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不畏困难,教机器人学会笑

今年,参加德克萨斯州SXSW艺术节的人们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街道上挤满了游行示威的人群,抵制开发人工智能。他们手持横幅和标语,上面写着“人类是未来”、“再见,人工智能!”,这是在强烈抵制持续数十年的电脑依赖吗?还是在提醒人们科技只是工具?
这些严肃的标语直击很多人的内心,但也引起了路人的哄笑。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但要做出真正会思考的机器,还面临一些很大的阻碍,更别提理解幽默的能力了。
耶鲁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David Gelernter
认为,一个机器必须能理解各种人类情感及其细微差别才能视之有了真正的思维。

幽默或许是发掘这种情绪智商的关键,因为幽默包含着横向思维、出人意料的见解等很多的复杂内容,这些都是思维的特点。现在,很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都在研究幽默理论,努力教会机器理解并创作笑话。
计算机接过话筒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以幽默为基础的计算,包括Manatee(创作笑话的计算机);STANDUP(加强哑者运用双关语的对话系统);SASI讽刺识别程序;还有DEviaNT(本质上是一种低俗话语的应答机)。
普渡大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Julia
Taylor设计了一个系统,它能识别儿童笑话和更多文本,这是计算机在幽默识别领域重要的一步。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系统还能解释某个笑话为什么有趣。
Taylor
认为,讲笑话的计算机需要具备语言基础。“计算机要想理解幽默,至少需要理解正常语言。对于辅助类型的人工智能,必须具备情绪识别和人脸识别能力,而正常语言识别是构建这类系统的普遍要求。”
要开发能够理解幽默的机器还存在一个难题:关于幽默,目前还缺乏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定义。

“人们从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就开始研究幽默,从历史上来看,它比科学更具哲理,”《笑的科学:解开人为什么会笑、笑点为何不同,与幽默感背后的大脑谜团》一书的作者
Scott Weems 指出。
“我们很难在哲学和科学之间画一条清晰的界限,也尚未明确定义什么是幽默。如果向 10 位科学家问这个问题,你会得到 10
种不同的答案。”
换句话说,人类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幽默,才能让机器做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实现人工智能需要跨越的一大步。Taylor
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跨学科的方法。
“单独来看,各个领域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把它们综合到一起,或许能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如果你能写出一种算法,预测某个人在什么情况下觉得一个笑话有趣,什么情况下不会,并且结果准确,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效的。”
自发行为能否编程?
就人工智能而言,幽默的自发性是一个混杂因素。即便是最精密的机器,也需要编程及某种类型的模板处理信息。但是,幽默大多依赖不可预知的结果,这是计算机普遍缺乏的一种技能。

计算机虽能在多种模板或假设之间转换,但仍不能处理超出其认知范围的原创概念。要理解自发性的笑话并真正具有幽默感,机器必须在更广泛的情境下理解现实。
“就我个人来讲,我希望看到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整个世界,理解我们看到的实物以及我们与它们相处的方式,而不只是数字。”Taylor
补充说,“这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我相信会的。不过这或许不足以引起普通大众的注意。”
另一个问题是,开发人工智能是否值得。很多怀疑论者指出,人工智能不可能实现,因为任何人工智能都只能用来补充或增强人类活动,绝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
例如,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兼《二十一世纪的机器人》的作者Brian David Johnson
就认为,任何机器只不过是机器,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Johnson 对 iQ
表示,“机器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但所有技术都是工具,只是不同形式的‘锤子’。技术的价值在于能够解放人类,让人们去做真正擅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