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古城魁北克

标签:
加拿大魁北克老城历史军事 |
分类: 枫下掠影 |
图1:古城魁北克,分为上下两城,上城位于峭壁之上,居高临下,扼守加拿大东部的水路交通命脉——圣劳伦斯河。
但凡是来加拿大旅游的,几乎都到过魁北克城。因为魁北克是加拿大最有欧洲范儿的老城,是北美唯一有古城墙的城市,也是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的历史名城。但是对加拿大来说,魁北克城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旅游创汇这么简单。魁北克,这座高耸在圣劳伦斯河河岸峭壁上的堡垒城市,是加拿大历史的一个转折点——1759年9月13日发生在这座城下一场只打了30分钟的战役,改变了加拿大历史的走向。
魁北克(Quebec),这个词据说来自当地的印地安土著语言,意思是“河流变窄的地方”。下游宽阔的圣劳伦斯河,在魁北克城下骤然变窄。圣劳伦斯河是连接大西洋和加拿大内陆的五大湖地区水上交通要道。所以,魁北克是加拿大的咽喉要冲,谁占据了魁北克,自此溯河而上,加拿大就是其囊中之物。
图3
:通往魁北克上城的街道。
1608年,法国探险家萨缪尔·尚普兰在魁北克这里筑城,并以此为据点向加拿大内陆地区及及南部的圣劳伦斯谷地扩张,开辟名为“新法兰西”的殖民地。到了1750年代,新法兰西的疆域已经覆盖到了除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十三州”之外的几乎整个北美洲的东部地区。而新法兰西的首府,就是尚普兰建立的魁北克城,尚普兰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新法兰西之父”。
1608年,法国探险家萨缪尔·尚普兰在魁北克这里筑城,并以此为据点向加拿大内陆地区及及南部的圣劳伦斯谷地扩张,开辟名为“新法兰西”的殖民地。到了1750年代,新法兰西的疆域已经覆盖到了除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十三州”之外的几乎整个北美洲的东部地区。而新法兰西的首府,就是尚普兰建立的魁北克城,尚普兰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新法兰西之父”。
如果没有1759年那场发生在魁北克城下的“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或者说如果法军没有在那场战役中失败,那么历史的长河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走向:今天的加拿大或许是一个法语国家,甚至可能还是法国在北美洲的一个海外属地;美国也没有今天这么大,它只大西洋岸边的一个细长的窄条儿,这个窄条儿以西,属于法国……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无可改变的现实。1759年9月13日的一场30分种的战役,使得历史长河在魁北克城下转了个急弯儿,北美格局因此大变:法国被迫将新法兰西割让给了英国,退出了北美;英国拥有了整个北美殖民地,分州、省而治,成为这片新大陆的主人;后来,英国殖民地“北美十三州”宣告独立,成立了今天的美国,英国退守加拿大;再后来,加拿大成立联邦,也走上了独立之路……。这一切天翻地覆的变化,皆源自于250多年前魁北克城下的那场战役。

图6 :兵器广场,背景是费尔蒙特 - 芳堤娜城堡酒店。
当年的那场战役的主战场是魁北克城下的一个叫“亚伯拉罕平原”的空地,因此史称“亚伯拉罕平原战役”。作战双方:法军总兵力13000余人;英军总兵力8600余人。法军人数占优,又是守方,占有地利,而且在双方前期的试探性战斗中屡屡得胜,按说应该稳操战役胜券,但是法军一连串的失误将胜势演变成了败局。
战役的过程并不复杂。9月12日夜,总攻开始。英军兵分两路,一路对魁北克城实施佯攻;另一路顺着回灌的海潮向上游缓缓而行,做出一副要去上游建立滩头阵地的样子。法军分出部分守军沿岸与英军船只一同往上游开进,以备应付英军可能的登陆行动。对敌军意图判断失误,这是法军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入夜时分,海水退潮,已经开到上游的英船突然掉头,顺流疾下,甩掉了岸上已疲惫不堪的法国步兵,直扑魁北克。英军的先头部队假扮法国船只,冒充是从上游过来送给养的,骗过哨兵,抢滩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攀上岸边峭壁,攻占了只有少数民兵把守的城外炮台阵地。防守麻痹、要害位置布防空虚,以至于被英军奇袭得逞,法军犯下了第二个致命错误。
