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最大的慈善,是坚持和传递信念

(2012-12-28 15:29:25)
标签:

于丹

慈善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文化

  是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于丹的。不管是誉也好,毁也罢,于丹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一份贡献。几年前看了几讲《论语感悟》,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也读了部分《庄子心得》,通俗易懂,解说流于肤浅,甚至不少稍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就能发现的错误解读,对其不以为然。然而,听闻北师大有她的公益讲座,见一见这位大名人,听听她讲得多差,也是好的。
  
  
  下班后我急匆匆地赶过去,还没到图书馆门口,就听见响亮的齐声呼叫:于丹老师,于丹老师。走近门口,看见一大群人被堵在门口,而于丹被簇拥着走过来,见这么多学生在外面,问怎么回事。知道了门卫不让进后,她当即说,我待会跟门卫说,都让你们进来,你们别急。为了不错失这场讲座,我尾随着于丹,混在北师的学生后面,从正门进去,然后走楼梯直奔三楼,最后幸运地挤进了三楼的报告厅。
  
  
  于丹一上台就跟主持讲座的一个院长商量,让学生进来,她把讲台上的空地让出来,前台、过道的空地也安排给外面的学生。院长同意后,她让工作人员给门卫打电话,让门卫把外面的人放进来。跟门卫说了好一会,大概畏于于丹的名气,还是答应了让学生进来。于丹的这种行为,让我对她的看法大为改观,因为上次刘震云的讲座就有一般人被拦在外面而不准进,刘震云没有半点这样的情怀。当然,这跟于丹是本校的老师有关系。尽管如此,于丹对听众的这份热心,在未开讲之前就赢得了三分敬重。
  
  
  她站在讲台中间,拿着一个麦克风,没有讲稿,从世界末日讲起,说末日过去了,我们有一个新的开始。接着谈及她对慈善的理解,及北京“7.21”大水152个农民工自发去京港澳高速公路上救人的故事,讲起汶川地震一个贵州乡下的叫陈顺江的人,给她寄了一封厚厚的牛皮纸信封的信,里面装了厚厚一叠的钱,她数了数,一共是14.6元,最下面一张是五毛的,然后是几张两毛的,其他的全是一毛一毛的。陈顺江说,看到汶川的人们受灾,他想尽一份微薄之力,但政府机构、红十字会他都信不过,他在电视上看过于丹的讲课,觉得她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便把自己的工资寄过来托她转交。于丹还讲了韩国导游王丽娜的故事。汶川地震时于丹正在韩国讲学,听说地震了,决定提前回国。王丽娜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韩国人,她从小在韩国长大,说的是韩语,吃的是韩食,是一个完全的韩国人。听说汶川地震了,突然想起自己有中国的血统,便把当月的工资在第二天于丹上飞机前交给了于丹,由于时间匆忙,她没来得及将韩币兑换成人民币,后来于丹问接受的人员,这笔钱这算成人民币是多少,那人告诉她,一共是600多元。于丹说这两笔钱,虽然数额很小,却是她接到过的最沉重最有分量的。然后又讲了搜狐上看到的王全胜与黄慧英的故事:王全胜与黄慧英相识时就知道黄慧英肾衰竭,但还是决定跟她在一起。王全胜工资一个月3000多,却在七年时间为黄治病花去20万。黄慧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并且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她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跟王全胜结婚,王全胜几经犹豫还是答应了下来。于丹说这种犹豫其实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这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却散射出人性的光辉。
  
  “慈善并不只是捐钱,慈善是论心不论绩的。感性的慈善与理性的制度建设,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财物布施是一种慈善,但更高的布施是法布施。”于丹讲起来声情俱茂,妙语连珠,真是一个演说家。从“慈心善举”,讲到“知行合一”。讲到知行合一,不得不说到王阳明。她对王阳明了若指掌,从他的出生讲起,讲他13岁母亲去世后云游四方,15岁走出居庸关,远游归来后读圣贤书,打通儒释道。他从21岁到25岁一次次落榜,28岁才中进士。后来去做官,面对东西厂锦衣卫的横行及噤若寒蝉的士官局面,他挺身而出说了真话,结果被彻底撤职,并流放到贵州的小山村。而正是在流放地,王阳明悟出“致良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后来王被朝廷重新起用,50岁那年官至大明朝兵部尚书,文治武功可谓盛矣。后来又讲了杨绛、秦怡的故事。杨绛在爱女、丈夫去世后,将钱锺书7万多页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并把所有的收入74万元全部捐给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基金,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清华让她说几句话,杨绛鞠了一躬,对接受捐助的人说,谢谢你们成全了我们的心愿。秦怡作为一个著名演员,人生却有三大遗憾:作为女人,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作为演员,没有演过一部满意的电影;作为母亲,只求她的傻儿子不要把她的脸打坏了。在汶川地震后,她提了一个大袋子,也没上前台,就在后台把20多万元钱交给了工作人员。于丹说,这些人,在自己历经苦难后,仍坚持和传递信念,让人心安稳,才是最大的慈善。
  
  最好,于丹讲自己对自己的慈善:喝点朴素的茶,读点中国朴素的书,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重新给自己一点时光,一点滋养,让自己的心磨得像一块明镜一样。她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作结语: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
  
  不得不说,听于丹的讲座是一种享受。本是抱着坏心而来,但这场讲座却改变了我对于丹的看法。
  
  
  附:王全胜与黄慧英的故事
  
  2012年12月25日,成都,44岁的王全胜与42岁的黄惠英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草堂病区举行病房婚礼。
  
  相识之初,王全胜便知道黄惠英患有肾炎,难以生育。最初,他有些犹豫,因为他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想在这段婚姻中有个儿子。两人约定,等到黄惠英肾炎治好后,他们便结婚。为医治黄惠英,王全胜已经花了近20万,而王全胜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谁知,黄惠英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每年她都因为腹泻和呕吐入院四五次。在王全胜的记忆中,恋爱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由于黄惠英身体较差,这七年来基本是“无性恋爱”。有一次,黄惠英因肠梗阻入院做手术,王全胜想过偷偷离开。然而,他走出病房,回头看到恋人孤零零躺在医院时,心一下就软了。那一次,这个中年汉子躲在厕所大哭一场,决定再不言放弃。
  
  11月底,黄惠英再次入院,被诊断为患有“肾衰竭”。12月3日,她得知诊断结果后,她给王全胜说,“我们结婚吧,我死也要当你的妻子!”王全胜当时没有应允。纠结16天,他说“当我的老婆吧”。
  
  他有顾虑,如果结婚,他以后可能面临第三段婚姻。而且,黄惠英离世后,他有能力去照顾她上一段婚姻留下的女儿和她年迈的父母吗?
  
  一周前,黄惠英陷入昏迷状态。几天前,黄惠英清醒过来,除了王全胜,她谁也不认识。王全胜突然明白,如果不答应女友的求婚,他这一辈子都会留下遗憾。思考整整16天后,王全胜告诉黄惠英答案,“当我的老婆吧”。听到这迟到七年的答案,黄惠英像孩子般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岁末书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