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融融新浪博客
融融新浪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37
  • 关注人气:1,5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毛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爱恋

(2012-07-09 21:29:22)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专题

三毛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爱恋

 
标签: 

文学与学术

 

杂谈

分类: 2012年第7期

子薇

《三毛的回声》最近首发,该书首次披露了三毛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

       20124月,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欢乐调频”节目主持的美国人李柯在优酷视频介绍了他的自传《三毛的回声,该书首次披露了他与三毛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

书的扉页是一封三毛写给李柯的亲笔信。李柯说:“我跟三毛开始像普通朋友一样相处,慢慢地我们发现双方性格很互补,没想到在感情最甜蜜时三毛离开了这个世界。要不是这意外,我相信我们之间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李柯于1979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台湾、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跟着广播学过英语的年轻人,几乎都听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欢乐调频道JOY FM”,都熟悉此节目主持李柯优美动听的声音。但是,鲜有人知道他和三毛之间的恋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柯在香港商业电台做节目主持人。1981年的一天晚上,通过一个美国朋友的介绍,李柯第一次见到了三毛。

李柯眼前的三毛,穿着漂亮长裙,长发遮住了她美丽的脸庞,一双大眼睛亮闪闪的,脸上浮出淡淡的有点忧伤的微笑。那时李柯并不知道三毛是著名作家,只觉得这个女人风度翩翩,有一种逸世独立的潇洒,有一种寂寞的美丽。

那一晚,他们仨走在街头,一边走一边聊。灯光下,三毛微笑着说:“我要为《联合报》写一系列的游记,然后将这些游记结集成书。我们要一起去南美。”她深情地看一眼她的男朋友,又对李柯笑道,“所以,他要提高他的西班牙语和摄影水平。”

那天夜里,他们仨一块坐出租车去了三毛父母的家。三毛的父母热情地招呼他们。三毛的妈妈倒了一杯酒,递给李柯的美国朋友,认真地嘱咐他:“请照顾好我们的女儿。三毛每次出门我们都很担心。”“是啊,出门旅行时,请照顾好你们自己。”三毛的父亲说着,递给李柯一杯酒说,“李柯,很高兴认识你,来台北时别忘了到家里坐坐。我们喜欢认识她的朋友。看得出来,你们仨是好朋友。”

李柯微笑着点头。他的确和三毛一见如故,颇为投缘。但这天是他和三毛第一次见面,他并没有料到,此后会和三毛保持了10多年、超乎朋友的亲密关系,如果不是三毛自杀的话,他相信他们会结婚。

美国朋友在南美旅行时给李柯写了几封信,信中诉苦说,虽然他的中文很好了,但三毛像严厉的老师,还总是不肯下课,不停地敦促他学西班牙语。他的西班牙和摄影水平是提高了,但他和三毛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说:“每时每刻围着她转太不容易了。”她建议他留大胡子,说西班牙语。朋友郁闷地说:“她这不是想把我改造成荷西吗?”

此后,这位朋友和三毛的情缘也走到了尽头。

但李柯一直与三毛保持着电话联系。李柯去台湾时,总会去看三毛。有一天,三毛陪他去了位于阳明山上台湾文化大学。站在山顶,俯瞰着山脚下的城市,有飘然出尘之感。

山顶的一棵树下,一位70多岁的老画家,正在教一个女学生画画。女学生穿着白裙,一脸清纯。三毛感叹说:“看见那个女学生了吗?20年前,我就是那个样子。我也画画。”

那一夜,在山顶的星光下,李柯注视着三毛问:“你的生活一直是一边走一边写书。你厌倦过游行吗?你想过放弃吗?旅行有时候很苦很累,你继续下去的力量和毅力从何而来?”

三毛把手插在长裤的口袋里,认真地说:“我想,也许我的读者想从我的生活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如果我的经历可以鼓舞他们,对他们能找到人生道路有一点帮助,那么,我就有职责写下去,走下去。”

又有一天,三毛到李柯在香港的家做客。李柯从楼下的西班牙餐馆买来一些吃的,把餐桌摆在屋顶露台上,摆上海鲜饭和餐前小吃。三毛动手点起红蜡烛。屋顶安静得仿佛一片绿洲。

李柯说:“ECHO,你的烟抽得太凶了,可以少抽一点吗?这个世界需要你,吸烟会缩短寿命。我们都很在乎你!”

