词,你一定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乡村美景描写一下吧。下面请仿照我们读过的文章,选取一个角度,把你眼中的乡村写一写,题目自拟,也可以把你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2.学生练写,当堂朗读习作,师生评价、指导。
3.学生用批改符号练习互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大t的文章,达到了明主题之“意”,悟主题之“要”,融主题之“情”,得主题之“魂”的目的。而习作实现了把阅读中积淀的情感、积累的语言琳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目的,真正得主题之“华”,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个性表达的最高境界。〕
三、对学生习作进行小结
小结以鼓励为主,重点对学生习作的态度以及个性化写作进行总结。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稿纸上,明天在班级墙报进行展览,主题为“小桥·流水.人家”。
【整体设计说明】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以主题建构单元的,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编排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因此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立足教材,围绕主题,实现三本教材的有效整合:人.教版课标教材以及《同步阅读》为主,《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经典式诵读》为辅。从主题人手,明其“意”,得其“要”,融其“情”,得其“魂”,用其“华”,阅读是大量的,主题经典诵读是丰富的,习作又是具体的。
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不过多讲解,重在读书,重在积累、积淀,真正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从中实现了“大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的舞台、畅谈交流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