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大象出版社

(2012-11-03 19:22:58)
标签:

教育

分类: 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十万个为什么

 

第1课  《探索自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蒙眼活动中发展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3、了解一片有草之处的植物和动物。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其他的感官探索自然!你们其他的感官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二、活动感知。

1、游戏:盲人火车

(1)把孩子们分成10~12人的小组。依次把一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让他们从低到高排成队。闭上眼睛,让他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2)让第一个学生扶着教师并开始慢慢地向前走。跟老师走的本身就很有意思,而此刻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回答他的周围都有什么声音,并对每一个回答都要作出评价。询问他们这些声音是不是自然音或者是由人或机器、汽车等发出的声音。如果他们听到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3)行程结束,看是否有人会猜出行走的路线。

2、一片草地

(1)带孩子们到“研究”区,导语:“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任何活的动物吗?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他们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对于大孩子,让他们做更详细的记录,如蚂蚁、蜘蛛等的颜色、大小等。为他们做观察和记录定一时间限制(5~10分钟),强调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限定时间到了之后,把学生召集到一起汇报,若能找块木板列出全班综合在一起的记录单就更好了。

教师活动:对孩子们的热心观察进行评价。

(4)、师生互动:有无处归属的东西吗?比如:垃圾、破烂玩具、废旧电池等,这些属于哪儿的?

三、总结:正如他们通过他们的小研究中见到的那样,在任何有草地区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师生交流互动)

二、活动感知:

1、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拓展活动:我发现了……鸟

(1)班里谁喜欢鸟?鸟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或见过的鸟。

     燕子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让孩子观察校园里的鸟。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四、课外实践:

    让学生在课外观察鸟、认识鸟。

 

第二课   《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

2、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橡皮、小刀、笔(或塑料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谁下过环保棋吗?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二、活动感知。

1、下环保棋。

(1)分析棋图:让学生观察“环保小蜗牛”的壳上每一格是什么。4人一组,每人或每组制作一个小骰子。方法: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写上l、2、3、4、5、6几个数字。教师要示范,并强调安全。

(2)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每组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的哪个数字朝上,就走几步棋。看谁能最快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即最快走完),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棋图说明:

(1)浪费水,退到起点;

  (2)蛇;

    (3)不用塑料袋,提篮子买菜,进到4;

    (4)树袋熊;

    (5)小松鼠;

    (6)排放废气,退到2;

    (7)给小鸟提供食物;

    (8)白天鹅;

    (9)使用无氟冰箱,进到12;

    (10)排放污水,退到5;

    (11)爱护花草,进到14;

    (12)白鳍豚;

    (13)伤害小鸟,退到8;

    (14)扬子鳄;

    (15)环境优美;

    (16)垃圾分类回收,再掷一次;

    (17)小猴子;

    (18)乱吐瓜子皮,停掷一次;

    (19)小老虎;

    (20)挂人工鸟巢,进到22;

    (21)汽车鸣笛,排放尾气,退到14;

    (22)大熊猫;

    (23)乱砍滥伐,退到12;

终点,获得“环保小卫士”称号。

2、环境问题大搜索。

(1)对学校或社区的对方位的观察,找出环境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问题分类,如住房问题、水污染问题、农业问题等。

(3)经过一系列有趣的观察活动,孩子们会有许多发现和感想,应及时安排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借助文字、图画、符号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记录问题。

三、总结。

借身边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三课  《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

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

教学准备:几组动物卡片,衣服夹子或别针,记录纸,问题存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生互动做游戏:我是谁

(1)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选择一些绘有动物图像的卡片用衣服夹子夹到孩子们的后背上,孩子本人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动物卡片。

(2)提问的过程中逐渐知道自己背后的动物是什么。

(3)作为逐步探询正确答案的要点,要从生活范围,哺乳、鸟类、虫等大范围中考虑。实在找不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可以给予启发暗示。如果知道自己后背上卡片的名称,可以说“我是××”然后把卡片挪到胸前来核实一下。

(4)孩子们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根据回答,猜自己后背上贴的是什么动物。例:“我有四只脚吗?”回答仅限“是、不是、不知道”三种。