“我知道,我知道。”三毛说,“我试过戒烟。有时候我很强大,但有时候,我很软弱,我需要烟来缓解心中的紧张和焦虑。”

李柯换了一个话题:“那么多人读过你的书,他们比我更了解你。他们都知道荷西,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你是如何走过那一段痛苦的日子的?”

三毛犹豫了一下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根本不能谈这件事,但现在好像好一点了。时间确实可以治愈伤痛,让我们继续向前。我明白,过去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回来了……”她的声音越来越小,他几乎听不见了。

三毛想再点一支烟,可是她的手抖得厉害,没有点着。她把烟扔在地上,哭了起来。李柯伸手抱住她。他明白,她想念的不止是荷西,还有那个和她一块去南美的男人。他轻声安慰着她。那一刻,他们彼此听得见对方的心跳,心贴得也更近了。

 

 

将哭泣的三毛抱在怀里的时候,李柯偶然发现,她的左小臂上有几道疤痕。他的心一阵痛疼。聪明敏感的三毛,心中有多少难以言说的伤痛?怕触动三毛的伤心,李柯赶紧将自己的目光从她的胳膊上移开,但敏锐的三毛显然意识到了什么,她拉一拉长袖遮住伤疤,那动作那么可怜,像个受了伤害的小孩子。李柯的心里突然充满了对三毛的爱怜和痛惜。

第二天,他们去逛荷里活的古董店。三毛非常喜欢久久地在古董店里流连,打听每一件古董背后的故事。她会一脸天真地问店主:“这个清代玉盒有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吗?”

李柯和三毛之间的感情,似乎比友谊多一点,比爱情少一点。有时候,三毛几个月才来打一次电话,可能是从台湾打来的,也可能是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打来的。

“李柯,这么晚给你打电话,希望没有打搅你,但我想和你说说话。我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别墅里,你必须过来看看我,见见我这里的朋友。你有时间过来陪我吗?我会给你出机票钱。”

直到今天,李柯还后悔当时没去。那一段日子,他的工作实在太忙,分身无术。

在长达八九年的交往中,李柯和三毛的亲密感情一直没有往前再迈一步,在三毛的原因不得而知,在李柯,是因为他有女友。

1983年的一天,李柯在接听众打进的热线电话时,认识了一个在集装箱公司做秘书的西丽。他们一见钟情,此后7年时间里,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7年后的一天,正当李柯准备求婚,西丽突然跟一个美国男人走了,李柯伤心不已。过了一段时间,西丽又回到李柯身边,可是,又过了几个月,西丽再次投奔那个美国男人。

 

 

李柯经常到台湾看三毛,一块去逛街喝茶。位于樱桃山附近那个仿佛开设在山洞里的茶室,是他们的最爱。那里茶桌是石头做的,桌上摆着一碟花生,三毛微笑着为他演示茶道。洗茶冲茶,清香四溢开来。

山风阵阵送来花香。品着浓茶,三毛注视着李柯,说:“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孤独。写作是最孤独的职业之一。我的确经常感到孤独。这些年来,我发现我比年轻时更孤独了。”

三毛走时,李柯看着她,柔声说:“孤独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打一个电话,我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不久,三毛去了西班牙。她忙着旅行写作,李柯则忙着做节目,他们常常隔好久才能见一面。

1990年年初,三毛给李柯打来电话:“我写了电影《滚滚红尘》,主演是林青霞和张曼玉,已入围亚洲电影大奖,我要去香港参加典礼,但不知能不能最后获奖。我心里很紧张,总担心人们对我写的电影期望值太高,担心他们会看了失望。”

李柯安慰她:“电影又不是你拍的。如果能得最佳编剧奖当然好,即使得不了,读者照样会喜欢你。”

三毛叹口气:“我还是很担心。如果拿不到任何奖,我会很没面子的。我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时间很多努力。”

1990118,离三毛去世的日子不到一个月。李柯和朋友弗兰克一起在尖沙咀散完步回了家。一打开电话里的录音,里边传来三毛熟悉亲切的声音:“李柯,我在香港,《滚滚红尘》很快就上映了。对不起,最近没给你打电话,因为一直很忙,但再忙也必须见一面了,我很想你。明天晚上好吗?我本来应该和剧组的人一起吃饭,但是我讨厌饭局。我想明晚和你一起吃饭,就我们俩。请尽快给我回电话,我住在港丽酒店,我要见你。”

三毛的录音,李柯听了一遍又一遍。站在旁边的弗兰克看着幸福得神采飞扬的李柯,忍不住暗暗发笑。他大声问:“伙计,你到底想听多少遍?”

