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牛津大学

标签:
英国牛津大学书院留学 |
分类: 行走世界 |
在前两篇博客中,我邀请朋友们一起去游览了剑桥大学。话说去了剑桥怎能不去牛津?牛津、剑桥,这两所古老的英国大学在办学模式、管理框架、甚至校舍的建筑格局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江湖名头也不相上下,因此常常被合称为“牛剑”。所以,看过剑桥,咱必须再去牛津看看!
“牛剑”名动天下,同为世界顶尖高等学府,也彼此竞争了几个世纪。但无论怎么争,有个顺序是改不了的:论建校历史,一定是“牛”在前、“剑”在后。在《实拍:剑桥大学》中,我说过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那牛津大学是哪年创立的呢?不知道!不仅我不知道,历史学家也不知道。现在可以查到的牛津大学最早的授课记录,是1096年。也就是说,至少在1096年牛津大学已经存在了。至于在那之前,牛津大学已经存在多少年了?无据可考。
谦虚点儿说,牛津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大学,因为排第一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有明确的建校年代记载,是1088年;不谦虚的说,牛津是英语世界第一古老的大学,这个无可争议。即使牛掰如剑桥,也只能屈居英语世界第二古老的大学。1209年,牛津师生与牛津镇民发生激烈冲突,一部分牛津学者为了避难而迁至剑桥,才创立的剑桥大学。所以,先有牛津、后有剑桥,剑桥是从牛津“掰”出来的——哎?“牛掰”这个词儿不会就是打这儿来吧?哈哈,开个玩笑而已。言归正传,接着说牛津大学。

图3:基督堂学院的“大四方庭院”,它也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四方庭院。
同剑桥大学一样,牛津也是一所“学院联邦制大学”,由38所独立学院(College)组成。这种体制下的“学院”,几乎等同于一所小规模的独立大学,自主性很大,学科设置也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它们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大学里的专业学院不是一个概念。为了显示区别,牛津、剑桥旗下的College,也被译成“书院”,所以牛津、剑桥也被称为“独立书院制大学”。为了照顾多数人的习惯,咱还是把牛津的College称为“学院”吧,只是请您记住此学院非彼学院就是了。
我们在牛津大学的参观,就从坐落在St Aldate's街上“基督堂学院”开始。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由英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是牛津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历史上牛津大学一共培养出了27位英国首相,其中基督堂学院一家就占了13位,由此可见,基督堂学院也是牛津大学最贵族化的学院之一。另外,基督堂学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同时也是主教座堂的学院,因为牛津教区的主教座堂就在基督堂学院,这也是这所学院名称的由来。
参观完基督堂学院的大四方庭院,我们从它的正门“Tom塔”(见图2)出来,往马路对面看,迎面一条小街,街右侧是个教堂,左侧那栋飘着校旗的建筑,是“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彭布罗克学院由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创立于1624年,以时任牛津大学校长的彭布罗克伯爵的爵号命名。《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郭晶晶老公霍启刚,都是彭布罗克学院毕业的。
我们沿着基督堂学院和彭布罗克学院之间的St
Aldate's街向南走,路西有条名叫Brewer的窄街,街口有铭牌,显示这里面是“康平学堂”(Campion
Hall)所在地。牛津大学除了38所独立学院外,还有6所永久私人学堂,康平学堂是其中之一。永久私人学堂与学院的主要区别是:学院由院董会管理,而永久私人学堂是由教会管理的。
Brewer街斜对面,是基督堂学院的花园。从花园大门进去,沿路往东走,眼前霍然开朗,右边一派田园牧场风光,左手边一座漂亮的建筑,是基督堂学院的“草场大厦”(The
Meadow
Building),或许是因为面对着这样一大片草场而得名的吧。草场大厦建于19世纪中期,由爱尔兰建筑师托马斯·迪恩爵士设计,属于威尼斯建筑风格。
在牛津中心区迷宫般的路径中穿行一阵之后,我们来到Merton街上。这条小街的南侧,一座规模不大的方形庭院,是牛津大学的“基督圣体学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基督圣体学院创立于1517年,创办人是温彻斯特主教理查德·福克斯。这所学院是牛津规模最小的学院之一,只有250名本科生及90名研究生。
窥探一番基督圣体学院后,我们沿Merton街向西走,然后右拐,就到了奥里尔广场(Oriel
Square)。这座狭长小广场的东侧,就是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的正门。奥里尔学院创立于1324年,学院的规模包括大约300名本科生和160名研究生。大家知道牛津剑桥都有玩赛艇的传统,其中牛津大学最牛的赛艇队就是奥里尔学院的,当之无愧的王者,在牛津基本无敌。
离开奥里尔学院继续向北走,横在我们眼前的,是牛津市中心东西向的主要街道“高街”(High
Street),街北侧,是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这座教堂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建筑风格属于后哥特式,其尖顶被认为英国最美丽的建筑景观之一。教堂的巴洛克式门廊建成于1637年,其螺旋式立柱为当时英国建筑的一大创新。
图16: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
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的背后、拉德克里夫广场上,坐落着牛津大学另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拉德克里夫图书馆。这座帕拉第奥式建筑建于1737到1748年间,其捐赠者约翰·拉德克里夫是一位富有的医生,他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林肯学院”,这座建筑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拉德克里夫广场的东侧,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这座学院由亨利六世于1438年为纪念在百年战争中阵亡将士而创立。万灵学院没有本科生,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实质上这是一所研究机构。每年万灵学院从牛津各个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中进行“招生考试”,这个考试也被称为史上最难的考试,因为只有成绩最好的前两名,才有资格进入万灵学院。能够考进万灵学院的,都是超级学霸中最顶尖的那一两个神人。
拉德克里夫图书馆的西侧,是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Brasenose
College)。这所学院成立于1509年,其创办者是一位律师和一位主教。学院的名字继承了原本在这里的老建筑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据说和那个老建筑大门上的古老门环有关。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是在布雷齐诺斯学院毕业的。
德拉克里夫广场南、东、西三面都看过了,现在我们来到它的北面,这里是牛津大学另一个必看的地方——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系统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藏馆。多说一句,牛津大学图书馆是英国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的第二大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的主要建筑群是一个四面围合的方形庭院。这个四方庭院建于1613到1619年间,其主体建筑是庭院东侧的一座五层高塔,这里也是庭院的主要入口。
博德利图书馆的创立年代并非是建造四方庭院的1613年,而是更早的1603年。但是其雏形和藏书历史,则可前推到1327年。当时伍斯特城的主教把一批珍贵的手稿和图书捐赠给牛津大学,并拟建图书馆。可惜的是,因为这位捐赠人过早去世,致使建图书馆的计划没能实现,这批图书历经辗转后收藏于圣玛利亚大学教堂,并定期开放阅览,直到托马斯·博德利爵士于1603年开式创建了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从博德利图书馆的四方庭院出来,到它的北面,这里有一个小广场。小广场北侧的建筑是克拉伦登楼(Clarendon
Building),这栋楼建于1711到1715年间,原本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印刷厂,1975年被移交给博德利图书馆,作为办公和会议空间使用。广场西侧的那栋半圆形建筑是建于17世纪中期的谢尔登剧院(Sheldonian
Theatre),虽然名为“剧院”,却不用来演戏,而是作为举办音乐会、演讲和重要议式。
从这个小广场上往东看,对面的街道上有一座精美的过街天桥,这就是牛津大学一处著名的景点——叹息桥。我们在《剑河+剑河上的桥 =
剑桥》那篇博客中见识过剑桥的那座“叹息桥”。既然是剑桥有的,那牛津也可以……不,是必须有!牛津的叹息桥连接起“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的南北两个部分。赫特福德学院创立于1282年,是最早接纳女生的牛津学院,也是最早放弃自设考试招生、基本以A
Level成绩作为入学标准的牛津学院。

