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里的北美小镇

标签:
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steveston渔人码头罐头厂移民旅游 |
分类: 枫下掠影 |
这里说的这个“中国城”不在中国,是俺客居的加拿大BC省岛城列治文(Richmond)。一座20万人口的城市,华人占到半数,够得上“中国城”的称谓了吧?
到过列治文的朋友,一定会对“中国城”这个称呼有切身体会:满街的华人面孔、满耳粤语和普通话、满眼的中文招牌。再加上半新不旧的城市建筑和规划整齐的市区街道,置身其中,仿佛是在国内某个新兴城市里,极少能感受到北美城市应有的那份异国风情。
但是,少不等于没有。列治文市区西南端有一个叫做“斯蒂文斯顿”(Steveston)的社区,如果您去那里走走,也许会说:嗯,总算能感觉出是在加拿大了……
图1:斯蒂文斯顿博物馆。这栋建于100年前的老房子是本地首家银行的旧址,现在不仅是博物馆,还兼着邮局。
虽然是在列治文的市区内,但斯蒂文斯顿更像一个独立的小镇,她有自己的商业街,街区的风格也与列市中心这边大相径庭。其实若是倒起老根儿来,斯蒂文斯顿才是列治文最早的“市中心”,列治文从一片农场变成一座城镇,就是从斯蒂文斯顿这里起步的。
斯蒂文斯顿位于菲沙河南支流的入海口内,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加西地区最重要的渔业码头。因为渔业和海产加工业的繁荣,这一地区人口激增,码头周边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小镇。斯蒂文斯顿形成市镇的时候,列治文现在这个市中心所在的地区还是一派农场风光。
图3:Moncton是小镇东西走向的主街,沿街有很多买卖店铺。
那个时候
码头和铁路,是北美西海岸地区早期城镇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斯蒂文斯顿同时具备了这两个因素,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1912年BC省政府曾抛出了一个宏伟规划,拟将斯蒂文斯顿打造成加拿大西海岸地区主要的港口城市。如果这个计规得以实现,很可能今天Lulu岛上的这座城市就叫斯蒂文斯顿而不是列治文了。
图5:斯蒂文斯顿一家小店的门脸儿。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斯蒂文斯顿发展得最“火”的时候,天降大难,一把突如其来的冲天大火把年轻的小镇几乎烧成了白地,斯蒂文斯顿一下子伤了元气。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加拿大政府针对居住在斯蒂文斯顿的大批日本人出了一个狠招儿:统统轰出家园,驱赶到阿尔伯塔苦寒地区的集中营。这些日本人多为渔民,这一政策对斯蒂文斯顿的支柱产业——渔业造成重大打击。
连续毁灭性的打击使斯蒂文斯顿从此一蹶不振,而列治文的城市重心也适时挪到了Lulu岛的北部,并且抓住七、八十年代大批香港移民涌入的机会,一跃成为亚洲之外最大的“中国城”。反观斯蒂文斯顿,虽然“加西地区主要港口城市”的美梦破灭,但因远离列市中心,较少受到华人文化的侵袭,她那份北美渔港小镇的原乡风韵,却意外地得以保存。
如今的斯蒂文斯顿,多少有些年华老去的落寞,Moncton大街上的买卖店铺,还是一副几十年前的老做派,如果不是停在路边的那些当代款型的汽车“穿帮”,会令人恍惚觉得这里是哪部三十年代电影里北美小镇的街道布景。
图8:停在车行门前的老车,烦劳哪位行家指点一下这是什么车型?
