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人的姓氏~六愚5

2023-12-04 12:50:09

一、因事改姓:

因事改姓即發生某事件後,改姓以為紀念此事之謂。《廣韵》:「竇,又姓。」《通志.氏族略》:「夏后氏遭有窮之難,后緡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支孫以竇為氏。」以即竇姓由來。周穆王悲痛寵妃盛姬之死,便將盛姬族改姓痛。《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其先葢有扈氏之苖裔,子孫強盛,世居武都,為西戎酋長。始其家池中生蒲,長五丈五,節狀如竹,時咸異之,謂之蒲家,因以氏焉。」此即蒲姓之由。盧姓源自於戰國時期歐冶子所鑄名劍湛盧、勃盧,後人先是以此二劍為姓,再而去湛與勃改單姓為盧。

二、因不恥或羞愧改姓:

此等狀況多見於歷史事件,如李抱玉本名安重璋,因不恥安祿山造反而改姓李,《舊唐書.李抱玉傳》:「臣貫屬涼州,本姓安氏,以祿山構禍,恥與同姓。」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正為文天祥氣節感動而惜才之際,同為南宋狀元歸降元朝的留孟炎上書道:「天祥出,復為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於何地?」(宋史.文天祥傳)不久之後,文天祥便因此而遭忽必烈殺害;經此一事,留姓後人多有改姓劉或他姓;未能改姓者,直至明清,但凡留姓考生於科舉之時,必先證明其非留夢炎後人方能應舉;前人之羞舉禍及後人,莫此為甚。明末理鬯和,本姓李,不恥李自成做為而改姓理,《文獻征存錄》:「理鬯和,字寒石,西華人,本姓李,恥其姓與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據聞亦有秦姓,不恥秦檜殺害嶽飛而改姓者。

比較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水滸傳》虛擬人物西門慶的反派作為,以致多有西門姓者改姓。

三、以技藝為姓:

《潛夫論.志氏姓》:「巫氏、匠氏、陶氏,所謂事也。」《通志.氏族略》:「巫者之後為巫氏,屠者之後為屠氏,卜人之後為卜氏,匠人之後為匠氏,以至豢龍為氏,御龍為氏,干將為氏,烏浴為氏者,亦莫不然。」古代製造業之技藝多為父子、師徒相傳,以技藝為姓者,多因子承父業,名目其業以避免同行相爭;亦有因官方政策而以技藝為姓狀況,如巫者之後為巫氏,屠者之後為屠氏,卜人之後為卜氏,匠人之後為匠氏,其他諸如匠、陶、甄等亦然。據《風俗通義》與《元和姓纂》記載,商朝七個著名氏族陶、施、繁、錡、樊、飢、終葵等皆是從事陶器業;又《通志.氏族略》:「卜氏:《周禮》卜人氏也;魯有卜處邱,晉有卜偃,楚有卜徙父,皆以卜命之,其後遂以為氏。」卜姓之祖先便氏從事卜卦者;同理,優姓者,其先人應是優伶。

四、以兄弟次第為姓:

次第即順序,古人以出生順序起名,多以伯(註:若庶出,則用孟字)、仲、叔、季,如劉邦本名劉季,即老四(註:亦有老三之說,蓋因父弟亦稱叔);後人不乏以此排輩為姓;北宋《廣韵》:「伯,亦姓。」

「孟,又姓。」「仲,亦姓。」「叔,亦姓。」如商末伯夷其後裔以伯為姓;伯夷二弟名仲馮,後人有以仲為姓者;三弟叔齊亦同。又魯國有兄弟慶父與叔牙作亂,其後人有改姓孟與叔;亦即以出生排輩伯仲叔季為姓;本例可知慶父氏大哥,叔牙是老三。歷史名人諸如伯益、伯牙、孟子、孟浩然、仲長統、叔壽、季札等,便知其人祖輩之序。 

五、以天干地支為姓者:

以天干地支次第為姓者,古文獻《史記》、《陸史》、《姓苑》、《姓考》、《姓解》等,皆有提及天干地支原為專有名詞,後演變為姓氏;例如《廣韵》:「甲,又姓。」「乙,亦姓。」《風俗通義》:「太甲之後,一云,鄭大夫石甲之後。」《通志.氏族略》:「

乙氏,子姓;商湯字天乙,支孫因以王父字為氏;前燕有護均乙逸,今襄陽有乙氏,又燕有鴻臚乙規,揚威將軍乙愛,皆北狄種類;又乙弗氏改乙氏,或云望出平原。」「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支孫以丁為氏。」《姓氏考略》:「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元和姓篡》:「姒姓,夏後啓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史記.三皇本紀》:「申姓出自姜姓,神農之後申呂封于申,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春秋鄭國大夫甲石甫、晉代甲吉、明代甲良、西漢丙吉、東漢丁鴻、丁恭、明丁雲鵬、清丁寶楨、丁汝昌、漢辛追夫人、宋辛棄疾、戰國申不害等;又子姓則為古姓之一。

