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报:世界读书日悦读、学习版
(2022-04-22 09:55:14)疫情隔离期间,我读了买回很久的书。
将三种类型不同的书间隔读,每天只读其中一个章节,不着急要一口气读完。有点像小时候父母买回好吃的,叮嘱我:“慢慢吃啊!”小时候自然是管不住自己的。现在,不同了。读了许多年书,知道有些书静默一隅,在时光深处等待与它相遇的人,只等某一个契机。
同时读三本书,每天就有三个不同的人和自己对话。恰好三人分别是“90后”“70后”“50后”,在他们的书里看见了不同的人世间。青年的锐气,构思的奇丽大胆、题材的意料之外;中年的不卑不亢,平易稳健;老年的豁达辽阔,平静安然,都在书里,在他们构筑的文字世界里。人自己的经历毕竟有限,倘若读得进去书,仿佛自己的经历也丰富了几分。美国作家帕梅拉·保罗说:“它可以不是一本伟大的书,只要是在合适的时间读到合适的书,它就会打开某些东西,或者让你在新事物面前敞开自己,再或者逼迫你重新审视人生。阅读一本书能给你带来持续、沉浸的体验,这是最好的综艺或电影所不能做到的。这些加在一起可以改变一个人。”
改变什么呢?
明白有一种生活,是自己看重自己,兢兢业业地好好完成自己的人生。如写作者,每天写1000字、3000字,甚至更多,无论怎样,先坐在书桌前开始写。无人督促,以自我为约束;没有掌声,以完成为使命。前提是:“我愿意!”愿意承受写不出的种种窘迫、无助,也享受文思泉涌的酣畅、痛快!依然相信天赋,更相信日复一日的书写才是写作者的日常。中间停了,或许还可拾起再来。彻底不写,连天赋都日渐委顿消失,想想便怅然。
明白有些书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心静,去了浮躁攀比之气,再来阅读,别无他念。年少时读不懂的书不是书不好,是自己的阅历与智识还未抵达,隔得太远。所以不再勉强,读得懂的先读,读不懂的再放放。如今选书,不再看腰封,再美的腰封也不及书里的内容。现在多看素书,谨慎看推荐语。我相信能被读者选中带回家的写作者,自己用作品推荐了自己。书,在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共同劳动中实现了存在的意义。
明白无论读与不读,人类的精神世界每天都在向前推进。柴米油盐的日常,生老病死的无常,中间倘若“有常”,我愿意是读书。或许读书的时间确实是自己的,而且是可控的。没有整块的时间,就零星读,只要翻开。跳着读,挑着读,读序,读后记,先读最感兴趣的,没有什么章法,读书饮水饱。翻开的好处在于精华已浏览一遍,对书的全貌有了大体印象,为以后的精读、细读打了底。一本书是否值得放进书柜,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太容易读的书读完再翻开的几率甚小,有些有疑惑的书往往会经常打开,阅读中的疑惑有时在一读再读中解决,有时读到旁的书,作者的观点与视角像引子,牵着你思考,疑惑释然。书卷似故人,总在无声处送来慰藉。
只是阅读,全无笔墨,总觉缺少什么。随手记下笔记,作者写得好,自己读着也觉受益匪浅。语言、结构、表达,每一位写作者都迥然不同,读着他们的文字,仿佛看到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人借了文字的魂将世间万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还有一双眼睛吧!一双看向俗世,一双看进肌理……将生活的褶皱摊开、熨平,为读者呈现一个旷达辽阔的世界。读的过程,让我了解思想的深邃、逻辑的严密、历史的正面与侧面,文学的优美,在书里读进“我”又读出“我”,也让自己知道“我”的渺小与局限。或许这才是读书的意义……看见此时众生,也愈来愈明晰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母亲问我:“读了那么多,能记住多少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世间有无穷无尽的书,明理,知真,践行。共同发力,或可知“善”的内涵,而“美”就在一书一页,默读涵泳之间了吧!
