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佳伟:还记得小时候看球多麻烦吗?

(2016-08-01 15:24:57)
标签:

杂谈

我小时候看球,简直像个仪式,挺隆重:周末了,才能好好看场球。NBA,看有线电视的ESPN中文台,看央视直播或实况转播;德甲,看东方卫视;意甲,看央视的晚间直播;英超,我小时候只有广东台才有。

现在想来,意甲总带着张路老师和张慧德老师的声音,德甲总仿佛是唐蒙的语调,广东台的英超则有陈熙荣老师……那时的甲A联赛,要看全兴队的球,得看四川卫视,李承鹏老师会帮着解说;看山东济南泰山队(后来的鲁能)的球,则得听一位女解说:似乎姓王?

那会儿看球,离不开解说,因为比赛字幕不够多,球员也不熟,得靠解说员老师一一地给报名。除此以外,少时看球,许多事情颇不方便。当时自然没觉得,还引以为乐趣呢。

比如,小时候会一门心思,希望乔丹场场30分;于是看公牛的比赛,会自己掐着手指算:乔丹已经得了多少分了?乔丹已经得了多少分了?偶尔乔丹罚球时,直播会给个数据:乔丹已经多少分了——可惜,类似数据,并不经常给我。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查数据或资料,着实并不容易。我手里有一本1994年的《篮球》杂志,上面详细记录了1993-94季的NBA单项数据前八。小时候翻得烂熟,所以我至今可以脱口而出:1994年,大卫-罗宾逊场均得分29.8,大梦场均得分27.3外加11.9个篮板成为MVP,皮彭场均得分22联盟第八,“小虫”博哥斯场均10.1助攻仅次于斯托克顿排第二;1996-97季NBA常规赛的数据,我是从另一本杂志上翻到的,还特意剪了下来贴在墙上看。

当然,NBA这就算好了:光影、剪辑、中间插的集锦都仿佛电影;中国刚有CBA时,那个直播质量,从镜头到数据,都让人不太爽,以至于我产生了如此观感:NBA才像球馆和演出,早期CBA简直像在我隔壁邻居的厂办篮球体育馆里打的……

然后呢?当时要讨论一场球,若非看球时跟我爸聊,就得隔天跑去学校,跟同学们才能敞开心胸:

“昨晚上,看了吗?”“哎呀昨天那个球啊!”非得聊得飞沙走石,老师都敲讲台了,才意识到。

每年NBA总决赛时,每到中午,老师一下课,大家就涌去食堂,举头看大电视:还来得及看个比赛末尾,张着嘴,都来不及吃饭;1998年总决赛第六场,乔丹投中那个球时,食堂里叮叮当当地敲饭盆声。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对哥斯达黎加,大家一边咒骂万乔普,一边求着老师:“老师让我们看看吧!”老师满脸愤恨:“快高考了还看……”

所有这些隆重,都是因为:那时看球,太不方便了。 

然后,这么些年过去了。

20世纪末,可以上NBA.COM看新闻了。又五年后,数据直播比赛很方便了,索取数据就不困难了。2010年开始,移动终端了,走在街上也能跟踪比赛了。每个球员的每项数据,可以从各色屏幕中获取了。细节跟踪,智能手环、智能衣服、智能运动鞋这样的智能化的运动装备,动动手就能解决了。以前千难万险费尽周折才能有的功夫,现在,很随意就到手了。

看球时,也方便许多。比如,多角度回放普及了,看足球时有回放和虚拟越位线了,有摄像机判定球门线了;看篮球时,有更多的镜头,追踪每个球员的动作了——我清楚地记得,1996年前后,只有德甲的直播镜头能游刃有余地在整场和个体球员间漂亮切换,让我们从整体把握到微观,以至于当时的德甲球迷同学都很有优越感:“我们看德甲,跟看电影似的”!——现在,这成了直播机构的基本技能。

我还记得,当年鲨鱼皮泳衣刚出现时,大家都把那玩意当怪物;每次出新球,比如著名的“飞火流星”时,就念叨“这个足球会比以往飞行更快,滚动更流畅”,然后伟大门将们抱怨:科技都在针对他们……

2016年欧洲杯,欧足联采用了鹰眼团队的设备,该团队采用7个摄像机来追踪足球的运行轨迹,能够在1秒内做出球是否整体越过门线的判断,并将结果发送到裁判的手表上——我还记得呢:录像回放功能和门线出现前,还有官方念叨“误判也是比赛的一种美”。

我们已经有了VR——2016年,OZO摄像机配备8个摄像头,分布在球体四周,每个摄像头都能以2K×2K分辨率进行拍摄,能实现360度×180度的全景拍摄,,加上8个嵌入式麦克风,从而能录制360度×360度的音频。

到2018年、2020年,我们能不能戴着VR头套,感受一下“坐在诺坎普球场或斯台普斯中心第一排是什么感觉”呢?