(5)如果有五六个人都猜不出,可以由一个人对这些人分别进行提示。

二、问题银行开业

1、各小组的问题银行开业。

2、教师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记录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第四课  《开发问题宝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1、提供材料超市。

2、每组准备一张白纸。

3、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板书课题:《开发问题宝藏》

二、学习活动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  “五官兄弟”

第一课   《“五官兄弟”游乐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教学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桔子、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多媒体教室。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       ,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          ,我是通过        (感官)观察的到的。)

今天,我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习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眼睛区

 

手区

 

耳区

 

鼻区

 

舌区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分组讨论在游乐场中的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第二课  《瓜果交易会》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教学重点: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二、讨论如何选购西瓜。

1、学习“交易会”活动规则

2、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3、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4、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5、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

6、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

7、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三、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

四、活动总结。

第三单元  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一课  《寻找秋天》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4、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重点:

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教学准备:

教师:温度计,纸,透明胶带,剪刀。

学生: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放一放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二、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

三、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四、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自由组合完成一份“秋天的景色”的手抄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引出温度)

二、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1)分组观察温度计。

(2)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1)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2)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3)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4)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教师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1)整理测量数据。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3)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三、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四、总结。

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五、拓展:(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二课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教学准备:

学生: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小刀,盘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二、果实展示会。

1、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四、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五、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一课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细木棍、饭粒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提问

1、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并提出问题。 “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

三、动手操作。

1、做“蚂蚁”。

学生根据经验动手制作蚂蚁模型,可用橡皮泥代替黏土。

2、师生交流评议: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四、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蚂蚁,说一说:真正的蚂蚁什么样?

教师适当引导: “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辅助观察。

五、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昆虫”这一概念。

六、实践活动

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课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观察蚂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上节课的探访蚂蚁导入。

二、初步感知。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探究活动。

1、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四、拓展活动。

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三课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准备:

搜集夜晚活动的动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部分“上夜班”的动物,你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说一说。

二、集体探究。

1、趣味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故事,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2、小组交流。

猫有哪些适应夜行性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

三、拓展活动。

给动物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师生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一课  《探访蚯蚓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构成;

2、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4、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教学难点: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探究学习。

1、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

3、观察土壤。

教师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观察土壤,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

三、交流与总结。

1、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代表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土壤的构成。

4、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第二课  《蚯蚓的房前屋后》

教学目标:

1、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特点。

2、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3、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教学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师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二、探究活动。

1、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2、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1)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3)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四、总结。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第三课  《蚯蚓的邻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

观察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

2、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三、拓展活动。

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第四课 《落叶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准备: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蚯蚓、树叶、果皮、土壤;人类改良土壤的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想导入。

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师生交流导入。

二、初步感知。

学生来到校园中实地观察,感知落叶和枯草的去向。

三、实验探究。

1、学生拟定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3、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无土栽培”和“蚯蚓垃圾处理厂”的相关知识。

四、课堂练习。

完成“挑战自我”。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第一课 《自转旋翼》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制作“自转旋翼”。

2、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自转旋翼的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会制作“自转旋翼”。

2、 学生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自转旋翼的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剪刀、10cm×6cm的纸,回形针。教师准备弹簧秤、秒表、尺子、钢卷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演示自转旋翼,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学生观察自转旋翼,说一说自转旋翼的结构特点。

师生交流评议。教师讲解自转旋翼的特点。

三、探究活动。

1、学生自学教材中关于制作自转旋翼方法的内容,了解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及要注意的地方。

(1)不能改变纸的大小。

(2)要能旋转。

3、学生制作自转旋翼。

可独立制作,也可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4、制作好的学生可以试着玩一玩自己的自转旋翼。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制作自转旋翼,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一些有趣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

1、放飞自转旋翼。

学生分组让自己的自转旋翼飞起来。

2、学生在观察后说一说:刚才我们放飞的自转旋翼在下降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请两名同学将自己的自转旋翼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个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呢?(学生说)为什么这个旋翼会下降得慢一些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4、(把两个旋翼摆放到展台上)学生认真观察两个自转旋翼,试着找出它们的不同。

