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为什么要指责父母的平庸呢?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健康历史 |
分类: 教育理念 |
余华:不要踩着父母的肩膀看过世界繁华之后,又嫌弃父母从未读书识字。你讨厌父亲的平庸,殊不知,他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你讨厌母亲的斤斤计较,但你却不知道,她也曾是和你一样憧憬未来。父母未必平庸,有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看清生活的本质。所以,不要带着你知之甚少的知识优越感,低头指责父母的眼界狭隘。我们要接受父母的平凡,不抱怨他们的平凡,接受我们平凡的出身,感谢父母给予了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世间的繁华。
前几天,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在朋友和兄妹面前抹泪,大家都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好意思的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自己那个已经成家当了父亲的儿子给他顶嘴了,对他的态度很粗暴,这个结果让他很难接受。他认为他这一辈子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到了孩子们身上,到头来却落得个孩子顶撞自己结果。这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打败了仗的将军一样,他感到无地自容,非常失败。那种挫败感让他觉得非常没有颜面。
孩子对他的唠叨、没完没了的说教很反感,包括日常生活中给小孙子的关系也有微词,觉得父母跟不上形势,他们那老一套教育子女的办法很落伍,就为了这些琐碎的事情,父母和孩子经常发生冲突。都是那种比较激烈的言语冲突。这件事让一家人都很苦恼。
当父亲的觉得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孩子不听话,并且还隔三差五的顶撞自己,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做儿子的却认为,父母说的那一套都是过时的老传统、老思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不应该啥事都得听父母的;再说父母的思想确实也跟不上年轻人的节拍;隔代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才有了冲突的根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实,隔代人对事物的认知有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彼此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也有差异,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得跟我们想的一样、做的一样。
如果彼此能求同存异,相互多包容、多谦让一些,家里的这些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
特别是做子女的应该多一些对父母的理解,虽然他们年纪大了,说话办事和年轻人有代沟,但是不代表他们就很落伍。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只是因为他们受到的传统教育影响,导致他们这一代人把自己给“弄丢了”,全身心的把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结果却是让孩子也很苦恼。
如果我们理解了父母这一代人的苦衷和现实,那就少一些对父母的埋怨,多一些对他们的理解就好了。他们没有年轻人文化水平高,他们做事没有年轻人想得开,他们对经济开支比较节俭,他们看问题比较狭窄,这些都是现实。但是,也不代表他们不愿意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也不代表他们就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把子女在心中的位置摆放的太高了,有点超出了年轻人可以舒服接受的程度,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结果。相互之间缺少了适度放松的空间也不是一件好事。
就像余华说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接受父母的平庸吧。接受父母的普通和平凡,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也是做子女最大的了不起。没有那个不好的父母,也不会有我们这个见过大世面的孩子和这个家。父母的平凡,不影响我们可以看尽世间繁华,也不影响我们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