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2020-09-07 14:01:04)
标签:

广州

骑楼

西关

建筑

文化

广州的西关一带,堪称是岭南近代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有著名的“西关大屋”,还有广州代表性的临街建筑“骑楼”。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1:广州西关,龙津西路“骑楼街”。

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发源于印度及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最早是英国人为了适应殖民地的热带气候,在居室前建造宽阔的走廊。19世纪初,新加坡的殖民当局规定当地的建筑前都必须有一条带顶盖的廊道,既可遮挡风雨炎阳,又便于商贾做生意。骑楼因其巨大的实用性,很快就在东南亚地区推广开来。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2:龙津西路,从龙津桥到多宝路这一段,有很多骑楼。

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了骑楼的好处,于是上奏朝庭,建议在广州兴建“铺廊”。虽然张之洞是广州骑楼的倡议者,但真正使之付诸实施的却是后来主政广东的陈炯明。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下令拆除广州城墙,同时规定沿街铺屋必须建造有脚骑楼。在之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内,广州市区建起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4:龙津西路。

1980年代以来,随着广州市的旧城区改造,一些老骑楼被拆除,为了保持骑楼街的风貌,也建了一些新骑楼。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骑楼街,很多是新老骑楼并存的。广州骑楼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其中西关骑楼形成年代早于东山骑楼。现在行走在荔湾区的几条老街上,还能体验到老西关骑楼街的历史风韵。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5:中山六路上的老骑楼。

“骑楼街”龙津西路的西侧,有一条花木幽深的小巷,叫逢源北街,名为“街”,实际上走不了车,仅够两三人并肩通行而已。就在这条稍不留神就会被错过的小巷里,藏着广州市一个人气颇高的景点——荔湾博物馆的“西关民俗馆”。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6:逢源北街。

西关民俗馆,以“西关大屋”为主体,向游人展示西关文化。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而西关大屋则是西关文化的精髓。所谓“西关大屋”,是清末民初的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一带建造的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民间住宅。据统计,鼎盛时期西关大屋有100多间,但目前保存相对较好的仅剩10余间。西关民俗馆所依托的这座西关大屋,门牌是“逢源北街82号”。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7:逢源北街82号“西关大屋”大门。

西关大屋的大门虽然不是很宽,但高度却很高,花岗岩装嵌的门框,尽显高贵大气。仔细观察会发现,“一套”大门实由三道门组成:最外面是半截高的屏风门,叫做“矮脚吊扇门”或“角门”,其作用是当最里面的木门打开时遮挡行人视线;中间是由13或15根硬木横杠构成的“趟栊门”,起防盗作用,且不影响大门打开时空气流通;最里面才是寻常院落的那种对开的硬木大门。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8:大门内的门厅。

西关大屋的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9:正厅的陈设。

西关大屋多为两层砖木建筑,主要的厅堂设计为挑空结构,高大敞亮。大厅,或叫正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是家人聚集的地方,面积最大,屋脊最高。正厅上方的阁楼曰“神楼”,用于供奉祖先,所以正厅也叫“神厅”。 正厅后面是用屏门围隔成的头房,是家中最老的长辈居住之处。正厅的东侧是书厅。书厅上部,可以看到二层的阁楼,阁楼上多为卧房。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10:书厅,屋主人读书、教子之所。

虽然西关民俗馆所在的西关大屋门牌是“逢源北街82号”(图7),但参观者并不走那个大门,而是从西侧隔壁的“逢源北街84号”出入。84号是个中式庭院和西式别墅混搭的大院落,原为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陈廉仲先生的故居,现在这里是荔湾博物馆所在地,院中的主体建筑——那座三层洋楼是博物馆的主展馆。而84号的街对面,就是前文介绍过的“蒋光鼐将军故居”。

走一趟西关,逛骑楼街、参观西关大屋、瞻仰蒋光鼐将军故居,一举三得。

广州骑楼·西关大屋
图11:荔湾博物馆主楼,民国时期广州富豪陈廉仲故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