那是一本薄薄的旧书,只有不到100页的厚度,书页已经泛黄,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我甚至至今都不知道它的确切书名,可它却让我反反复复地看了11年。
1978年的7月,我高考一仗败北,我的一个老同学临别时似乎无意间给了我这本旧书,我当时也没太在意地收下。可当我回到生我养我的穷乡僻壤,才忽然意识到它是何等珍贵。“横扫封资修”的“风暴”刚刚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卷过,根本没有什么小说、散文之类的课外书籍,有时连寻找一页纸片都相当困难。
躬耕垄亩之余,实在无书可读。在一盏昏暗如豆的煤油灯下,我就只有捧读这本无头无尾的旧书,一首题为《预言》的诗撞击我的心扉:“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异想天开是要付出代价的。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做着诗人梦也没有温床,我只有夜夜把这本旧书捧在手中,一遍又一遍地翻来覆去朗读或默诵。稿纸匮乏,真正是“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我就把别人扔掉的烟盒当成宝贝;买不起一分钱一个的信封,就用别人丢弃的水泥袋纸自己糊信封,或者在接到编辑部回函后将信封翻转过来反复使用;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太贵了,好在当时向大小报刊寄发稿件都不需要贴邮票,邮政工作者的无私付出,让我们的思想天高地阔。
一份份带着原始冲动的稿件,就这样一夜夜地踏着月光上路。夜雨连绵不便出行,月黑风高我也不会投稿,我总是等待着皓月当空的子夜或是繁星满天的三更出发。
月华如水,如冰雪之色。我的肩头有一片月,我的脚下也有一片月,我的前方依然是一片月,有诗人做伴,我就在月光下做着我痴痴的梦。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一本薄薄的旧书,颠来倒去,整整陪伴了我11年的青春时光。27岁那年,我才弄明白,这首题为《预言》的诗歌作者名叫何其芳。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代表作时,诗人已在先一年匆匆走过他65年的光阴。
当我走出文化荒漠、自己有钱买书的时候,通过多方考证,我才慢慢得知自己读到的可能是何其芳的论文集《诗歌欣赏》。1962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何其芳把它交由作家出版社付梓,而这一年又恰巧是我呱呱坠地的日子。
抬头望月,月亮依然傲视着我。我觉得此时的自己就是那蟾宫中的玉兔,近在嫦娥身边却得不到仙人的怜爱。但我自以为我与诗人虽然失之交臂,却是他神交已久的嫡传弟子。
3.田土·书卷
十五岁那年,我考上了县城师范学校。开学前夕,我和母亲去村里办粮食户口迁移手续,村长意味深长地说:“种田人辛苦,几滴雨,几滴汗,才能换来一粒谷子。四丫出息了,端上国家铁饭碗,不要这泥巴田了。”
我听懂了村长的话,是要我母亲把我的那份田土退出来,我担心地望着母亲。乡人视田土为命根,开春会上,年年为这事吵闹:娶了媳妇、添了孩子的要进田,急切、喜气;嫁了女儿、有人离世的要出田,不舍、恓惶。没想到母亲竟爽快地答应把“勺把丘”拿出来。
村干部一竹竿一竹竿把我的田土分了出去,我成了一个没有田土的人,绿油油的草,金黄黄的稻,都是别人的了,我忽然觉得自己成了那漂在水田里的浮萍。
母亲说:“手艺在身走天下,没有田土了,就多读书多学本事吧!种田不管荒一年,孩子不管荒一世。你今后当老师,可不敢荒废人家的孩子。”
