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融融新浪博客
融融新浪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37
  • 关注人气:1,5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人生的深邃体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读刘亮程散文《风中的院门》1转载作者金华

(2023-05-07 19:47:55)
分类: 融融读书

对人生的深邃体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读刘亮程散文《风中的院门》1

转载 作者 金华

 

风中的院门/刘亮程 1

 

风中的院门

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一拃一拃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多少个下午,我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平整的高矮土墙,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泥皮脱落的高大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她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奶奶。天黑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走丢了,认不得黑路。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最黑的那一片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

 

永远一样的黄昏

每天这个时辰,当最后一缕夕阳照到门框上我就回来,赶着牛车回来,吆着羊群回来,背着柴禾回来。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在院子,黄狗芦花鸡还没回窝休息。全是一样的黄昏。一样简单的晚饭使劳累一天的家人聚在一起——面条、馍馍、白菜——永远我能赶上的一顿晚饭,总是吃到很晚。父亲靠着背椅,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土块和木头上,吃空的碗放在地上,没有收拾。一家人静静呆着,天渐渐黑了,谁也看不见谁了,还静静呆着。油灯在屋子里,没人去点着。也没人说一句话。

另外一个黄昏,夕阳在很远处,被阴云拦住,没有照到门框上。天又低又沉。满院子的风。很大的树枝和叶子,飘过天空。院门一开一合,啪啪响着。顶门的木棍倒在地上。一家人一动不动坐在院子。天眼看要黑。天就要黑。我们等这个时辰,它到了我们还在等,黑黑地等。像在等家里的一个人。好像一家人都在。又好像有一个没回来。谁没有回来。风呜呜地刮。很大的树枝和叶子,接连不断地飘过头顶。

风给你开门,给你关门。

很多年前,我们都在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等候。那时我们似乎已经知道,日后能够等候我们的,依旧是静坐在那些永远一样的黄昏里,一动不动的我们自己。

 

谁的影子

那时候,喜欢在秋天的下午捉蜻蜓,蜻蜓一动不动爬在向西的土墙上,也不知哪来那么多蜻蜓,一个夏天似乎只见过有数的几只,单单地,在草丛或庄稼地里飞,一转眼便飞得不见。或许秋天人们将田野里的庄稼收完草割光,蜻蜓没地方落了,都落到村子里。一到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爬满了蜻蜓,夕阳照着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丝各异的细长尾巴。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捉住了也不怎么挣扎,一只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爬着。如果够得着,搭个梯子,把一墙的蜻蜓捉光,也没一只飞走的。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之极,生怕一拍翅,那点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人东奔西波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

捉蜻蜓只是孩子们的游戏,长大长老的那些人,坐在墙根聊天或打盹,蜻蜓爬满头顶的墙壁,爬在黄旧的帽沿上,像一件精心的刺绣。人偶尔抬头看几眼,接着打盹或聊天,连落在鼻尖上的蚊子,也懒得拍赶。仿佛夕阳已短暂到无法将一个动作做完,一口气吸完。人、蜻蜓和蚊虫,在即将消失的同一缕残阳里,已无从顾及。

也是一样的黄昏,从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不知觉。他的衣裳和帽子,都被太阳晒黄。他的后脑勺晒得有些发烫。他正从西边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他的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她喊孩子打洗脸水:“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快准备吃饭了。”

孩子打好水,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独独的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那是谁的父亲

谁的母亲在那个门朝西开的院子里,做好了饭。谁站在门口朝外看。谁看见了他们……他停住,像风中的一片叶子停住、尘埃中的一粒土停住,茫然地停住——他认出那个院子了,认出那条影子尽头扛锨归来的人,认出挨个摆在锅台上的八只空碗,碗沿的豁口和细纹,认出铁锅里已经煮熟冒出香味的晚饭,认出靠墙坐着抽烟的大哥,往墙边抬一根木头的三弟、四弟,把木桌擦净一双一双总共摆上八双筷子的大妹梅子,一只手拉着母亲后襟嚷着吃饭的小妹燕子……

他感激地停留住。 

 

          



 【读与评】

 质朴源于生活,哲思源于智慧。将生活的质朴与哲思融为一体的文章必定是有深度的,也必是可读的。刘亮程先生的散文《风中的院门》正是这样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学作品。

 在处于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人们对于古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当年我们读路遥、贾平凹的作品时,那种亲切的乡土味道总会扑面而来,因为他们是用心来写出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人群,那种特有的经历为他们的作品涂抹下了厚重的底色。当如今的作家们离开都市到乡村采风或体验生活时,一种隔膜已经产生,这不单是因为当今作家们缺少底层生活的经历,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使得现代农村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许多内涵,增加了某些现代的因素。

