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2014-10-04 16:20:47)
标签:

文化

冯友兰

中国哲学

 

(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作者自序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p2)

 

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码?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p3)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部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德克·布德教授:《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转引冯著,p3-4)

 

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p5)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p5)

 

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p5)

 

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p6)

 

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p6)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p7)

 

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p7)

 

既然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是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p8)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老子》全书都是以格言形式写成;《庄子》书中充满寓言和故事。(p9)

 

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语言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p10)

 

他(鸠摩罗什)曾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所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种饭的香味和鲜味。(p11)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他(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p14)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成为事物内含的能力。(p26-27)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的第一人,有些学生还陪伴他周游列国。……他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p34)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p35)

 

作为教师,他(孔子)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p35)

 

孔子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p35)

 

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p36)

 

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行,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在这种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p37)

 

道家主张“无为”,儒家则教导“为而无所求”。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p38)

 

孔子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懂得了立志学道。现在人们所说的“学”,是指“增长知识”,而“道”则是指悟性的提高。(p39)

 

孔子还说:“立于礼。”(包括礼仪和举止得当。《论语·泰伯》)他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含义,意思是他到三十岁时,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p39)

 

他(孔子)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了一个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时代。(p41)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儒家所说的命,是指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因此,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是儒家所讲的“知命”。(p47)

 

人们还会问:“为什么我作为个人,要为世界的利益献身呢?为什么我要追求做一个仁人呢?”墨家会说,世界的利益就包括了其中每一个人的利益,为世界谋利益就是为自己谋利益。(p48)

 

他(墨子)还论证鬼神的存在,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特别兴趣。在《明鬼》下篇里,墨子认为,世上之所以混乱,源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接下去,他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善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所以,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到上天奖赏;如不实行兼爱,则将受上天惩罚。大众持这样的信仰,将有利于在人间建立理想世界,因此墨子采取这样的主张。(p49-50)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杨朱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人人为自己”,其二是“轻物重生”。(p55)

 

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许由》中接着庄子的故事讲道:“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p56,图下解说文字)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培养浩然之气的办法分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明道”,提高人对“道”的领悟;另一方面是孟子所称的“积义”,即坚持不懈地做“天民”所当做的事情。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p67)

 

第八章 名家

 

道家反对名家,然而真正继承名家的却是道家。惠施和庄子两人是好朋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p77)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顺乎天然,乃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

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p91)

 

道无为而无不为,因为“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而为一,因此也“无功”。圣人治天下,就是让世人自由自在,自由充分地发挥所有的才能。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因此也“无名”。(p94)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转引冯著p123)

 

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认为涂人皆可以为大禹,是因为人有智性。(p123)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这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p125)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意味着仪式、礼节或社会行为准则。“礼”可以指所有这些内容,但在上面的论述中,“礼”的含义更多是指社会行为的准则。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礼”在满足欲望时,加以规范。但是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在这个意义上,礼净化人的感情,使它纯洁、典雅。(p125)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礼包括仪文、礼节、举止行为的规定以及社会习俗所构成的不成文法,它的应用范围只限贵族,称为“君子”(它的字面含义是君王之子,像君王那样举止的人,有文化教养的人)。刑即惩罚,它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即“庶人”,或称“小人”(琐小的人)。《礼记》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说明了这两项原则的不同应用范围。(p132)

 

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p133)

 

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要找古代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学说。孔子喜欢援引的古代权威是西周的文王、周公。墨子与儒家辩论时,援引比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因为他们是传说中比夏禹更早的圣王。最后,道家为胜过儒家和墨家,又请出伏羲、神农,据说他们比尧舜还要早几百年。(p134)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p136)

 

儒家坚持以礼治国,这样,“礼”不仅是统治贵族的准绳,也成为统治庶民百姓的准绳,这是对庶民百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这一点说,儒家是革命的。

法家的思想也和儒家一样,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但是,法家所做的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p138)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所由产生的那个“一”。“易传”中的“道”,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p140)

 

各类事物各有自身的“道”以外,万物又有其共同的“道”。换句话说,除了物各有殊的“道”之外,还有统摄万物生成变化的一个总的“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宇宙便以生成万物作为它的最大成就,所以《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p142)

 

“易传”和《老子》持守一样的看法:人若想做成一点事,就不要指望一帆风顺,马到成功;若想不失去已有的东西,就要从事物的反面多着想一点。这就是《系辞下》所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p144)

 

“易传”和《老子》持同样看法的另一点是:谦虚、自居于下是重要的品德。谦卦《彖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上天之道,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为人之道,也是一样:君子所求,便以自谦为终极的宗旨。(p144)

 