我记着母亲的话,担着书箱和被褥,衣袋里揣着母亲给我捏的白米饭团子,在晨曦中走出山村,来到了县城师范学校。县城师范学校的校园并不大,但干净、紧凑,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条小路、每一株草木,都安排得妥帖。校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矗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碑,字体鲜红、遒劲,我心里读着,不由挺了挺单薄的腰身。
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我越过山峦、庄稼、课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学普通话,练三笔字,办《清泉》文学刊物,去河边写生……最让我着魔的还是学校图书室里的那些文学名著。我开始看《家》《春》《秋》,看《子夜》《林家铺子》,看《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我的上衣口袋一个装着餐票,一个装着借书证,日子过得简单、快乐。
从乡村来,再回到乡村去,是我们这些中师生的宿命。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落在大地的角角落落,以哥哥姐姐的年龄担当起师长的责任。乡里孩子读书晚,个子高大,性情野,管教起来难度大。一届学生三年带下来,劳心劳力,可班级管理并不尽如人意,我有了推掉班主任工作的想法。那次进城参加自学考试,我在书店看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随手翻翻,眼睛被黏住了,买了回来认真阅读。“班主任要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控制三闲——闲话、闲事、闲思”“民主制定科学的班规班法”“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格言”……魏书生老师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给我一种豁然开悟的心灵感应,我读着,记着,如坐春风,如饮甘露。我开始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实践着魏书生老师的育人方法。自己心态积极了,班级学风浓厚起来了,学生成绩稳步提高。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王金战老师的《学习哪有那么难》,李虹霞老师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成了我书架上最卷角毛边的书,它们让我在班级管理这块责任田里,体会到一种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教学之余,我开始将教学、生活的心得诉诸笔端,发表在一些报刊上,原本只是自得其乐,没想到被县文联的老师注意到,给我寄来了一份参加“未来作家班”学习的邀请函。文学,是潜在我心底的一个玫瑰色的梦,我很想去参加这个班的学习,但我工作的学校距离县城一百多里,爱人当时正在省城学习,儿子才六岁。
每个星期日,为了赶上午800的课,我必须530起床,去镇上搭乘唯一一班早班车。整个山村都还在沉睡,连狗吠声也没有,只有家门口母亲和母亲背上的儿子醒着,我在那双浑浊的眼睛和那双稚气的眼睛的注视下走出了村庄。
上完课我再赶着去书店买老师推荐的书籍,张爱玲、三毛、沈从文、刘震云、贾平凹等的著作,被我一次一次地背回了家。二十多年以后,当我坐在毛泽东文学院豪华的报告厅聆听大师们的文学讲座时,我不由想起那段为了文学在路上颠簸的日子,心里充满了感激。
这么多年来,书本是我的田土,它长出七彩作物滋养我,让我生欢喜,见光明,让我眼睛有神采,生命吐芬芳。我离不开书,正如古希腊的安泰俄斯离不开大地一样。
4.闻着书香 一路成长
作者:张 凯
梦还未醒,恍惚间春风又送走了冬雪,时间啊,你为什么走得那么快呢,为何不等等我,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而立之年呢?