大数据、科技、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田园牧歌式的竞技体验固然是过去了,但大体上,我们在经历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习惯了也许不觉得。只有偶尔回头,想到小时候要等着报纸发售或电视的体育新闻,才知道比赛结果,那么我们大体上,该接受这个事实:对体育而言,科技真的是个好东西。

虽然尤因老师现在在场边时,经常这表情:


https://mmbiz.qlogo.cn/mmbiz/ichVicSguPRLmY1f5VuiaZ3a6UU9VrfS7O5EBJF7Ticr9kcGCSbSnpvqYic5mgSp1bqysWJVQDmLxK6HzFgG8dia4XhQ/640?wx_fmt=jpeg


但看NBA的诸位,一定会记得:十年前,我们刚熟悉霍林格老师的PER系统,那时82GAMES和HOOPDATA这类细节数据网站还很时兴,莫雷那套“用数据系统来衡量球员”听着很热闹。现在,advanced stats已经是常识了,我们有Synergy Sports了。

两年前,我开过一个玩笑:到2025年,也许我们会见识类似的论述:

“如果你喜欢约翰-沃尔,那我得提醒你,他上一场的投篮选择如下:运球一步后投篮6次,未摆脱中投5次,其中4次在23英尺之外,具体分布请看图。而在他防守时,为了断球不惜4次让身体倾斜重心超过30度,他的防守前步与对手肩膀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6次超过警戒线……”

https://mmbiz.qlogo.cn/mmbiz/ichVicSguPRLmY1f5VuiaZ3a6UU9VrfS7O5hdicib4ZeMtrdEican05O8uqoGZIm7Evtsb7BHN06yBhuUzLQsYrfZN6A/640?wx_fmt=jpeg


但现在,我觉得,我的想象力就弱了。到2020年,通过互联网互相连接的设备数量将达到500亿台,2020年的数据量将比银河系星星的数量还要多200亿倍,这些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数据中心中被存储、分享和分析。科技公司英特尔甚至提到了万物智能互联的发展趋势,New Balance、ESPN、红牛媒体工作室们会一起加工。英特尔的“科技X体育“提到了:2020年多达500亿台的互联设备中,许多是与体育相关的。到时候,捕捉、存储和智能分析之后,将彻底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教练员的指导方式、运动员的选拔方式。

也包括球迷们享受体育的方式。

我还记得我初次发现NFL的教练会通过耳机跟每个球员讲话时的诧异。由此延伸,到2020年,比如,每个NBA球员戴的牙套或护目镜里,都会有提示:

“安东尼-戴维斯三威胁,撤步投篮可能性40%,预设命中率40%,顺步突破可能性20%,预设命中率55%,交叉步突破可能性15%”,预设命中率53%……”

就像弗利萨们用的战斗力探测器似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ichVicSguPRLmY1f5VuiaZ3a6UU9VrfS7O55wkTf6ZD4iaia1dicgDiatDpcvtRx5jlrUMAzmKyia7Ylf3opUH7Iq7O4fA/640?wx_fmt=jpeg

当体育遇上科技,一切更加美妙,智能互联的新世界带来了数字化体育的大发展。前端智能互联设备配合后端的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力量,将为体育和运动健身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精彩体验。

或者简单地说: 我们能想象的与想象不到的可能性,最后,都会呈现给我们的。

就像,《老人与海》里,20世纪中期的圣地亚哥,一直想要个好收音机,好收听棒球巨星迪马吉奥的比赛新闻。

就像,回到乔丹退役那年,我还是个中学生,许多比赛只能在食堂跟大家一起抬头看电视,还得求老师网开一面;周末难得有空,还热情地用录像机录比赛,万万想不到许多年后,这些我辛苦录下来的比赛,可以靠手机在网上随意看。

就像我们此时,万万想不到十年之后,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看怎样的球员,打怎样的比赛。

科技是美好的——尤其当你偶尔翻到小时候辛辛苦苦打小抄、如今唾手可得的那些比赛新闻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