 对于家乡的爱恋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情怀。先生在《风中的院门》中倾注了对黄沙梁村的挚爱和浓情。从自家门前的大树、豢养多年的一只老狗、邻居冯四、韩老二,到一缕炊烟、一群蚂蚁,都凝聚了他全部的情感。几十年的生活,使这些人和事浸到了他的骨子里,溶化到思想深处,即使后来离开乡村到大城市工作,这些物事还时常萦绕于他的梦中,刻骨铭心。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他写道:“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你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在这样一种深情的叙述中,这个家充满着亲切,炊烟的味道,洇着旧日的时光,似陈年的酒,醇厚着,散发出醉人的气息。如果没有长久的生活体味,有谁能举重若轻地描摹出这样自然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呢! 

 先生说,“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是的,落叶若能归根,是幸福的,因为根识得叶,叶也识得根。最怕是叶落而不能归根,被一阵风刮去了别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成了无家的叶。找到了根,即便受到再多的苦痛,心里也不会空虚,因为有一个家在后面撑着,顶着,你便是一个有家而暂时离开的孩子。根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先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思索和追问中,努力寻找着现实故土与心理家园的源头。

 一篇真正的好文,不仅要有好的文学功底,更需要深刻的思想作为根本,才能愈发厚重,犹如醇酒,历久弥香。纵观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都是集文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因而令人百读不厌。同样,在先生的散文中,充满了诗般的语言和深刻的思索。这与他写诗的经历不无关联,但先生将诗歌的精炼与哲学的思考紧密结合,形成了他写作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征。贴近土地,贴近生活,深入思考,对每一微小事物均能有所感悟,正所谓发自天籁,形诸内心,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天性使然。同时,这也成就了先生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从而使文章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先生在《我受的教育》文中写出“一片叶子落下了谁的一生,一粒尘土飘起谁的一世”这样凝练而充满了诗意的佳句,这些语句,质朴、简约而不简单,诗意洒脱而又处处含着哲理和浓情,这正是散文的可贵之处。他是一个让生活和时光浸润的纯粹的人。我还读到他《通驴性的人》一文中的这段话:“你从驴背上看世界时,世界正从驴胯下看你。所以卑微的人总要养些牲畜在身旁方能安心活下去;所以高贵的人从不养牲畜而饲一群卑微的人在脚下。”这句话让我想到尼采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种反向的思维,透视出先生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眼光,在辩证中掺入了对人类盲目自大的省思。

 如果说,对于乡村家园的生存记录和乡村哲学的反思,形成了先生散文情怀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那么,突显乡村史事的人文色彩,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也将他的散文上升到了另外一种高度。他的《风中的院门》这部散文集共分为三个专辑,分别是“人畜共居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和“家园荒芜”。前二个专辑写的都是他在村中生活的细微事件,其中描绘了默默劳作的村民,含辛茹苦的父母,哪怕是一片麦田、一株小草、一朵白云、一缕炊烟,均展示出鲜活的生命原素。而第三辑“家园荒芜”,则是写他到城里工作后对于村庄生活的思念和再思考,以及再次返回村庄时看到旧时院落的荒败景象而产生的复杂心绪。在酸楚与沉痛之中,先生的心中不仅装满着回忆,更充满了对于真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悲凉。旧有村庄的逐渐消失,也意味着精神家园的轰然倒塌,这不能不引发先生的无限感慨。他在《树会记住许多事》中沉痛地写道:“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在《剩下的事情•老鼠应该有一个好收成》中,先生同样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省悟,他说:“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的孤独和尴尬。”他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世人,天地之间,不止人类一种,还有万事苍生。可人类至今都是自私的,以为万物都只为人类而存在,孰知如果万物都伤心流泪的时候,人类也就走到了路的尽头。

 相比较于当今的这些作家而言,先生无疑是幸运的。虽然在偏远贫瘠的乡村使他不能享受大都市生活的优裕,他与村民一起种地,一同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近乎原始的生活,但正是这些看似简单、重复而又艰苦的生活经历,为他写出日后的一大批经典文章积累下了鲜活而生动的素材。他在劳动之余认真观察和思考,用几乎所有文字写下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黄沙梁村。他不仅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了三十几年间黄沙梁村生活的点滴琐事、内心的快乐和忧伤,更写下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这种思考是多维度的,也是深刻的。他的所写所思,让我们透过黄沙梁村的缓慢变迁,再一次读懂中国边远乡村的原始风貌和发展走向,以及先生寓于其中的忧患情怀。

 他因而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