六、以俗稱為姓:

如周平王兒子封於汝川,當地人知其為周天子家人,便以「周家」稱之;後該子遂以周為姓。春秋魯國少正卯頗具名聲,時人稱「聞人」,其後人便以聞人為姓;漢末公孫瓚愛騎白馬,後人以白馬為姓;漢武帝時期丞相田千秋特許乘車出入禁宮,人稱車丞相,後人便以車為姓。龐姓之來源,應出自古時襄陽某大戶人家喜造高大屋舍,鄉人稱之「龐高屋」而改姓龐。

七、因民族融合改姓:

《通志.氏族略》:「夷人大姓党、樸、釋、赫、塞、宜、傍〈平聲〉、單〈平聲〉、雕、口、歛、異、騶、紙、緩、畿、論、副、、蔞、郃、徐盧、源、茹、也。」如隋末王世充祖輩實為姓支胡人血統,其父王收因母改嫁而改姓王。又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有將拓跋姓改成元姓或長孫姓,依據《魏書》與《通志.氏族略》估算,此漢化過程少數民族改為漢姓者,多達一百四十四個,屬少數民族史上規模最大改姓之舉。五代後唐李存勖本是沙陀人,李姓本是唐朝賜姓其祖;其他諸如敞姓屬匈奴族,旺姓屬西夏,斯姓屬西南夷,姒姓屬高麗族,也姓屬蒙古,裕姓屬鮮卑族,哥舒屬突厥族,單于屬匈奴族,万俟屬鮮卑族等;其他又如康、米、安、竺、石、薩、揭、廉、律、顏、等單姓,慕容、呼延、乞伏、宇文、賀蘭、尉遲、獨孤、長孫等複姓。

我國民族融合過程中,雖言多為少數民族改姓漢字;亦有漢人改胡姓情況,如《周書.梁御傳》:「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後因官北邊,遂家於武川,改姓為紇豆陵氏。」《北齊書.綦連猛傳》:「綦連猛,字武兒,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因以山為姓,北人語訛,故曰綦連氏。」《北齊書.獨孤永業傳》:「獨孤永業,字世基,本姓劉,中山人。母改適獨孤氏,永業幼孤,隨母為為獨孤家所育養,遂從其姓焉。」至於建立北齊的齊文宣帝高洋,原為勃海郡蓨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高門望族,後以鮮卑族自居,以鮮卑族侯尼干為名,此等狀況較為特殊。

滿清遜位後,滿族八大姓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赫舍裡氏、他塔喇氏、愛新覺羅氏、佟佳氏、那拉氏多紛紛改姓;如愛新覺羅氏改姓金、羅、肇、范、關、鄂、趙等姓,瓜爾佳氏改姓關、石、鮑、汪、李、高、顧、白、胡、果、常、喜、侯等姓;赫舍里氏改赫、何、高、康、張、蘆、賀、索、英、郝、黑等姓;富察氏改姓「富」、「付」、「傅」等與「富」同音姓氏;那拉氏改姓為那、南姓;鈕祜祿氏改姓鈕、郎;佟佳氏改姓佟、童、董、高等;馬佳氏則是改姓馬、麻等。

八、因讀音變姓:

亦有遷離故地後,語言不同而改姓狀況。《公羊傳》:「虢謂之郭,聲之轉也。」虢與郭音近,後人則以郭為姓。秦漢時期,多有韓姓遷移至江淮地區,該地區語音韓與何相似,故有韓姓改何情況;北京地區耿、簡音近,故有因而變姓者;同樣的,江浙滬地區王、黃發音同,故有因此而變姓者;其他如轅姓改袁,曼丘改毌丘,皇甫改姓皇父,橋改為喬,莘改姓辛等。

同樣的,大陸地區簡化漢字後,于姓與余姓、蕭姓與肖姓,傅姓和付姓經常發生混淆。

九、因簡化改姓:

如司功改姓功,盆成改姓成,軒轅改姓軒,列山改姓列,主父簡化為主姓,涂山改姓涂;少數民族姓氏如赤翟別種皋落改姓落,東夷朝那改姓那;亦有以邑為姓後,再去邑而另成新姓,諸如曾姓源自於鄫,去邑為曾;鄣去邑而成章姓,邘去邑而成于。

十、因添字而改姓:

添字改姓之情況較為稀少;如申姓後人,因安定於屠原,遂以複姓申屠為姓;鮮于姓,本姓子,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後人子仲又食采於于,便已鮮于為姓。

十一、       因多字姓字單字姓:

如有熊氏改姓熊,神農氏改姓農、神,涂山氏改姓涂,期思氏改姓期,陰康氏改姓陰,列山氏改姓列、山。

十二、       因舊姓改造另成新姓:

此等原因須歸咎於我國字體的使用方式,古字、今字、通用字、異體字等,令人眼花撩亂而出現一字多體以及一字多音狀況;多有家族在此等情況下,擇一字體通用為姓;如刁姓,源於刀字;佘出自於余;淡源於但姓等,其它諸如土與杜、五與伍、理與李、隨與隋等

