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子家训和曾国藩家书看儒家思想中的农耕文化意识
(2011-08-17 12:25:33)
标签:
庆阳左瑞杰醉笔堂文化杂谈 |
|
从朱子家训和曾国藩家书看儒家思想中的农耕文化意识 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礼治”主义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各有其礼,使整个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井然有序。还有儒家提倡“德治”主义,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此外,儒家思想中,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这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这也正是先于儒家思想的周代农耕文化思想所固有的基础思想。因此说传统儒家思想根植于先周文化思想,儒家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思想理念和意识一点也不过分。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 , 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柏庐于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朱子家训》可以说这是一篇既包含儒家思想精义又包含农耕文化理念的治家、育人、修身、进德的好文章。《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儒家农耕文化的一贯追求。《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外,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朱子家训》以骈文形式写成,每句都对仗,朗朗上口,容易为大众知晓。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勤劳治家和勤俭持家思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品行和人格。《朱子家训》尤需家长和子弟一起读。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在具体生活中要求自己,将来也更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大家细细去体会,就会感受到《朱子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正是这些可贵的闪光的儒家思想、农耕文化理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烈士、忠臣义士和文人雅士。《朱子家训》内边的一些内容直接体现中国几千年勤劳质朴、勤俭和气、勤奋强健的农耕文化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比如: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节俭思想”。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厚道、和善睦邻、耕读知礼”思想理念。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合群和众、乐善好施”思想理念。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读书明理、耕读教子、追慕圣贤”思想理念。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这部著名的家训中,曾国藩从头至尾渗透着鲜明的以农为本、勤俭持家、严训教子、坚挺刚强、忠勇节孝的儒家和农耕文化的思想。“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教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给儿子写信:“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曹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尔等长大以后,切不可涉历兵间”。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渗透着曾国藩出身贫寒农家,虽身居高位却不忘农本的可贵的儒农思想。曾国藩和他的家人过得异常清苦,以俭为美,以俭为荣,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足见其省心、修身、敬业之勤奋。《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严格剖析自己、不断读书明理、不断追求进步的正人君子、忠臣孝子、文人雅士。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魅力。也正是中国儒家文化要提倡的“五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支柱。曾国藩不但治军严谨,而且严于教人。 还有,早在一百多年前,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理财治家育人兴业和守成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八本堂。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正是儒家思想和农耕文化倡导的核心要义。这也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去叫人修身养性的关键。除此之外,曾国藩在他的治家理论中,还提到了一个“八宝饭”的家训,即:曾家的一个传统的不忘根本的以农耕文化为主要思想的家规。曾家的家规要求家人谨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曾国藩把它归结为八个字,后人戏称为“八宝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把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这是典型的以耕读文化为主的农业社会的写照。按照儒家“天下之本在农家”的解释,一个人的一切作为是从经营家庭开始的。而保持家庭兴旺的根本之路就是耕读。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人总要读三年五年的书,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读一二年的书,俗话说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曾国藩的诗作中,也多以“耕”、“薪”入句,如早年诗作:“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是厉行耕读思想的写照。 这正是彻彻底底的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治家思想,也是后来发展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一部分。遵家训、重教育是农耕文化的关键,也是儒家文化的要义。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于是在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在这些家信中,曾国藩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导,都无不是费尽心思地在教导弟弟们,牢记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勤和兴家的祖训,习牢习苦、静心修身,坚挺不拔,努力上进,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官场得势之后,却曾经一度坚决弃弟不用,后来是刻意重用自己的弟弟们。最后等到曾氏兄弟双双封爵功成名就之后,竟然又让弟弟曾国荃自弃兵权。这是曾国藩为了长保富贵、永葆家业而始终坚守的“出农入农”、“功成身退”、“耕读传家”、“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儒家思想和农耕文化思想一直在指导着他这么做。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更是农耕文化的伟大作用。朱柏庐这么做了,朱熹也这么做了,曾国藩这么做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