记忆中还是初中生的模样,一个又矮又小的学生怯怯地站在语文老师面前,“您那还剩下什么书啊?老师,我也想借一本看看。”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就剩一本《秋海棠》了,你拿去吧!此后,每到寒暑假他都会从语文老师那借上一本书,在一本本书籍和一个个人物中悄然度过假期。
倏忽间,怯懦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
他怀着无比的憧憬和希冀迈入了大学校园,汉语言文学专业注定与阅读分不开,无论是老师布置的专业课书籍,还是自己喜欢看的文学类作品,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四年的阅读时光是他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在书海中畅游,在知识里翱翔,尽管他还未见过高山和大海,但从摆满书架的图书馆里他知道了原来大千世界是如此辽远空阔。
又是三个春秋轮转,日月更迭,他工作了,也像他的初中语文老师一样站在那所向往的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可是他深知自己腹无诗书,气亦无华,于是开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书籍,留给阅读,留给他心中最绚烂的梦。
闻着书香,他仿佛看到了李清照独自倚门,嗅着青梅,那不经意间的回首留下了她一生最迷人的剪影。他看到了东坡举头遥望,在月色朗照,庭院几许稀疏下,慨叹着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他看到了戴着帽子的顾城,迷惘中浅唱着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一首诗,几个字,点点滴滴,传达着千年未曾改变的情思,诉说着诗人的离愁悲肠。
闻着书香,他好像听到了黛玉在满地落花堆积抹着眼泪,苦苦哀悼“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他好像听到了少平和晓霞在山坡上读着“我们原是自由的鸟儿,飞去吧——飞到那乌云后面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做伴!”他听到了三毛大声地对荷西表白“今生是我的初恋,今世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一段情节,每一个故事,都带着他飞向未知的世界,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闻着书香,他知晓了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得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他明白了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他懂得了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就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闻着书香,他也和他的学生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在春天,他们一起跟随朱自清的脚步感受初春的生机与美好;在夏日,他们在刘湛秋的带领下认真聆听那热烈而粗犷的雨声;在秋天,一起陪着史铁生来到北海,看那飘飘洒洒,开得热烈的菊花;在冬日,一起去湖心亭感受张岱笔下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陪伴学生的时间越久,越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继续埋头于书中,他开始阅读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雷夫·艾斯奎斯、于漪、魏书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让他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让他更加懂得“教书育人”四个字背后的付出与艰辛。在语文教学的漫漫征途上,他有幸认识了余映潮、黄厚江、徐杰、肖培东、王君,虽未曾与这些名家谋面,可是看到他们笔下的文字,是如此动人心魄。于是,他也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揣摩,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努力,他希望用炽热的爱去对待语文,对待他可爱的学生们。
到如今,三十而立的我,更应该感激努力阅读的“他”。
闻着书香,爱上阅读,一路欢歌,一路成长,也一路收获。从文字中体味人生百态和世事沧桑,从语言中感受生命的跃动和发掘人生的旨在。在和学生的一次次阅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品味语文的精彩。
春渐浓,花渐开,伴着温暖的阳光,携着几卷书,我向远方的田野走去……
5.读书、写作是我人生行走的精神力量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知识就是力量。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到1995年正式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呼吁各成员国学校、图书馆、出版社,举办各种活动,以唤起世人重拾阅读的兴趣。
读书人欲从书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至关重要。我是位农家子弟中的“贫二代”,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年那月的文化教育,处于一个断裂情况。偏僻农村,哪有什么“精神食粮”可享受。我从小就从父辈们讲经说古的民间故事中受到熏陶和启蒙,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从而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户。
20世纪70年代,我上中学时对文史哲特别偏爱。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很伤感,没有走进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但我坚持读书。我在当农民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仍在点灯熬油,刻苦自学。读书照亮我的心田,也催生了我去写作。而此时一心要当一名作家或记者,吃上一碗国家饭就成为了我最大的理想。当时《四大名著》的片段以及《林海雪原》《红岩》《创业史》《艳阳天》等长篇小说,成了我最喜爱的读物。读着,读着,开窍了,我就开始尝试写作。从“豆腐块”“火柴盒”入手,以村乡县广播室、广播站为平台,写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只问耕耘,不求收获,我成了闻名乡里的“土记者”。1977年春天,家乡陕西省扶风县广播站播出了我第一篇新闻稿件,不光群众受到鼓舞,我还得到了0.5元的稿费,这是我人生中第一笔稿费,虽然微不足道,却无声地肯定了我的脑力劳动成果。
