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 罕见照片,为何如此怀念三毛?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专题 |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 罕见照片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0_11155240.jpg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无一不在60、70年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3_11155243.jpg
在三毛过世十周年的纪念会上,琼瑶夫婿、著名的出版家平鑫涛说,一九七九年荷西过世后,三毛一直有自杀的想法,琼瑶曾花了七小时说服她不要自杀。
http://photo.jnocnews.jp/upfile/Image/201106/20110622_113233.jpg
(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这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http://photo.jnocnews.jp/upfile/Image/201106/20110622_113550.jpg
(三毛与荷西恋爱时候的照片)
http://photo.jnocnews.jp/upfile/Image/201106/20110622_113624.jpg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市政厅登记结婚时情景)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4_11155244.jpg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5_11155245.jpg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6_11155246.jpg
http://pic.itiexue.net/pics/2010_5_17_55247_11155247.jpg
[转载]我们为何如此怀念三毛?

标签: 转载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2/14/121075614_11n.jpg 三毛的离去,带走了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随性而为? 1991年1月4日,三毛用一条丝袜结束了48岁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只留下无数争议和谜团,迄今整整20年。 大摆曳地裙,海藻长卷发,浓密齐刘海,夸张繁复的民族首饰——这是三毛的经典形象。媒体人师永刚说:“男生都想娶一个像三毛那样的女人,因为她代表了男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新的想象。 1976年,一个十分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三毛发表了处女作《撒哈拉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毛作品传入大陆,当时有很多文学、哲学、史学作品频繁引发“思想地震”,而三毛在年轻人心中激起了“情感地震”。正因如此,三毛作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她作品的主题:爱情、个性、流浪,在当时仍然是讳莫如深的字眼。家长老师反对学生读三毛,这是让学生“胡思乱想”、耽误学习的书。 20年后,三毛的二姐陈田心在《三毛:1943—1991》中写道:“可能三毛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或者在天上很好,让她更放松,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走了。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三毛是否编造了一个“理想的自己”,始终没有定论。台湾职业旅行家马中欣写过一本《三毛真相》,说三毛终其一生都在表演,在作秀。她在书里虚构了荷西,也虚构了她与荷西的所谓爱情。这本书1996年出版,遭到三毛粉丝的猛烈围攻,马中欣没有过多回应。2010年10月,销声匿迹多年的马中欣突然又出了一本书《三毛之谜》,书中的三毛形象大大改观,成了一个率性、热情、追逐理想的人。 一位热爱三毛的读者写道:“现实中的三毛是不是文字中的三毛有什么要紧呢?要紧的是,三毛的文字,在那个时代,清晰了我们对生活的朦胧向往,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去游历,去追随我们心中的爱。” “每想你的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样的文字,80后嫌矫情,90后嫌俗气,尽管三毛作词的《橄榄树》还是他们进KTV必点的合唱歌曲。三毛就是一棵橄榄树,放在丛林中貌不惊人,在撒哈拉的荒漠中则稀有珍贵。 人们今天很少谈起她,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都或深或浅地留下了她的印记。罗大佑在三毛去世时为她写了《追梦人》:“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宿命的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
