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2011-02-15 20:58:19)
标签:
乔小叶金东练习册坐在最后一排梅花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亲子共读: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那天看《读者》,看到一篇与我们教育有关的文章,细细读完,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作家乔叶的散文《坐在最后一排》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过,作家“咬定”的是“最后一排”.由此进入童年的叙事,并紧扣“最后一排”塑造人物形象,抒写心理波澜,寄寓对老师和学生如何做人的双重省思。整篇文章显得紧凑而舒展,精致而大气。 此文运用变换词素的方法,让文章出彩。作者多处用"座位"这个词,或用有"座位"之意的其 他说法(如"坐在最后一排"),但是,只有一处用"位置"--白明老师对乔小叶说"这是你的位置"。这一个 词素之变,不仅显示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有位置,而且凸显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处在"向前"的位置。
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可见白老师在学生乔小叶心中的地位! 看完后,我也特别感动和震撼!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我郑重推荐给儿子看,希望他也受到启迪和激起他奋发向上!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些句子,我特地抽出来读给他听,我想告诉孩子,在这个班级中,没有人是差生,也没有人是天生的坏孩子,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赢得同学的尊重,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在沉思:教育除了需要爱,难道不是更需要智慧?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以何种的心情去面对孩子,才不会伤害到孩子?对待孩子,我们是否也应该抱着一颗平和的心?不仅老师,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又如何张开慧眼去发现孩子心中的宝藏?
我知道:我的儿子十分幸运,现在在金东方金牌班主任候老师的班上,一直承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孩子不知疲倦的付出,鼓励的话语历历在耳,让我们和孩子对未来都充满希望!
我们一直从心底感谢老师,每周去接孩子,本想和老师交流,看着老师要接待那么多家长,嗓子都嘶哑了,我甚至看到了年轻的侯老师两鬓早生的白发,也感慨老师的辛劳,有时觉得自己孩子进步不明显,父母十分也羞愧,深感对不起老师!也不好意思和老师面对面。所以:虽然我们很少主动来找老师,希望老师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衷,不是因为我们不关心孩子,是因为我们怕影响老师的工作和休息!但我们诚恳的感激老师,也拜托老师,希望老师关注他,鼓励他,帮助他!老师的关怀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胜过父母千言万语!
成绩平平的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的忽视,这个是我们最担心的,担心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没有重振旗鼓的信心,永远抬不起头来!希望老师把我们这个并不优秀的孩子放在心上,不要忽略了他!我们知道老师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师生情也是恩重如山的!诚挚的对孩子所有的老师表示谢意!
从上学期孩子的周记我们可以感受到儿子在成长,在变化,老师对他的点点关爱他都用心体会,用自己并不绚丽的文字平实的记录在校的点点滴滴,他也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美丽的金东方不仅承载着儿子的梦想,也承载着更多家庭的希望!我相信:在那里一定有许多向白老师一样的把我儿子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
读《坐在最后一排》有感
《坐在最后一排》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从最后一排的座位调整到第一排中间的经历,实际也就是从差生转化为第一名的过程。该文叙事舒缓安静,描写细腻生动,用词简洁明快,故事并不曲折,辞藻并不华丽,但蕴涵的哲理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