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融融新浪博客
融融新浪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37
  • 关注人气:1,5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周树人到鲁迅

(2021-07-25 14:53:34)
分类: 人物专题

从周树人到鲁迅

 

 

作者:刘世芬  原载:《今晚报》2021722日第12

 

  《鲁迅传》有多种版本,我独喜欢许寿裳。一直以来,“鲁迅”成为一个符号,往往很“教科书”,很“官方”,甚至很“神坛”。但许寿裳笔下的鲁迅,则很天然,很“原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

 

  最初的周树人,很不“高大”,甚至十分怯懦。从周树人到鲁迅,其间的徘徊、彷徨、挫败,成为一个伟大灵魂之必须,被我久久打量。二十多岁的周树人依然过得很折腾,在日本留学的七年,他不断转学,显然,此处的“转”等同于“流转”“辗转”“流徙”,更是周树人内心的迷茫、惶惑、不确定的外在表现——他一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在仙台医学院时的周树人,早已瞥见四肢发达的国人是何等麻木,于是毅然弃医改行。平时我们总是把“弃医从文”脱口而出,其实从“弃医”到“从文”并非一夜之间,周树人“弃医”的同时也并未确立人生目标,而是筚路蓝缕,屡启山林;“从文”,也是后来的事了——他从仙台回到东京首先参加的是革命党:光复会。周树人执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回国暗杀。这时,他的怯懦适时造访:如果我死了,我母亲谁来照顾?

 

  幸而周树人没有成为荆轲,否则中国文学史该有多么沉寂。周树人的犹疑受到“组织”的严厉批评,显然,他并不具备“彻底的革命性”:哪有一边革命一边惦记家人的呢!被淘汰,成为注定的命运。

 

  从周树人这一段时间的阅读和书写来看,杂乱无章、漫无目标甚至自相矛盾。他在东京闲住两年多,每周末去章太炎的寓所听经学课,只用文言翻译了一本小说集,写了几篇头绪纷乱的文化论文;外国文学,他也一直在介绍,但从无系统。从心智上看,在成为“鲁迅”之前,周树人其实意志消沉、徘徊游移。但尚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当他一个人生病,躺在榻榻米上,对着月光下的自己的影子说:“只有你知道,我是一个人在挣扎,只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经向命运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终于活了下来。”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三年后,周树人回国做中小学教师,做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小官,谋生而已;其唯一兴趣,是校雠古籍,抄录整理古碑。回国后转向国学,是当时留学生中常有的事,但是他做的闲事,与他的留学毫无关系——日本七年,在他的生命中成为潜流,至今没有人理解的一段生涯。

 

  但是,彷徨着、徘徊着的周树人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才不至于让许多人被“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名片“吓”住。同时我们更明白:要有鲁迅,必须先有失败者周树人。

 

  如果不是春天的北京南半截胡同里钱玄同的适时约稿,当时的小官周树人要“熬”到何时?被包办的婚姻中没有爱情,他只能制造对文字的爱情。当钱玄同从周树人手里接过寄托着理想和使命的《狂人日记》手稿——此时,这个人的名字叫“鲁迅”。

 

  救治肉体与救治灵魂,这两件事,让许多作家经历了同样的挣扎:毛姆、渡边淳一、柯南·道尔、谢阁兰……我们发现,由医而文的作家,他们的“呐喊”始终存留着一种理性和冷静,因而他们沸腾着的热血皆有尖锐的指向。“呐喊”意味着什么,早已不需论证。鲁迅这驾偏执的“战车”,不惜肉身,忘我,无私,这是一种不惜身的气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级情感。这个世界,物质已经极大丰富,可是“不惜身”依然稀缺。物质时代,别说献身理想,仅仅理想二字本身,已经穷尽难觅。当我们身边充斥太多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时候,这样一个执拗“呐喊”的人,总给人一种另类、清凛的异端印象,一种对理想的死执。某些时候,某些胜利者往往最是无耻,流氓刘邦成功,君子项羽失败,越没有底线,“成功”的概率越大。如此事例,中外历史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一个高贵的囚徒。

 

  感谢那些弥足珍贵的挣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