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治文火了!

标签:
加拿大温哥华列治文cambiestevenston大火木结构建筑保障房 |
分类: 居加杂记 |
发一篇旧闻,或者说是二十天前的新闻。
五月三日晚上,大概是十点多接近十一点的时候。我刚洗完澡、走进客厅,不经意地向窗外抬眼一望,竟不禁惊呼失声!
您道我看见了什么?就是下面这幅画面:
起火点是在我家的东北方向。上图中近处的灯光是列治文市中心;起火点近前的那一条暗色林带,差不多是市中心闹市区最东边的边缘;远处背景上灯光灿若繁星的坡地,就是温哥华市东区。因为天太黑,一些可以作为的参照物的建筑都看不清楚,所以无从判断起火点的具体位置,但是感觉不会太远,因为这团火焰看上去巨大无比。
这时,消防车、警车的警笛从四面八方响起,此起彼伏,一定是从不同方向在向火场集结。
但是火势却越烧越大,烈焰足有数十米高,腾起的浓烟更是直达夜空。我站在阳台上,用傻瓜照机最大限度地把火场拉近,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从图中大火右侧貌似塔吊的金属架来看,起火点像是一处建筑工地。
加拿大、特别是温哥华,因为盛产木材,这一带的房子除了高层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外,其他的房子都是用木头建的,特别怕火。历史上大温地区的温哥华、列治文、新西敏等城市都曾有过被一把大火把整座市区烧毁的惨痛记忆。
拿我居住的列治文来说,她的城市化街区最早是从现市区南部的Stevenston一带发展起来的,那边曾是加拿大西海岸地区最为繁荣的渔业码头。依托码头,Stevenston沿岸建起了很多渔制品罐头厂,有大批华工在那里工作。上世纪初的某个深夜,一把火从工人的宿舍区燃烧起来。因为当时所有的房子都是木构结的,而且街道狭窄,甚至连街道上的步道都是用木头铺成的。大火一起,根本无法扑救,并且火势迅速沿街道蔓延,从码头区烧向城市北部。大火整整烧了一夜,把当时的列治文市区烧成一片白地。事后有人指认大火是罐头厂里的两名华工私自升火而引起的,这也算是华人在列治文历史上留下的最为“不良”的记录了。
眼前这场大火,一定也是木结构建筑着了,像是在地平线上燃起了一堆巨大的篝火。大火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毫无减弱之势。估计消防队员面对这么大的火也束手无策。好在当时风力不大,浓烟直直地往天空升起,不然周边的建筑也难免不跟着“火”上一把了:
第二天,当地所有的媒体都报导了这场大火。起火处原来是列治文北部Cambie路上一处即将竣工的五层住宅楼。从电视镜头上看,火后的现场,除了被烧垮的钢架外,那座大楼甚至连废墟都没留下——全都烧成灰了!
那座五层大楼是列治文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层高超过四层的木结构建筑,以前该市建筑法规规定,木结构建筑物最高只能建到四层,这栋大楼是列治文市修改相关法规后建的第一栋“超高”木结构大楼。这场大火,让城市当局不得不重新检讨他们对这项法规的修订。
那栋化为飞灰的大楼虽是开发商建的,但其中却还用到了联邦政府、BC省政府和列治文市政府的拨款。因为联邦和省政府买下了其中的部分房子作为租赁给低收入人家的“保障性住房”;而列治文政府则买了其中一些房子拟建一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托老所”;除此以外的房子,才是开发商向社会发售的“商品房”,而这些房子,大部分也已经售出。下图是这个项目销售时网上推出的内部装饰效果图(图片来自于加拿大网络媒体):
因为这个项目中有政府的福利性投资,所以当初在破土开工时还整出了挺大的动静。加拿大联邦政府、BC省政府、列治文市政府一班政要纷纷出席。这回报导大火的这些媒体当时也都报导过这个项目的开工仪式。
我特意上网翻出了当时的那些报导。各级政要们在开工仪式上发表讲话,众口一辞强调要大力推行“保障房”建设、改善民生。
下面这张照片是政要们在该项目开工仪式上的留影(照片来自于加拿大网络媒体):左三穿黑衣的女士,是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时任联邦政府多元文化部国会秘书的黄陈小萍;中间耍宝的这家伙,是当时的BC省省长金保尔;左一那个秃顶老头儿,是列治文市长马保定;后排中间笑得很开心的华人是加拿大中桥互助会行政总裁陈志动……
楼烧了,估计政要们没有当初开工时的好心情了。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火烧旺地”!自打上世纪列治文Stevenston那场大火后,这座加西岛城已经“火”了好几把了:先是八十年代大批涌入的香港移民带火了列治文的经济;跟着是近年接踵而至的内地新移民带火了列治文的城市建设;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则带火了列治文的城市知名度(列治文是那届冬奥会的速滑比赛地)……
呵呵,这场大火之后,保不齐列治文就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