除了Moncton大街上电影布景般的老店铺,斯蒂文斯顿更值得一看的这座小镇赖以成名的“渔人码头”。前面说了,斯蒂文斯顿因渔业而兴起,而本地渔业的核心设施,就是这座“渔人码头”。
世界上很多滨水城市,都有一个叫做“渔人码头”的地方,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但是那些“渔人码头”,大多数都只剩下了旅游价值,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景点。而斯蒂文斯顿的“渔人码头”,在兼具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同时,仍然是一座服务于渔业的真正的“渔人码头”。
斯蒂文斯顿的“渔人码头”不仅是列治文首屈一指的旅游景点,在整个大温哥华地区,也算得上是最具知名度的“历史文化景区”之一。码头的上层甲板上建有旅游纪念品商店、快餐店和特色海鲜餐厅。平时这里人不多,但每到周末的时候都会有大批游客光顾。
除了“渔人码头”本身的旅游价值外,温哥华还有一个著名的海上游览项目是从这里出发的,那就是来温哥华旅游不可错过的“海上赏鲸之旅”。这个世界上大多数被我们所熟知的动物在动物园里就可以看到,但是您要是想亲眼目睹体型巨大的鲸鱼在大海中遨游,动物园、海洋馆就无法满足您了,来斯蒂文斯顿“渔人码头”吧。
码头的下层甲板边是大小船只的泊位。打渔归来的渔船就着船舷售卖新鲜的海产品,是斯蒂文斯顿“渔人码头”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周末,这里会变成一个以渔船为摊位的海鲜市场,很多列治文市民有周末来“渔人码头”买海鲜的习惯。
“渔人码头”的一东一西,还有两处大温哥华地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非常值得去看一看。东边的是“不列颠船厂”遗址,西边的是“乔治亚湾罐头厂”的厂房,它们所分别代表的船业和渔产加工业,一左一右,像两棵坚实的支柱,支撑起了当年的斯蒂文斯顿。
图17:河边有一条长长的散步步道,从远处的老船厂一直通向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附近有许多咖啡馆。“泡咖啡馆”是典型的西人文化,与中国的“茶馆文化”遥相呼应,都属于下里巴人级别的市井文化范畴,花一两块钱,可以泡上半天。只可惜,除了成都等少数城市外,“泡茶馆”这种文化在中国已经快绝迹了,虽然现在国内大城市的“精英”阶层也有出入咖啡馆、茶楼的习惯,但那与这里讲的市井文化完全两码事。
这么密集的咖啡馆在列治文市中心那边是见不到的,一方面说明这边是旅游区,另一方面也说明斯蒂文斯顿的居民还是以白人为主,否则是养不住这么多咖啡馆的。
作为列治文几乎绝无仅有的西人社区,斯蒂文斯顿目前也面临着来自华人文化的“冲击”。现在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希望住进传统的白人社区,以体验和溶入本地的主流文化。大批涌入的新移民和来自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热钱”不断地拉升房价,住在这里的白人也乐得把自己的旧房子高价卖给饥不择食的中国人,然后攥着一大把钞票去一些眼下华人还未“侵入”的小镇安度晚年。
情绪是会传染的。有华人搬进了斯蒂文斯顿,感觉很好,这种感觉传递给他(她)的朋友,于是就有更多的华人搬进来;而某位白人的房子卖了个好价钱,他(她)的邻居看了也忍不住去效仿,把自己的房子也标个高价拿出来卖。前一段听住在斯蒂文斯顿的华人朋友说,他那条街上的白人邻居们都争先恐后地在卖房子。
也许再过几年,斯蒂文斯顿也会像列治文北部一样,满街筒子的华人面孔了。到那时,Moncton大街上那些电影布景般可爱的老店,或许都变成了卖油盐酱醋豆腐乳的华人小超市,“渔人码头”周边的咖啡馆,只怕也改成了饺子馆火锅店。
图24:斯蒂文斯顿最西端,也是整座列治文市区的西南角,是一座每年春天都会开满樱花的公园。
“渔人码头”作为“文保单位”,在华人堆儿里也能保存下来,说不定到那时比现在更热闹,弄得跟庙会似的也未可知。只是到那个时候,想在列治文这个北美城市体会北美风情,对不起,您得过河去拉德纳(Ladner)、措瓦森”(Tsawwassen)那边了——当然,前提是那会儿华人移民还没有“打过长江去”的话。
图25:斯蒂文斯顿,在列治文这座“中国城”里算是一个异数,坚守着北美小镇的怀旧调调。只是,这个调调儿还能守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