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不同。

5、讨论:你们认为影响自转旋翼下降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师:这些是我们做出的猜想。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猜想对不对呢?(验证)

6、小组讨论怎样进行验证。

代表汇报。

7、小组实验验证。(学生分组验证,老师巡视指导)

8、验证结束以后,请每个小组先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派出两个代表带着制作的旋翼和研究的结果上台演示交流。(学生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

三、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  《降 落 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伞面,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重量不同的配重,“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图片,实验记录表、秒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降落伞,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降落伞,板书“降落伞”。

2、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降落伞由伞面、伞绳、重物三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教师讲解要注意的方面。(伞绳的长短要一致,伞绳的系法要注意)

2、学生小组讨论制作降落伞的方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但不要包办制作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

2、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堂练习。

1、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可能与与伞面大小、伞面材料、伞绳长短、伞绳粗细、重物的轻重等因素有关。教师将学生的想法及时归纳并逐一板书到黑板上。

2、谈话:哪些因素会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呢?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猜想对不对?

(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制定研究计划、亲自动手实验研究问题。

1、讨论: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动手之前是否先思考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一个问题来研究,怎样研究,在小组内先初步制定一个计划。

小组讨论

交流:谁能把你们组的研究计划和同学们说一说?          

其他组的同学对这组的研究计划有什么意见吗?

(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强调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必须保证要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2:谈话:看来各组已初步制定了计划,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交流如:准备实验材料、小组同学合理分工、教师提醒学生还不要忘记由一名同学把你们组的实验情况及时记录到小科学家记录本上。教师简单解释小科学家记录本的使用。

3、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并做适当的指导。

三、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学生评价:对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有什么意见吗?(鼓励学生对别人的研究提出意见、质疑或补充。)

     四、小组竞赛。

         1、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自研究各有收获、各有发现,下面我们进行个小竞赛,请同学们自选材料设计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咱们比一比看那组降落伞下降时又稳又慢。

         2、学生竞赛

3、请优胜组说一说,你们这样设计降落伞的原因。

4、出示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舱(带伞)返回地面的图片。

⑴学生交流: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神州五号飞船的一些故事。

⑵为保证返回舱平稳、安全地落地,降落伞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你知道重物有多重、伞有多大吗?

五、拓展活动。

自选材料设计降落伞,下面栓上个鸡蛋,比一比,看那组的降落伞下面的鸡蛋从高空落下后不会摔碎。

 

第七单元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一课  《科学,生活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

2、学生能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能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提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科学是生活的亲密伙伴,它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它了吗?

板书课题《科学,生活的朋友》。

二、活动。

1、学生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科学的踪迹。

学生代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2、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3、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加以归类,讲科学问题与其他问题区分开来。,填写到问题银行中。

4、学生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科学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评议。

三、总结。

学生集体评价,评出“最佳”问题。(如:最有深度的问题、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最适合我们研究的问题……)

 

 

第二课   《科学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2、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它究竟再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图画,认真进行对比,说一说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体会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生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

三、调查活动。

1、扮演小记者,采访周围的人们,了解科学在哪些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填写调查记录。

我的调查记录

调查对象

想了解的问题

调查的收获

提出的新问题

 

 

 

 

 

 

 

 

 

 

 

 

3、表达与交流。

制作科普展板。(将自己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内容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课 《展望美好的未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准备:科幻片片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讲述科幻片《疯狂的兔子》片段,学生听。

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二、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想想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

三、交流。

各组派学生代表交流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师生共同评议。

四、拓展。

1、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

2、申请属于自己的荣誉称号。

第八单元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第一课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简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语: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一切都与科学的发展分不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人类科学史上的大事。

2、填写完成下表。

 

时间

国家

科学人物

发现(发明)

 

 

 

 

 

 

 

 

 

 

 

 

 

 

 

 

 

 

 

 

 

 

 

 

 

 

 

 

3、交流,师生评价。

4、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己的对问题的思考。

三、拓展。

1、我的“观察与提问”经历。

学生交流后完成“我的科学经历——观察与提问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