十三、       因迷信改姓:前秦氐族政權符洪,原為蒲姓,因「草付應王」讖言,便改蒲為符姓。又羯族後趙君王石勒,無姓氏,名,後方「以石為姓,勒為名焉。」元末明玉珍,原名旻玉珍,迷信明教而改姓明。五代時期,信州危仔昌投奔吳越王錢鏐,錢鏐嫌惡危姓恐影響吳越政權,而將其改成元姓。

十四、       因異象改姓:如周平王兒子出生時,手掌紋路出現類似「武」字,後人因已改姓武。晉朝蒲堅出生時,其背見有紋路「艸」與「付」字,便以符為姓,此即兵敗淝水的前秦符堅。

十五、       因兩姓合併成新姓:

合姓而成為複姓者,多見於閩粵台地區,且多見於明清以後;如張簡姓始於明初之張姓與簡姓二家聯姻,後人便以張簡為姓;張簡姓為台灣地區複姓人口最多者,多居住於高雄地區。張廖姓亦是明初清河張氏及武威廖氏之姻親合姓。范姜姓乃於清出年間,廣東范姓人家一婦人因喪偶而攜子改嫁姜姓人家後,後人其中一支,便以范姜為姓。姜姓,乃於明朝年間,一姜姓男子扶養一姓林者以續煙火,後人便已姜林為姓。邱魏姓,乃因清末台南地區爭鬥,魏姓族人依附於勢力較大的邱姓人家,後人便以邱魏為姓。

十六、       因同姓區別改姓:

雖是同姓,卻因區別而改姓者甚少見;其中最為人知者,莫過於諸葛亮家族。

諸葛亮先人原姓葛,居住於琅琊諸縣,後因避亂,其家族遷到琅琊陽都;當時陽都先有葛姓家族,當地人為區別同姓不同的二個家族,便稱來自諸縣的葛氏家族為諸葛,自此諸葛姓沿用至今;三國志註引《吳書》:「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十七、       因筆誤成為新姓:

如《孟子.離婁》:「逢蒙學射於羿。」音後人筆誤而為逄姓;日據時期,台灣地區多有鍾姓者,因筆誤或日文無鍾字之故,改姓鐘。明初扬慎《稀姓录》:「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從舍省,捨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清張澍《姓氏五書》:「古有余寫佘,余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二者便知,余與佘本是一家,卻因筆誤而分成二姓。

國民政府來台時,多有不識字者無法登記戶口,戶政單位便依其讀音而變其姓情況;六愚曾遇過一阿美族原住民,其家族父母兄弟姊妹竟然各姓其姓。

十八、       因宗教信仰改姓:

因宗教信仰改姓較為人知者,即為佛教與伊斯蘭教。

眾所周知,佛教出家人皆以釋為姓氏,晉道安和尚依據《增一阿含經》

「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改姓釋;自此,煩出家僧人皆以釋為姓,此風亦影響了日韓與越南僧人;惟《增一阿含經》又云:「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此說,亦有後人解釋其本意為出家人雖以釋為姓,卻毋須改其本姓。

又,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被譯為「馬哈麻」、「摩珂末」、「謨罕德」等;因而伊斯蘭教信徒多有改姓為馬、哈、麻等姓;此即俗語「十回九馬」之故;如三保太監鄭和本姓馬,回族,後被明成祖朱棣次姓為鄭。

其他如理教創始者羊來如,本姓楊,後改姓羊。

十九、       其他:

諸如以大自然與動植物,諸如日、月、山、川、河、湖、泊、風、雷、金、銀、銅、鐵、石、玉、龍、虎、豹、狼、狐、狸、熊、象、牛、馬、羊、豬、鹿、鳳、魚、麻、黍、稷、麥、稻、桃、楊、柳、松、柏、菊、竹、蘭、花、草、樹、苗、林、栗、棗、木、桂等為姓;亦有以數字諸如十、百、千、萬等為姓。

當然,民間之入贅、過繼、收養皆有改姓狀況;還有,諸如當年日本統治台灣時,強迫台灣人改日本姓則屬政治迫害改姓。

 

總之,《姓解》:「天生蒸民,授之以姓。」《潛夫論.志氏姓》:「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業,而賜姓命氏,因彰德功。」姓氏在中華民族心目中,或可謂「天命授權」,亦可謂維繫家族情感最重要因素之一,國人將姓氏置於名字之前便可知之。

換個思維來說,華夏民族每一份子,因為自己姓氏而肩負著祖先的傳承,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最大差異;代表著自家家族的郡望堂號,諸如隴西李氏、彭城劉氏、汝南周氏...等,皆可為證。固然經過幾千年的歲月與洗禮,姓氏之變已然多樣;惟萬變不離其宗,分布在海內外任何一個華夏民族,皆是共同其源,皆是共同祖先,身為中華民族後人,莫忘自己姓氏所代表承襲祖先的責任。

 

2023年十一月四日~六愚匆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