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标签:
北京法源寺悯忠寺律宗文化 |
分类: 图文神州 |
前一篇博文介绍了京城报国寺,这一回咱再说说北京城南地区的另一座更著名的寺院禅林,被誉为京城千年第一古刹的“法源寺”。(下图,法源寺大雄宝殿前东侧的三座御碑,分别为明万历、明正统、清雍正年立。)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为了超度在北征辽东的战役中(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听过吧?)阵亡的将士,下昭在此地立寺。但是这项工程直到武则天当女皇的时期才完成,寺院赐名“悯忠寺”。(下图,进入山门后,北望第一进院落,两侧是钟鼓二楼,正面是天王殿。)


自唐朝建寺以来,悯忠寺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宏大的建筑规模,与历代王朝结下了不解之缘。“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定都”幽州(今北京),曾将悯忠寺更名“顺天寺”,叛乱被平定后才又恢复悯忠寺原名。(下图,法源寺第二进院落,正殿是大雄宝殿,殿内存有两座卷叶莲瓣石柱柱基,据考证为唐代建寺时的原物。)


悯忠寺囚禁政治犯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元代。元灭南宋后,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也曾被关押在此,直至在寺内绝食殉国。(下图,法源寺第三进院落,正面的建筑是悯忠阁。庭院中的汉白玉香炉,乾隆年制,雕饰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在明清两代,法源寺的花事闻名京城,尤以丁香为盛。康乾以后的诗人,像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都曾来此赏花并留下过诗篇。1924年,诗人徐志摩还曾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来寺赏丁香。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声海内外。(下图,悯忠阁前的丁香,可惜眼下不是丁香开花的季节。)
本文开头处曾称法源寺是“京城千年第一古刹”,不是没缘由的。乾隆皇帝曾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皇上金口玉言,从此奠定了法源寺在京城寺庙中No.1的地位。(下图,法源寺第五进院落,主殿是观音殿。)

台湾作家李敖曾著有一书,名字就叫《北京法源寺》。据书中描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与法源寺结下过不解之缘,其中梁、谭二人还是在法源寺相识的。而据史载,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后,也曾停灵于法源寺。(下图,法源寺寺院内一角。)


台湾作家李敖曾著有一书,名字就叫《北京法源寺》。据书中描写,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与法源寺结下过不解之缘,其中梁、谭二人还是在法源寺相识的。而据史载,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后,也曾停灵于法源寺。(下图,法源寺寺院内一角。)

法源寺历经千年,几度衰荣,如今我们看到的寺院规格、建筑,大致落成于明清两代。法源寺作为北京城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寺庙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法源寺东侧的配殿前。)

除去历史悠久、建筑宏伟之外,法源寺内的艺术品、文物收藏亦是惊人。天王殿内布袋和尚的铜像、大雄宝殿内“华严三圣”木像,均为明代所造;藏经阁更是内存有自东汉至明清的数十尊珍贵佛像,其中包括一尊京城内最大的卧佛像。(下图,法源寺藏经阁。)

除去历史悠久、建筑宏伟之外,法源寺内的艺术品、文物收藏亦是惊人。天王殿内布袋和尚的铜像、大雄宝殿内“华严三圣”木像,均为明代所造;藏经阁更是内存有自东汉至明清的数十尊珍贵佛像,其中包括一尊京城内最大的卧佛像。(下图,法源寺藏经阁。)

法源寺悯忠阁内保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唐)、《悯忠寺重修舍利记》(唐)、《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辽)等珍贵石刻,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其中《悯忠寺重修舍利记》中有“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一句,史地专家正是据此才推断出当年幽州城的规模和大致的格局。(下图,从净业堂前回望悯忠阁。)


法源寺还收藏有大量佛教经典文献。“中国佛教图书文物博物馆”就建在法源寺寺内,因此法源寺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下图,法源寺大雄宝殿前西侧的三座御碑,自右至左,年代分别为明正统、明崇祯、清乾隆。)
前一篇:京城报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