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里的成人世界:慎读《宝儿》

标签:
by叮叮家庭教育育儿儿童阅读绘本图画书阅读 |
分类: 儿童媒介教育 |
上个月,明天出版社新出了几本图画书。其中有一本《宝儿》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贾儿”故事。故事大意为雄狐狸精纠缠贾儿的母亲,贾儿聪明机智,最终杀死了狐狸精,救了母亲。这样一个故事要讲给孩子听,得改编成什么样子呢?觉得好难啊。
非常关心图画书的国内原创进展,赶紧买了回来读。早已从介绍中了解了画者对色彩和民间元素的成功运用。果然翻开第一页,就被画面浓厚的的民族风格所吸引。人物的服装、发型,包括父亲的那匹马身上的小辫子、装饰铃,都给人层次质地感。环境的处理显得平面,像小孩们画的儿童画一样,为了表现桌上的饭菜,他们会将视线从桌面上方投下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好几个空间维度。第一页画面让我们将注意力锁定在窗户边上的父子俩,下方的饭桌、椅子、灶台,这些背景设计中的黑色运用,让它们看上去很有点迷宫的感觉,相信一定会吸引孩子们将目光从父子俩身上转移过来。
但,第二页对故事的交代立刻让我提起了心。《贾儿》中小主人公10岁。《宝儿》中的主人公看上去也是那个年龄。可是,这么大的孩子在看到这一页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奇:这个男人为什么半夜到母亲的房里呢?他是要偷东西吗,不过看上去不凶狠,反而笑眯眯的,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男人对宝儿的母亲做了什么,让宝儿的母亲第二天就“脸色苍白、神情恍惚”了呢?
这些问题可不像性启蒙教育那么简单呢。孩子们看到这一页,成人会认为孩子们自然就懂得狐狸精会让人犯迷糊?如果孩子要问这个男人做什么了,我们怎么回答呢?
绘画者心很细,半夜月光透过门缝,狐狸精站在门口却没有影子,一定不是正常人喽。这个雄狐狸精穿的衣服的花样和宝儿的妈妈盖的被子是一样的,这样的信息会让孩子潜意识里对这个狐狸精不反感呢,微笑的神情,温雅的举止,还有鲜艳的衣服……不像窃贼,那他坏在哪里呢?说他欺负宝儿的妈妈吧,孩子看到书上没有,肯定要问为什么呀。书上说:“母亲张了张嘴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估计我们和孩子读到这里,也会是这种表情:张张嘴巴,什么都说不出来。
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不适合给孩子讲性侵犯是怎么回事吧。
《宝儿》情节比较还原原著。第二天晚上,宝儿在外面的一间房间里找到了母亲。
这一页,更加强调了上一页孩子的疑问:那个雄狐狸精为什么总是晚上来,而且这次宝儿的母亲更是衣冠不整、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雄狐狸精是要杀死宝儿的母亲吗?要杀死她为什么头一天晚上不杀呢?
……最后,逼得成人没有办法,干脆让孩子自己读吧。或者,有胆大心细有方法的父母,给孩子讲讲聊斋里的鬼和人一起做的最多的事情?
大家看到这里,是什么感受呢。我比较汗。
故事按情节发展着。宝儿磨刀砍掉了那只狐狸的尾巴,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他往酒里放毒药,并且“要挟”酒铺老板不要动这瓶酒。
这样的机智和勇敢,我们是需要把背景给孩子解释清楚的,否则,他们就会像不理解三毛的生活一样,不理解宝儿这样做的原因,明明是撒谎和害死动物,怎么大家还说他好呢?况且也没有看见那只狐狸怎么着宝儿的母亲呀。就像成人看内地版《色·戒》,没看见他们俩怎么着,两个人的感情就升华成那样了呢。成人要想明白,就得去看完整版。可这个毒死狐狸精的道理,我们该怎么让孩子明白呢?
而且,这一页里,宝儿姨妈家的墙上有动物皮、弓箭,她家一定有狩猎的。现在的孩子都很喜欢动物,多数儿童作品里面,动物都是孩子们的朋友。但是,这里出现了孩子们的动物朋友的皮,而且,宝儿还要用毒药去毒死那只狐狸。
这个逻辑成人觉得不难给孩子说清楚啊,哪最好就试试吧。不过,试的过程中千万别引导孩子朝成人圈好的地里走啊。
再看两只狐狸精喝毒酒,他们的服饰有些符号化了。像西门庆吧。这本书里其他正常的男人身上是不戴花的,但是这两只狐狸变成的男人身上佩戴花。这个问题孩子如果不仔细看就好。怕就怕孩子问起来。
“天线宝宝”中的丁丁,因为配音是男声、皮肤颜色是紫色,结果佩戴了女士提袋,还被一些家长误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带来许多争议。
浙江大学的一个网络课件里谈《聊斋》,谈起《贾儿》,认为它“塑造了一个有胆量、有智谋、勇于同恶事物斗争的儿童形象,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读。”
这个“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读”,恐怕不能只因为贾儿有胆有智吧。
总之,建议和孩子一起读《宝儿》这本书时,大人们心里多准备点东西,呵呵,避免尴尬,“张了张嘴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