“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公元前3世纪中国诗人宋玉曾经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一位美人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描绘的一位美女,身体和容貌都恰到好处。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p144-145)

 

《中庸》第1章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p145)

 

“和”便是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p145)

 

在汉语里,“同”意味着单调一律,不容许有任何不同;“和”则意味着和谐,它承认不同,而把不同联合起来成为和谐一致。/这种和谐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各种不同成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中”的作用则是达成“和”。(p145-146)

 

《中庸》第25章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这是说,诚不是仅仅为了成全自己,它还是成全万物的途径。成全自己,这是仁德;成全万物,这是智慧。诚是人天性中的品德,人内心和外部世界的道理都在其中结合起来了。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清楚的,但我设想,“仁”和“知”两个字的位置或许应该调换一下。(p147)

 

《中庸》第22章还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说,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天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天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天性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别人的天性;而后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而后才能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而后才能与天地合为一体。(p147)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在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族和禽兽,认为中国人是其中最有文化的,其次是蛮族,兽类则是全无文化的。(p157)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董仲舒青年时代潜心读书,据说他曾在窗上垂帷,三年不曾向窗外眺望,最后终于完成了《春秋繁露》这部巨著。(p163)

 

董仲舒称为政的基本原则为“道”。《汉书·董仲舒传》引述他的话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p168)

 

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提供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p169)

 

《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p171)

 

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汉朝的做法与秦朝不同的另一点是:对私人传授其他各家思想,没有刑法措施;只是任何人想从政做官,必须学习儒学和六经。(p175)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一批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传说鲁王刘馀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大量古文书籍。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p177图下解说文字)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实际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对此后中国的哲学、诗歌、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180)

 

汉武帝除颁令以儒家为国学正统外,还颁布了另一道诏令,这便是公元前141年下令:凡治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领袖)以及苏秦、张仪(纵横学领袖)之学的人,一律不准举荐为官。(见《汉书·武帝本纪》)这样,法家便成了秦朝统治者失败的替罪羊。在诸子百家中,思想距法家最远的是儒家和道家,因此,很自然地,时代思潮便朝着儒家和道家的方向摆动。(p180-181)

 

西方人所理解的“孔子学派”,实际是中国的“儒家”,他们不仅是思想者,而且谙习古代的文化遗产。这是当时其他各学派不如儒家的地方。儒生讲解古代的经典,传授古代的文化传统,为此而竭尽所能。在一个农业国家里,人们惯于尊重传统,因此儒生成为最有影响的社会群体,这是很自然的。(p182)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范围是社会体制、精神道德教化和学术领域,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则是施政的原则和统治的方法。(p182)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比老子、庄子更高明。他们认为,孔子不讲坐忘,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坐忘”这桩事。孔子也不讲“无欲”,因为他已经修养到这地步,已经没有了“无欲”的欲望。(p187)

 

王戎的孩子夭折,“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伤逝》,转引冯著,p204)

 

乐广(304年卒)还是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世说·德行》,转引冯著,p205)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三论宗的大事吉藏(549-623年)阐述二谛论包括有三个层次的真谛:

第一,普通人看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为此,诸佛教导说,万物实际是“无”和“空”。在普通人的层次上,以万物为“有”,就是俗谛;以万物为“无”,就是真谛。/

第二,以万物为“有”是偏颇之见;以万物为“无”,也是偏颇之见。这是因为它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无”或“非有”只是由于从存在中把“有”移去,其实,“有”即是“无”。……

第三,但如果说,中道真谛意味着没有偏颇之见(即非有非无),这就意味着要区别“有”和“无”,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偏颇之见。因此,在第三层次上,说事物非有非无,这乃是没有偏颇的看法,又只不过是俗谛;真谛是指:事物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中道既不是“偏颇”,又不是“不偏颇”。(p211-212)

 

“般若无知论”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并非知识。般若可以勉强解释为“圣智”,它其实并不是知识。人们通常所说对于事物的知识是举出事物的一项品质,以此作为知识的对象。“圣智”则是指:懂得何谓“无”,而且知道“无”超乎形象,没有任何特性,因此它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对象。要懂得“无”,只有与“无”一体,这便是“涅槃”。“涅槃”和“般若”是一而二又二而一的。正如“涅槃”并非知识的对象,“般若”是懂得那并非知识的奥义。因此,进入第三层次的真谛时,人只能缄默,什么也无法说。(p214)

顿悟论的立论依据是:成佛在于与“无”成为一体,或者可以说,和“宇宙心”成为一体。(p215)

 

第二十二章 禅宗:沉默的哲学

 