三毛似乎象征着一代人的青春和幻想。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在撒哈拉沙漠坐在轮胎里像个女王的流浪梦想,三毛也成为了文艺的代名词,流浪和梦想总是密不可分的一对。我们在她的书里都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背着包去流浪的青春。多年后听到三毛的声音,关于她和荷西的爱情,甚至听到落泪,真性情的女子和爱情,总是豆蔻年华里最美的记忆。——胡倩
和父母看一些脚本已经编排好的作秀节目,他们通常看得津津有味,我经常发表不满,说这些都是假的,不要被这些哗众取宠的人欺骗云云。父母不以为然,他们说故事是假的可是道理是真的呀。从那之后我再也没阻止过他们看这些节目。有时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什么。三毛用笔构筑了她自己坚贞无悔的爱情,也给别人那些无法实现的理想找到了寄托。我不能忘记看到三毛去荷西墓上那一节时无法抑制地失声痛哭的时刻,现在看来像是小女儿情怀,可我怀念三毛,正是因为怀念面对她时的自己。——杨弼麟
我怀念三毛是因为羡慕她那种对自由的无谓追求!——黄钰玉
那静静流淌的文字,那令人羡慕的爱情,如何不让人怀念呢?——李特
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一段段令人感慨的爱情故事,同时折射出一页页情真的文字诗篇。她给我留下的是敢于直视面对现实要勇敢坚强,是对自由和幸福的强烈追求与执着。——刘鹏飞
因为三毛被赋予了那些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她的存在佐证了某些美好的真实性,让人觉得心灵被抚慰,生活可升华。所以三毛到底是如何的女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相信三毛。——西铭
因为,经典已经中断……——人可木木
三毛用她温婉随性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带着沙粒味道和海洋气息的异域世界,同样,她也用一份追求真我的热情写就了一段漂洋过海、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当我们一遍遍重读三毛的文字,一遍遍跟她回味文字中的人生真味,我们或许会感叹:芸芸众生,有几个像她这样朝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狂奔而去,不顾别人的眼光,不顾世俗的条条框框。怀念三毛,也许,更多地是在朝拜那份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去不敢去追寻的人生姿态与梦想。——赵红
我一直被三毛那种态度和生活方式所吸引,也许就是我们缺少的东西她都具有才又添加了喜欢她的情愫。——姜星
首先,作品和现实都是有距离的,不知道那个所谓的说三毛在作秀的人,用意何在。王小波说过一个段子,说他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舅舅,后来某单位查实他并没有这样一个舅舅,就要罚他的钱。马中欣说三毛在作品中虚构了一个男朋友就是在作秀,真和王小波笔下的有关部门有的一拼啊。三毛的东西,现在看是过时的;但作品的价值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很多文物,现在的技术做出来的更加精致,但就因为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才有了价值。三毛在我们(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刚刚脱离阶级斗争的时期,还在为吃喝拉撒发愁的时候,去追寻精神层面的极乐世界,就是她留给我们的价值。三毛是一个象征,名字比作品有价值得多。——马超
提到三毛,便想到流浪。从前流浪这个词代表着生活艰苦。现在流浪这个词却恰恰相反。流浪,是文艺男女青年表现气质的一种新方式。其意,类似于旅行。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走过一场复一场的华丽。我们之所以怀念三毛,想来是因为她的那颗自由的心吧。因为我们没有,于是我们羡慕。羡慕那个随心所欲的女人,羡慕那个自由自在的女人。羡慕她可以自由的转身、羡慕她可以远走他乡,羡慕她无论身在何处的自在,羡慕她有爱陪伴、为此沉沦。我不读三毛的文字,我只看介绍,因为怕自己一时压抑不住就打包起行囊,就开始我的旅程。怕那种想流浪的心情一发而不可收拾,至死方休。——潘昕妙
与其说我们怀恋三毛不如说是我们欣赏三毛对于爱情大胆的独白,她代表了个性,自由爱情,感情禁锢多年的人们终于在三毛那里寻求了共鸣。也许三毛对于爱情的诠释在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看来有些落伍,可是把她置于当时那样的时代,她绝对是先驱者,是存留在人们脑海里那个时代的印记。——张欢
她是一段故事,一个象征,一种寄托。——小迷
三毛,此处省略一万字。——笔笔的笔
在这个丧失理想的年代,有理想的三毛,敢爱敢做的三毛能能够给饱含着爱恨嫉妒的我们忘掉呢?对于现在的我们,三毛何尝不是种理想。只是我们已经真的没有了太多的勇气像她一样。——杨文
我们从她的身上能看到她的伟大和我们的渺小,为追求而活又为追求而死……在社会化的我们身上无法做到所以就希望好好珍惜三毛精神。——李杉
来源: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