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的名字赛跑

标签:
魏德圣赛德克·巴莱勇敢骄傲文化 |
http://s1/middle/4fde2cfatc9648a8c9760&690
过了青春期,便很难一下迷恋某一个人了。但如果遇到特别强悍特别有魅力的人,还是“一见倾心”的,对魏德圣就是这样。之前虽然看过《海角七号》,但那时只是喜欢这部电影,魏德圣这个名字并未进入我的“词典”。然而看了《赛德克•巴莱》——最初是因为韩寒的推荐,便对魏德圣顶礼膜拜。我想能拍出这样真正配得上“史诗”二字的电影的人,定是个伟大的人。然而当时也只是觉得他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并不知道这部了不起的电影是如何拍成的。直到看了柴静的博客——《野蛮的骄傲》的视频,才知道在精神上魏德圣就是另一个莫那•鲁道,也知道他出了一本叫《小导演失业日记》,便上当当找他的书看。结果看到还有一本《跟自己的名字赛跑》——讲述《赛德克•巴莱》的整个制作过程的书,便冲动了一回,果断地买了这两本书。
说实话,《小导演失业日记》还是有点让我失望的,可能是我对他抱了太大的期望。但想想这么一个厉害的人,曾经也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小角色,心里又多了一层动力——我现在正是一个小角色,但我也有魏德圣一样的大抱负,并为这抱负在努力着。而在看《小导演失业日记》之前,也就是刚拿到书的那个下午,回到住处,便拿出《跟自己的名字赛跑》书后附的碟,一鼓作气看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关于《赛德克•巴莱》的拍摄纪录片,对整个拍摄的艰难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继而读《跟自己的名字赛跑》,他的文字朴实,没有文采飞扬,却真实记录了这部电影是怎样在万难之下完成的:找演员;找场地;制作拍摄场景;台湾山地天气多变,多晴天、雨天,但他需要更多的是阴天,因此要敢在太阳出来之前,落山之后抢拍;与日本、韩国等制作组的冲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为着拍摄这部电影,魏德圣准备了10年,自己根据史实完成了剧本,并获得一个最佳剧本奖;然后在《海角七号》创下最高纪录之后,又把所有的钱(1亿5千万)全部投入《赛德克•巴莱》的拍摄,仅仅5分钟的宣传片便花去2000万。而在台湾,一部电影若是投资超过两千万就得慎重考虑,就是冒很大的风险了。
魏德圣不是那种要等所有条件都准备好了才开始动手的人。他决定要拍《赛德克•巴莱》,即便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也开始了行动。结果拍摄一个月后钱就不够了,连第二个月演员的工资都发不出,也因为这样,韩国制作组罢工,日本制作组也罢工,很多人都有意见,甚至是魏德圣很信任的人也选择了离开。然而他没有停下来。再大的困难他都扛下来,不断想办法去借钱,到处给有钱人打电话——但那些有钱人却往往找各种借口,说了一大堆话,结果都是一个,抱歉,借不了。也是因为如此,魏德圣恨透了有钱人,甚至很多次都想破口大骂。问题是不断的,每天都有,天气的问题,拍摄场地的危险,致使几乎每一颗镜头都有演员受伤。在艰难的条件下,魏德圣却要求每一个镜头的完美,不到完美决不“'咔”,这致使演员,甚至是副导,其他他手下的人都对他有意见。他为各种麻烦而火大,经常发脾气,与韩国制作组,与演员,与员工都有不少矛盾,但事后都向他们道歉而得以和平解决。钱的问题一直让他头疼,拍到中途,子弹都没有了,这让他特别受伤,这么大的制作,却还得让演员做开枪中枪的假动作,他觉得特委屈。然而没钱,各种屈辱就只得忍着。长达近一年的拍摄,对他便是跌到人生痛苦深渊的磨难。然而终于熬到了杀青的时刻,在那刻,不管是演员,还是工作人员,都相拥而哭——是的,太不简单了!谁经历过这样的痛苦,谁参与过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过后,不会激动而落泪呢!
一个看起来很瘦小的年轻人——魏德圣才44岁,却有这么大的力量。在拍摄场地被大水冲毁后,演员、副导等都认为得换地方拍摄了,而魏德圣却一个人在雨中拿起铲子,在泥土里铲出一条出水沟,结果冲毁的场地又可以用了。魏德圣遇到困难不像别人只会抱怨,而是想实际的解决办法,并以身作则地行动。
莫那•鲁道敢于发动一场求死的战争,魏德圣完成了一部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电影,他们都很勇敢,都很有力量。《赛德克•巴莱》可以与《勇敢的心》相媲美,而魏德圣激活了《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在我心中的形象——是的,他就是《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失败,他捉到了人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条鲸鱼——他还会去突破自己,他接下来就为另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的拍摄而准备了。我想这样一个人,他的未拍出的电影永远是值得我期待的。
魏德圣改变了我之前的心态:我在北京一直是有些不满的,卑微的工资、高额的房租都不足为外人道,然而我现在却喜欢这份工作,也喜欢自己的生活了,因为我也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