李柯立即给三毛回了电话,但她不在房间。

第二天傍晚,他去了港丽酒店。在大堂沙发上坐下来几分钟后,人来人往中,看见三毛穿过人群向他走来。她穿着宽松的碎花裙子,裙裾翩翩,很田园的风格,打扮得美丽又自然,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儿。李柯自然做梦也不曾想到,这是他和三毛最后一次见面。

那一夜,他们手挽手向不远处的富丽华酒店走去,在旋转餐厅吃自助餐。三毛点了一瓶葡萄酒,打开一包烟。李柯有一肚子话要和三毛说。

他注视着她,眼睛里满是深情:“我很长时间没见到你了,我很想你。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没有回音。我知道你在忙你的生活和电影。我和西丽彻底分手了。失恋的滋味不好受,我谁也不想见,只想见到你。”三毛说:“我的生活也有点烦。我和大陆的一个男人产生了感情,但是,我知道我必须结束它。”

那一天夜里,三毛提议李柯和她一起去周庄,她说:“你会喜欢那里的,那是中国的威尼斯。”李柯连声说好,并说他可以向电台请假。

三毛开心地笑了,说:“我一直想知道,我们的感情能走多远,一起旅游也许能找出答案。现在,我们都恢复了自由身,都成了单身,我们的感情没有了障碍。也许我们在一起,是命运的安排?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吃完饭,到海边散步。他们手拉着手,走过天星码头,又走到皇后码头,然后乘坐天星小轮渡海。她的手很自然地放到他的手里,这超乎友谊的举动,给了李柯勇气,他轻轻地将三毛拥在怀里。三毛的头伏在他肩上,声音非常温柔地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你让我做回我自己。你从不对我提要求。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年了,我们的感情是生长速度很慢的植物,十年了才开花结果。”

海风吹拂。这7分钟好像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天星小轮破浪前行,他们离开过去,向未来进发。李柯低低、深情地在三毛耳边说:“我爱你。”轻轻抚摸着三毛的长发,他突然想,爱上这个冰雪聪明的女人是一场冒险。

几天后,李柯收到三毛的来信,信虽是从台湾寄来的,用的却是几天前三毛住过的丽港酒店的信纸。这是三毛生前最后一封信,信上写道:

19901112

香港

李柯:

我非常喜欢你这种温柔体贴的人。你能让每个和你在一起的人都感觉自己更重要一点儿,更被宠爱一点儿,这是你的天赋。

这正是你的仁爱给我的感觉。

谢谢你是这么棒的一个人。

三毛

那一晚,李柯一边煮咖啡,一边把三毛的信读了很多遍,然后,他拨通了三毛的电话。

ECHO,我们有机会开始全新的生活。我们认识十年了,现在我们的感情比任何时候都深,我憧憬着和你在一起的幸福。”

三毛说:“我要带你去内地,去我最喜欢的地方,看最美的风景。我们可以明年1月中旬去旅行,我写文章,你帮我拍照片。你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你能放下电台的工作吗?我们一边旅行,一边谈谈我们的未来。我确实想和你在一起,结婚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在一起。”

“盼着和你在一起。ECHO.

