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即景抒情诗中常用典故与手法

(2014-05-28 20:59:29)
标签:

体育

分类: 高考真题

 

类别

概念

例句

1.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书愤》)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更 那 堪 冷 落 清 秋 节 !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类别

 

概念

例句

表达技巧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1.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类别

概念

例句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 更 与 何 人 说 ?

2.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类别

概念

例句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便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陆游《卜算子 · 咏梅》
叠字 用重叠的字表达一种特殊的效果  
以古讽今 借古事讽现实  
怀古伤今 借对往事的追怀表达今天的不得志  

1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 · 河伯》: “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 “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 范成大《横塘》: “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 “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 中国古代有 “ 望帝啼鹊 ” 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又如李白《蜀道难》: “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白居易《琵琶行》: “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秦观《踏莎行》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 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 “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 “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 

3 、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 · 豳风 · 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 “ 促织 ” ,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 “ 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 姜夔《齐天乐》: “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4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郦道元《小经注 · 江水》中渔者歌曰: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5 、琴瑟  ( 1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 “ 瑟琴 ” 。《诗 · 周南 · 关雎》: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又《小雅 · 常棣》: “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 2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 

6 、螟蛉  《诗 · 小雅 · 小宛》: “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7 、鸿雁  《汉书 · 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 “ 鸿燕 ” 、 “ 雁书 ” 、 “ 雁足 ” 、 “ 鱼雁 ” 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 “ 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 李清照词云: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9 、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 春山,指眉。  

即景抒情诗的常见手法及说明

1.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 客行 ” 与 “ 故乡 ” 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 “ 悲 ” 字来。  

2.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 ” 的手法在中国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小节中即可看出: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大自然的景物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催化剂,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正如刘勰所谓: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情与景有机结合,是中国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细分来, “ 借景抒情 ” 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 “ 即景抒情 ” ,也可以说是 “ 触景生情 ” 。

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如李太白歌咏庐山瀑布的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杜甫《望岳》中的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等。

二是 “ 融情于景 ” 。

所谓 “ 融情于景 ” ,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 “ 江月 ” 、 “ 风灯 ” 、 “ 宿鹭 ” 、 “ 跳鱼 ” 四种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在静谧的意境中,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句句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  

三是 “ 化景物为情思 ” 。

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让客观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是跟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着。正如王国维所说: “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人间辞话》)如白居易这首《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全词描写了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是典型的思妇词。在主人公一腔愁绪的感染下,似乎连那汴河、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都在诉说着离情。在这种手法中,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

四是 “ 以景结情 ” ,在抒情诗的末尾,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句景语作结,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意韵悠长,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这就是 “ 以景结情 ” 。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他的好友元稹正在通州任职。元稹在病中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写作了此诗。在昏暗摇曳的残灯之下,诗人正在卧床养病。此时忽然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诗人震惊之余,徒然坐起,眼前只有阴风冷雨闯入窗棂 …… 以常规来看,在 “ 惊坐起 ” 之后,应以情语作结,但诗人巧妙地 “ 暗风吹雨入寒窗 ” 一句景语作结,以哀景衬哀情,玩味不尽。是震惊?是愤懑?是对友人的牵挂?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常见手法 :

虚实结合 ( 或称虚实相生 , 虚实相间 , 或虚实相衬 , 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 , 言此意彼 ), 渲染 , 烘托 , 衬托 , 托物起兴 ( 比兴 ), 抑扬 ( 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 情景交融 ( 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或移景入情 ), 以乐景写哀情 , 动静结合 , 侧面虚写 , 远近结合 , 五觉 ( 感觉 , 听觉 , 视觉 , 味觉 , 触觉 ) 结合 , 声色结合 , 白描 , 用典 ( 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 ), 象征 , 照应 ( 前呼后应 ), 想象 ( 奇想 , 幻想 , 联想 ) 等 .

如:

烘托 : 即烘云托月 , 在诗歌创作中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 , 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 通常是以物 ( 客观自然环境 ) 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

《琵琶行》 : 三次写江中之月 .

高适《别董大》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陌上桑》 : 写 " 行者 "" 少年 " 等的反应 .

醉不成欢惨将别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去来江口守空船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行者见罗敷 , 下担捋髭须 . 少年见罗敷 , 脱帽著帩头 .

耕者忘其犁 , 锄者忘其锄 . 来归相怒怨 , 但坐观罗敷 .

2 )以乐景写哀情 : 情景交融的诗歌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 哀景抒哀情 ,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一倍增其哀乐 ." 

《诗经 · 采薇》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 劳歌一曲解行舟 , 红叶青山急水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 , 满天风雨下西楼 ."

杜甫《绝句》 :" 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 ."

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对比或衬托 .

王维《山居秋暝》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前一句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 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 , 皎洁的月光 , 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 , 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 .

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 流势增大 , 从石上流过 , 淙淙有声 , 以动衬静 , 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3 )虚实结合 ( 虚实相生 , 虚实相间 ,, 虚实相衬 , 以实写虚 , 以虚写实 ):

虚与实是相对的 . 诗歌的 " 虚 ",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 包括三类 :

①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常被用于反衬现实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 .

② 已逝之景或境 . 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 . 李煜《虞美人》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③ 设想之境 . 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 . 如柳永《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高适《除夜》 " 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 双鬓明朝又一年 " .

诗歌中的 " 实 ",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 实事 , 实境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

《虞美人》中的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

《雨霖铃》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小结 :

" 虚实相生 " 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 以达到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的境界 ,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