人常说:宁让机遇等你,别让你坐着等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换了脑筋和思路,干事闯劲更大。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的,因写作成绩突出,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幸运地跻身到新闻工作者队列之中,曾当上了县级广播电台记者,人生也来了个大转折。
有时候,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随后,我不断进步,工作几经调动,从县上到市上再到省城,一直从事着新闻工作。我记得每次搬家时,书籍几乎占据所有物品的一大半,真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就是这无价之宝上万册书籍,一直伴随着我平淡无奇“咬文嚼字”的职业,至今走过了30多个春秋。在这艰难的跋涉中,读书与创作,也让我光荣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回首人生路,我从农村业余通讯员起步,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执着前进,这也印证了这句话:“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目标是否最终达到,而在于为达到目标所作的奋斗。”
宋代诗人苏辙说过:“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有人经常会问我,你每天读什么样的书呢?我说:“只要是纸质书籍,我都在读……”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你写什么呢?在写作上,我是向自由撰稿人学习,甘当杂家,采访报道,把所取得的稿费用来以文养文、学习和“充电”。在文学创作上,我更擅长散文(偏重于茶文化)创作,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全都书写出来,然后瞄准报刊“投其所好”,让自己的功夫莫枉费,还扩大了文化交流传播面。我出版了22部著作,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现在文化产业市场商机无限,就看你能否抓住信息和机遇。这几年来,我的生活比较充实,家有万卷藏书,一有闲时间,一杯清茶,博览群书,陶冶性情,历练人生,不时享受着文化财富的精神大餐……
知识无偏心,只爱有心人。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你读书的宽度与厚重,这既关乎读书的兴趣,亦关乎读书的效果。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永不松懈的追求过程。读书与写作是一个人的爱好,若要达到事业的一定高度,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读书与写作更是我人生行走的精神力量!
6.书,温柔了悠远的流年
作者:侯淑荷
岁月清浅,总在不经意间改变,不曾改变的是,我喜欢坐在似水流年里,与一缕书香为伴。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读书,也许是幼年时经常听大人讲书里的故事,在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美好和好奇的种子,从此与书结缘,一路走来,书香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每个阶段。
儿时的我喜欢热闹有趣的书。曾经对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连环画爱不释手,《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少年时的我喜欢上了当代作家的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发生在大漠中美好的爱情,超越了一切世间的喧嚣和浮华,既浪漫又温暖,深深地打动过我。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诗意的文字是那样让我着迷。金庸的武侠系列小说,刀光剑影中那些侠骨柔情的大侠们,在江湖险恶中行侠仗义,跟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每次都看得我热血沸腾,欲罢不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令我最为感动的一本书,它让我看到了平凡人不屈服命运,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我的青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了我的人生。
成年以后,我喜欢上了中外经典名著。一部《红楼梦》让我读了又读,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悟。《肖申克的救赎》让我懂得了人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都不要放弃希望,只要坚持下去,终会迎来人生的春天。《追风筝的人》中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忠诚表白,当自己伤害了这样真诚的友谊后,人性的善良让我们学会了救赎,学会了获得原谅。还有《百年孤独》《飘》《简爱》……这些经典的著作,带着作者的智慧,穿越时空,常常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鼓励与启迪,同时也让我见到了不同的精彩人生。
现在我爱上了能让心灵柔软的书。严歌苓的《扶桑》,扶桑是如水一样的女子,在不断的磨难中,她用自己的宽容,接纳一切命运的不公,活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就像在极端贫瘠的土壤里顽强盛开的花。刘小川的《苏东坡传》,苏东坡永远有一颗乐观豁达超然的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浸润温暖了多少失意人的心。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一草一木总关情。殷若衿的《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那些触动心灵的传统文化,在草木的世界里,让我们感知到了人生的趣味。在我眼里,书中的草木,都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要像草木一样,在天地之间努力生长,把自己最美的姿态回馈给世界,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人生有味是读书,有书相伴的岁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荒芜,都会与美好不期而遇。读书于我,儿时读到的是一种快乐和趣味;少年时读到的是一种浪漫和情怀;成年以后读到的是一种厚重与丰富;如今已知天命的我,读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柔软和慈悲。
让我们与书为伴吧!一缕书香,会积累成光阴中的菩提,根植在心间,温柔了悠远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