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倍受关注的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考试

(2009-02-09 17:14:42)
标签:

文化

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

牛津大学

斯皮尔伯格

我的大学

杂谈

                     

                        倍受关注的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考试

 

      2009年2月1日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招生的报名和考试情况广受关注,其中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的消息也引起京城多家媒体的讨论。在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招生之后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目前,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在“精英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依旧供不应求。

      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完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仅从最近三年的情况看,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递增:2006年本科人数毕业人数192人,就业率82.81%;2007年本科毕业人数320人,就业率89.06%;2008年本科毕业人数279人,就业率达到92.83%。以导演系为例:2006年的毕业学生6人,其中5人就业,就业率83.33%;2007年应届毕业生14人,全部就业,就业率100%;2008年应届毕业生16人,其中14人就业,1人继续读研,就业率为93.75%。这些毕业生有的在中影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或其他影视制作单位工作,也有人从事自由职业。他说,从数量上来看,三年来全院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2%以上,而且就业单位都比较理想。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北京电影学院近几年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安排师生比。所以今年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绝对不是停止招生,更不是因为就业前景不好。恰恰相反,导演系的暂缓招生是艺术教育中的必然现象,是完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问题。艺术类院校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必然带来专业之间的细分和招生方式的变化。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主要是从学院整合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精英教学的角度出发的。艺术类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不像其他文科或理工科专业那样具备复制性。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更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教育资源整合,调整教学方案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学院美术系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影人物造型等方向采用隔年招生方式,如摄影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从2006年增设多媒体影像创作专业方向等,而2009年正赶上导演系教育资源整合,所以才暂缓一年招生。社会尤为关注这个消息,主要源于导演是学院的核心专业,社会知名度相对其他专业更高,这也说明电影学院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向对社会来说也是很重要。

      艺术创作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现在学院决定对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绝对不是说导演专业不再需要了,而是需要对导演系近些年的培养方向和方法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大家常常都说,为什么78年入学的学生中出了一大批人才,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届的学生在从事艺术创作前就积累了很多年的生活经历,这才有了后来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作品。而现代社会中,尤其是近些年的大学生都是所谓的“80后”,上学一帆风顺,人生也没有像78年入学的学生那样经历过岁月磋跎,所以对生活缺乏足够的感悟。怎么样在当代学生普遍缺少人生阅历的情形下,尽量多地培养出优秀的导演人才,这是学院近些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导演系不管是招收的剪辑方向、故事片导演方向或是纪录片导演方向,都是根据社会需求和艺术发展要求来决定的。另外,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取得成就的年轻导演,他们不一定都是导演系毕业的,不少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融入到了导演创作的队伍中来。这就给了学院一个思考:现在对于导演的培养,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佳?导演系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理所当然地要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艺术的传承过程中相应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艺术教育做出相应调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导演是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四年的本科训练后,学生能否驾驭当代人的生活理念或对艺术的消费需求?能否展示自己的艺术感悟力并准确地表现出自己的艺术追求?这都是电影学院正在探索的问题。电影学院暂缓一年招收导演系的学生,就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中继续贯彻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出实实在在的导演艺术人才。今年是导演系暂缓招生,以后也可能是对其他系的招生进行调整。因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电影教育也是为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人才。所以,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学方面做出的适度调整并不存在任何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现象,也不足以成为一个很奇怪、很突兀的问题去探讨。

      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隐形就业”情况,北电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些年来,随着电影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电影学院一直围绕精英教学理念,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输送了很多人才。从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创作情况来看,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方式完全适合电影产业发展,不是说培养的学生多余了,而是远远不够。毕业生就业状况跟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有一定关系。比如现在的电影厂跟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接收人事指标的应届学生发展到公司化的招聘模式,不再解决户口问题,但“三险”问题还很健全的,这也是一种正规的就业方式。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唯一一个专门培养电影人才的艺术类院校,每年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只有几百人,是远远满足不了电影市场的需求的。另外,北京电影学院或其他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融入到社会,进入到文化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并马上就能做出突出贡献呢?从艺术发展规律来看,这是不现实的。不要说现在的学生做不到,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毕业出来后,也是经历了一个从实习到不断地磨练中成长,最后才成为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这样一个过程的。在毕业到成才这段时期内,他们需要去再实践、再调研、再学习。这段时间内,就会有很多学生选择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一毕业就要做导演,就如文学系的学生毕业不一定当编剧、摄影系的学生出来不一定当摄影师一样,他们都得一点一滴地从最基础做起。“北大学子卖猪肉”曾引发激烈价值观的讨论,现在看来,劳动创造财富是检验就业的唯一标准,能从自我创业中获得成功,这没什么错误。同样,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从事艺术工作也不具绝对性,电影学院的学生选择经商或是自主创业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许正是通过这些生活磨练,能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更多的阅历。个别同学毕业后从事看似与电影无关的职业,也是很正常的。这就像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一样,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是要去做数学家的,而数学却能培养人的思维结构和逻辑能力。艺术教育中“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它不能从表面现象来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的,一个系暂缓招生只是在教育体系中做出的一般性的调整,这与就业问题是两回事。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只有靠劳动的双手才能创作丰富多彩的生活。劳动能力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根本,电影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只要是靠他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果实,都是值得称赞的。所以,不必要求毕业生去做什么,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母校都会为他们感到无上荣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