11月中旬,李柯和三毛经常通电话。他们谈去周庄旅游,谈三毛的《滚滚红尘》,商量着是否有结婚的可能。电话中的三毛似乎很快乐,李柯并没有感到她有任何异样。

新年那天,李柯拨三毛的电话,可是,电话没有人接。李柯并没有担心,因为三毛说过,新年那天,她会去看父母。第二天,李柯再打,还是没有人接。李柯仍然没有担心。三毛的电话有录音,一定很快给他复电话的。

可他等来的竟是三毛去世的消息。那个黑色日子是199114日,傍晚,李柯正准备出门和朋友吃饭,一边穿衣一边看电视新闻,突然,他惊呆了,电视里播出消息说:“今天,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被发现死于台北一家医院,显然是自杀……”

李柯的身子摇晃了一下,差点摔倒。不可能,一定是弄错了,三毛不会自杀,不会,决不会!

伤心欲绝的李柯扑向电视,那里边继续播道:“三毛死时48岁,她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那声音似一支支利箭,万簇齐发,直射向李柯的心脏……

过了好长一段日子,几乎崩溃的李柯终于走出了痛苦的泥沼。他继续在香港的电台工作。1996年,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人,稍后去了北京,在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主持“欢乐调频”,直到2007年。在节目中,他提到过三毛两次,话很简短,因为不想触痛心底的伤疤。

后来,李柯一个人去了周庄。他见到了三毛向他讲过多次的张先生。在张先生开设的三毛茶楼,他孤独地坐在靠窗的桌子,眼泪一滴滴落进茶杯里……风景依旧,人事已非……

李柯继续生活在北京,至今未婚。

三毛走后的第十年,李柯在北京的地铁边,偶然看到一本中文书的封面上有三毛的照片。她用熟悉亲切的笑容望着他。李柯的心疼了一下,虽然不认得中文,他还是买下了这本书。后来,一位中国朋友到他家来,告诉他,这本书名叫《三毛真相》,里边还提到了李柯!

李柯听了大吃一惊。朋友把书中关于他的内容复述出来——1990年,著名作曲家王洛宾爱上了三毛,希望和三毛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可是,12月,王洛宾收到了三毛的来信,读完后他非常失望。

三毛写道:

洛宾:

谢谢你记得我……我在1114日,在香港与英国老友OSHEAL(欧什尔)先生订婚。没有发新闻,没有通知任何人,只两个人悄悄出去吃了一顿晚饭。回台禀报父母,如此而已……

洛宾,我走了,祝福我未来的日子平静,快乐。谢谢。

未来我将住在苏格兰。回台只是看望父母而已了……

平平上

19901211

李柯听了暗自惊讶,三毛从来没对他说过,她曾和王洛宾提到过他。如果他不是偶然买了这本《三毛真相》,他将永远不知道这回事。只是,他想不明白,三毛为什么把他的名字多写了一个字母呢?还错把他写成英国人?难道是为了保护他免受媒体打扰?

记着对三毛曾经的承诺,李柯开始写自传。宁静的夜晚,他提着笔出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只一遍遍地想念三毛。

记得很多年前,一天晚上,他和三毛谈起她的英文名字ECHO,这个英文单词词义是“回声”。李柯说:“做电台的DJ,我时常感到回声效应——波浪状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传到听众的耳朵,并在他们的心头回响。”三毛点头说:“这和我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愿我的故事能打动读者,并在他们的心灵引起回声。”

李柯将自传取名为《三毛的回声》。是的,三毛至今回响在读者心头,也回响在李柯的心头……

解读女作家三毛的爱与哀愁

三毛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爱恋 (2013-12-12 09:19:10)

解读女作家三毛的爱与哀愁

“ 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无数类似这样折磨自己,也折磨读者的穿透人世间的空灵语句,“什么时候,我的时代已经悄悄的过去了,我方才察觉。”她用她的错觉,感知着爱她,珍惜她的人,并于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可怕的冷静感受着着自己从这个世界上一点一点的消失......1991年1月4日凌晨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一条丝袜结束了传奇浪漫的一生,年仅48岁。那个用来上吊的点滴架只有一点六米,而三毛的身高是一点六三米,当时的三毛端坐在盖着的马桶上,长筒袜,一端勒在她的脖子上,另一端挂在点滴钩上,她双手合十,做祈祷状,面容安详,坦然。当时的她,如果有一点点求生欲望,情况就不会是这样,她像一朵云一样,轻轻地,悠闲地飘走了....