从《语录》中可以看到,有的学僧向禅师提出关于禅的根本问题,禅师或者答非所问,如回答说“白菜三分钱一斤”,或甚至把徒弟打一顿。不明个中道理的人,会觉得禅师对徒弟的反应,令人莫名其妙,难以理喻。其实,禅师证实藉此告诉徒弟,这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凡对第一义所拟说者作肯定陈述,都是所谓死语,禅宗认为,说死语的人都是该打的),只有靠自己去“悟”,一旦领会,便是彻悟。

第一义不可说,因为“无”不是任何“物”,因此无可说。(p221)

 

由这一点来看,任何佛经也无法和第一义挂钩。因此,建立临济宗的义玄禅师(866年卒)曾说:“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授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p222)

 

按禅宗的看法,修禅成佛的最好方法便是“不修之修”。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由修禅的人照信佛的人通常理解的那样去修行,这其实是“有为”的修行。这种有为的修行也能产生一些功效,但不能持久。(p222)

 

最好的修禅便是尽力做眼前当做的事,而无所用心。……实行这样的修持,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无论这个目标多么崇高。修持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行事为人,无所用心,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义玄禅师曾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智乃知焉。”(p223)

 

这样说来,修行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而抛弃其他一切得失考虑。人需要去做的是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如此而已。这是禅师所说的“不修之修”。(p223)

 

不修之修乃是一种修持,正如“不知之知”仍是一种知一样。“不知之知”并非人本来的“无知”,修持得来的自然与人天生的自然也是不同的。人本来的无知和自然是一种天赋,而“不知之知”和“不修之修”则是内心修持的结果。(p224)

 

禅宗还有另一句常用的话:“骑驴觅驴”,它被用来指人想在现象之外找真实,或人想在生死轮回之外找涅槃。(p226)

 

因此,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所做的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进入了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便是禅师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百尺竿头,便是象征着顿悟,“更进一步”是表明到了顿悟,已经到了悟的顶峰,但前面还有事情要做。还要做的无非还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p227)

 

圣人虽然仍旧生活在此岸世界之中,但他对彼岸世界的领悟并不是白费了工夫。他所做的事情虽然还和普通人一样,但这些事情对圣人却有不同的意义。百丈禅师怀海(814年卒)曾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此处末句文字可能有误,怀海法师想说的显然是“不异旧时行履处,只异旧时人。”

人和旧时不同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这就是禅语常说的:“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丝。”

禅僧还有另一句常说的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p227)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公元1313年,元仁宗发布诏令,以“四书”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并以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为解释“四书”的依据。凡指望中举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朱熹的经书注疏,不能离开朱熹的集注,另行解释“四书”。明、清两朝沿袭元制,直到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办学校,才废除了这套做法。(p252-253)

 

朱熹认为,在每个人里面,甚至每一事物里面,都有太极,太极便是万物之理的总体。因此,万物之理,俱备于我。但是人由于禀受有不足或缺陷,因此未将万物之理充分表现出来,如同珍珠湮没在浊水里一样。人所当做的就是把珍珠在再现出来。所用的方法便是程颐已经说过的两方面:“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以及“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p259)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还有另一个关于王守仁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人凭着良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人按本性说,都是圣人。这便是何以王守仁的学生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p265)

 

按照王守仁的思想,“致知”便是“致良知”。个人精神修养无他,就是顺自己的良知去生活,把来自直觉的知识付诸实行。(p265)

 

八条目也归结到一条,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灵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同一,或如《大学》称之为“明德”。因此,“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大学》的全部思想就归结为“致良知”了。(p266)

 

按照陆王心学的看法,人应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用敬”存之。(p267)

 

陆象山所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p267)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本来,王守仁所主张的是:人凭直觉会立刻知道自己的意志或思想是对,或是错。它能告诉人的是应当做的事,却不能告诉怎样去做,它缺少的是现在美国人所称的“知道怎么干”。王守仁认为,在具体情况下,要想知道怎么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研究行动的具体办法。(p272)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p275)

 

西方哲学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已达到的现成结论,而在于它使用的方法。中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遇到一位神仙,神仙问他想要什么。这人回答说,想要金子。神仙便伸出手指点石成金,把几块金子给这个人。但他不要。问他还要什么,他回答说,我要你的手指。分析方法就是西方哲学的手指,中国人要的就是这个手指。(p282)

 

第二十八章 侧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为我们增进对事实的知识并无用处;但是,它为我们提高自己的心智(心灵和智性)则是必不可少的。(p289)

 

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到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是让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一天,禅师看到小和尚也这样做,他飞快地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拇指。小和尚哭着跑开去。这时,禅师喊他,他刚回头,禅师又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据说,小和尚就此得到了“顿悟”。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告诉人,在学会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人,都必须经过使用正的方法这个阶段。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需先穿过复杂的哲学思辨丛林。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p2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