图24:叹息桥和赫特福德学院。
现在我们沿Broad街往西走,首先在路北侧见到的,就是牛津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1555年,托马斯·波普爵士买下了之前的达勒姆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一学院。三一学院占地面积不小,但学生规模并不算很大,有大约300名本科生和120多名研究生。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红衣大主教纽曼,是三一学院最出名的校友。
三一学院的西隔壁,是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1263年由富有的约翰·贝利奥尔勋爵创立。贝利奥尔学院和三一学院是隔壁的邻居,但两家也是明争暗斗的竞争关系。两所学院的竞争领域,从学术到运动场、从合唱团到赛艇队,总之是只要能分出高低上下的,两家都要争一争。到现在为止,两家各出过三位英国首相,在牛津的38家学院中并列第二,第一前面提过,基督堂学院出过13位英国首相。

图27:贝利奥尔学院。
现在我们回到高街,去看看坐落在那里的牛津大学“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皇后学院创立于1341年,其名称中的“皇后”,是指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妻子,这位皇后是这座学院的第一位赞助人。皇后学院的知名校友包括英王亨利五世、命名“哈雷慧星”的哈雷、提出“哈勃定律”的哈勃、“憨豆先生”阿特金森、万维网发明人伯纳斯-李、澳大利亚前总理艾伯特……。
我们一路走下来,参观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欣赏这些古老的建筑,了解这些殿堂级学府的历史与成就,然后与我们已经去过的剑桥大学做个对比,会发现这两座英国的顶尖大学非常相像。比如他们都是由独立学院组成的联盟制大学,再比如他们的学院建筑格局都是以四面围合的方形庭院为主。但是稍加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牛剑”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牛津的贵族气质更重一些,而剑桥的学术气息更浓一点。

图29:清晨,牛津大学的晨跑者。
牛津大学校友名单中最显赫的那些人,多是国王、贵族、主教、政客。比如现任英国首相的特里莎·梅是历史上的第54任英国首相,而包括梅姨本人在内的27任首相,都出自于牛津,正好占了英国所有首相的一半。而出身于剑桥的英国首相是15位,相比于牛津,处于下风。
而剑桥大学最牛的校友,我在《实拍:剑桥大学》中介绍过,是牛顿、达尔文、马尔萨斯、培根、罗素、图灵、凯恩斯、霍金(牛津剑桥都呆过)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剑桥有118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牛津的诺奖得主是69位,从这方面说,剑桥又明显占了上风。
当然,贵族气的牛津,也走出了波义耳、胡克、哈雷、哈勃、霍金……这些科学巨人;书卷气的剑桥,也不乏爱德华七世、乔治六世、查尔斯王子……这些王室出身的毕业生。总之,牛津剑桥,英国大学的泰山北斗,难分高低上下,即使只是从观光赏景的角度来说,你能说出哪个更好吗?反正我无法做出评判。我只能说,这两处都令俺崇拜,而且看得眼花缭乱,用白乐天的话说,那叫“乱花渐欲迷人眼”。希望下次再来牛剑的时候,我还能分辨出这里如迷宫般的古老街巷。
前一篇:剑河+剑河上的桥=剑桥
后一篇:牛津不仅是大学,还是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