 

警方的结论是:因病厌世。然而三毛的主治医生赵灌中却不认同,赵大夫说:“她的疾病和她的死亡,说不上关系。”因为几天前,赵大夫刚刚为三毛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她得的只是普通的子宫内膜肥厚而已,手术很成功,本来1月5日是三毛出院的日子。和文字为伴的她,写书之外,写信是她作品文集的内容之一,此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留言,没有遗书,没有做过任何临终嘱托,一个曾经影响了千百万读者的著名女作家,把谜一样的死因留给爱她的人们。

 

三毛死后,好友眭澔平心痛不已,三毛生前最后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他的,可惜当时他外出没有接通,也因此成为眭澔平的终生遗憾,那个沉痛的夜晚,那段珍藏的电话录音:“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匆匆的言话,是女作家遗留在人间最后的声音。《滚滚红尘》是三毛的遗作,当眭澔平翻到这本书的第66场戏,描写顾海棠和于立凡生死离别的章节,里面夹着一张纸条,是三毛写给眭澔平的:“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好,同志,我要走。落款,爱人三毛。”小熊是三毛生前对眭澔平的爱称,爱人也是三毛和眭澔平之间习惯的称呼。看来,三毛早就做好了和好友生死告别的准备。

 

这份遗书,透露着三毛无比的孤独和绝望,这一切,皆因世间没有了那个相知相爱的人,荷西,三毛深爱的男人,从他离开的那一刻,三毛的心就已经死了“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作家李敖说“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1979年,荷西的死,给三毛沉重的打击,她抓着荷西的手说“荷西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不能陪你一起去,再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的约........”,之后她曾经自杀,被好友琼瑶苦苦劝住。80年代,“观落阴”这种通灵术在台湾盛行,三毛为了和心爱的荷西获得灵魂沟通,一度沉迷其中。滚滚红尘,荷西是那棵值得依赖的橄榄树,滚滚红尘,荷西是三毛的蛊,滚滚红尘,没有了那个相互取暖的人,“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少年的三毛就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擅长书画。只可惜她数学不好,因此被数学老师体罚过,初中休学在家,父母因材施教,悉心培养她。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在马德里大学就读。这一年,她邂逅了西班牙男孩荷西,荷西是个美男子,高高大大,当时荷西读高三,他说让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两年兵役,他就娶她。他说完这番话的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一片一片落下,美丽极了,荷西,是上天给三毛最浪漫的礼物。

 

三毛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在此期间,她和德国籍教师订婚,结婚前未婚夫却死于心脏病。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来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三毛与荷西公证结婚。没有鲜花,三毛手捧芹菜举行了婚礼仪式,荷西送给她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作为爱情的见证,荷西是懂三毛的,他是三毛幸福和灵感的源泉,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岁月,三毛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快乐自由,既是游历的记叙,也是情感的记叙。因为有爱,面对茫茫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依然积极,乐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都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一次潜水中意外丧生,最懂她的人走了,经过沙漠之旅,也经过战争洗礼,那个时时刻刻保护着三毛,即使她的一块石头也为她舍命护着的男人离开了她,“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字不再有笑容,不再有快乐,不再奔放洒脱,只是无尽的悲伤,这时候,她的作品塑造了三毛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她回到台湾定居,但心是漂泊的,“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们就这样迷散在陌生的风雨里,从此天各一方,两两相忘。”《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等散文作品在1981年相继出版,虽是诉不尽的爱与哀愁,可字里行间依然能读到对生活的热忱,对生活的爱。

 

三毛,一个为爱而活的女子,“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夜晚来了我还依然睁着眼睛,是因为我看见了你留在月光下的痕迹。”这些刻骨的思念,腐蚀着一颗不变的心,任它千疮百孔,无法修复,于是,她选择追随他去,“我爱的人,不忍留下你一个人在黑暗里,在那个地方,又到哪儿去握住我的手安睡。我趴在地上哭着开挖土,让我再将十指挖出鲜血,将你挖出来,再抱你一次,抱到我们一起烂成白骨吧。”

 

她选择用一秒钟转身离开,却让她的读者用一辈子去忘记。

 

 

那天看到桐写的三毛,很感慨,

记忆,又来袭  。                                                            

                                                              

                                                               原创文字

                                                               资料来自《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相关三毛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