法军统帅对突然出现在城外峭避上的英军大惊失色,认为魁北克城的地利优势已经丧失,无法守住城池,决定率主力出城决战。实际上这时候分兵去往上游的法军正拼命往回赶,如果魁北克城内的法军据城坚守,与回援的法军里应外合,英军绝无取胜的把握。法军统帅的轻率决定是他们犯下的第三个错误,而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彻底失败。
9月13日上午,4000法国正规军出城迎敌,4800名英国正规军也已经在城外的亚伯拉罕平原布好阵式。不难看出,此时双方的优劣势已发生逆转,法军不再有高城深堑之险,兵力上也不占优,而且兵员素质更是不如英军。开进到距英军180米时,慌乱的法军便开了第一排枪,因射距太远效果有限。训练有素的英军不动如山,直到法军逼近到18米之际,英军才放第一排枪。在10分钟之内,英军打了三排齐射。三排齐射之后,法军溃散。
亚伯拉罕平原上的战斗只打了30分钟,这是改变历史的30分钟。英军虽胜,但他们的统帅渥尔夫将军却被子弹打中。渥尔夫听到部下报告:“法军溃败了。”只说了一句:“感谢上帝!”便气绝身死。而法军统帅德蒙卡尔姆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虽退回城内,终于当晚不治而亡。德蒙卡尔姆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法国的命运结束了。”两位统帅的最后遗言,算是对这场战役最精辟的注解。
法军战败当日,魁北克城内的新法兰西殖民地总督便弃城逃跑。翌日,魁北克城防司令宣布投降,英军开进城内。新法西兰驻军主力被歼,首府陷落,“河流变窄处”的堡垒失守,圣劳伦斯河上游再无险可守。仅一年之后的1760年9月8日,法国最后的部队在蒙特利尔向英军投降,至此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全境被英国占领。1763年,英法两国签证《巴黎条约》,法国正式将新法兰西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原属于新法兰西一部分的加拿大更名为“魁北克省”。
图13 :Saint
Louis街是魁北克老城城内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
亚伯拉罕平原之战,看似是因为法军统帅部的一系列大意和失误,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乃至于一战失江山,将诺大一个新法兰西拱手送人。其实,历史上的每一个偶然事件背后,都有其必然的宿命。当时的法国已经是外强中干,根本无力控制那么遥远而且辽阔的殖民地,即使此役不败,下一战、或者再下一战,失败是早晚的事。说白了,就是气数已尽。
法国战败,殖民地易手,连同生活在殖民地上的法国居民一并被移交给了英国。生活在这里的法国人觉得自己被祖国抛弃了,郁闷无比。所以时至今日,加拿大的法裔人对法国这个国家并无好感,更谈不上什么血浓于水、认祖归宗之类的情份。
英国得到加拿大之后,于1774年通过了《魁北克法案》,该法案确保了魁北克地区的法裔人和法语文化不受威胁。后来随着美国独立,大批英裔保皇派人士逃到加拿大,使得法、英裔居民比例发生了改变,英国又将加拿大一分为二:“上加拿大”是英裔区,即今天的安大略省;“下加拿大”是法裔区,即今天的魁北克省。再后来,日不落帝国的气数也尽了,北美殖民地的几个省成立了加拿大联邦,也取得了独立。
今年是加拿大独立150周年。在由十省三区构成的加拿大联邦大家庭中,以魁北克城为首府的魁北克省,是个绝对的异数。这里的人讲法语,这里施行与加拿大英美法系完全不同的大陆法系,这里有高度的自主权,这里甚至被加拿大联邦政府视为一个“邦国”。而所有这些特殊,皆源自于250多年前这里打的那场只有30分钟的战斗。那场战斗改变了加拿大,乃至英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历史。
(本文照片皆拍自魁北克老城的上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