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2008-05-30 23:46:19)
标签:

孤儿

地震

                                 全球华人关爱的地震‘孤儿’小丹丹

    由于中央电视台全天连续播出一位“孤儿”被救出时发现他的父亲用身体掩护了她,从而使她仅受重伤而保住生命,由于父母被埋在废墟下,使这位不到三岁的孩子成为孤儿,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到电视画面上那一幕幕,无不心痛、心碎!各媒体纷纷报道,从而更加牵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我连夜接到来自国外和国内好朋友的电话,询问着孩子的受伤情况,尽管我告诉他们,这孩子是在我们医疗网的绵阳市人民医院治疗,一定会康复的!大家还是不放心,有的每天发几十个信息询问,强烈的请求我代表他们治愈这个孤儿,并希望帮助让她们能抚养她。。。。。

    绵阳市人民医院主管治疗这位孤儿的李崇进大夫告知:在2008年5月13日14时左右,从省医疗队的救护车上送来一名3岁左右的小女孩。她双手及左小腿严重挤压伤,四肢呈灰黑色。据救援队的同志讲,这个小孩当时是由她父母用躯体保护着她,她才得以生存,她的父母在地震中当即死亡!我们马上给这个小孩做了减张手术。当时这个小孩眼睛都哭红了,见到谁都哭,根本不说话。13日的晚上,来了许多不知名的志愿者,充当起临时的爸爸、妈妈。其中还有3—6岁的小志愿者,给她讲童话故事。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更是对她倍加呵护、关爱。

图片:李崇进大夫提供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李大夫讲:2008年5月20日晚上11点50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正在地震棚中忙碌的绵阳市人民医院李崇进医生和护士周红琼,进来一男一女十分焦急地说:“我们从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中看到了你们科室有一个北川孤儿,我想看一看是不是我们的女儿。”说者,他拿着他们的寻人启事交给李崇进医生看。上面的小女孩明显就是住在烧伤科的“北川孤儿”,于是李崇进医生和周红琼护士立即将这两位同志带到了孤儿的病床边。当时,她的父母抱着这位孤儿抱头痛哭、百感焦急。这个孤儿终于喊出了:“爸爸!妈妈!”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掉下了眼泪。据孩子的父亲郑居全讲:他们在东莞工作,得知家乡发生地震后十分焦急、四处寻找失散的亲人,刚才我的朋友在电视上看到我女儿的信息,于是就赶到了绵阳市人民医院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我的女儿名叫郑宇丹,今年8月8日,也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天,我女儿刚满3岁。我要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我们女儿的医生、护士和全体志愿者以及好大夫在线的胡少宇和程恩成,特别要感谢的是江苏卫视的朋友们。如果不是你们,也许我的女儿就真的成了孤女。 

图片:李崇进大夫提供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我去绵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时,在帐篷病房里专门检查了这位“孤儿”,严重积压伤的双手合左小腿部位,医院给予了切开减张和再生疗法,已经恢复血液循环,不应该有愈合和愈后残废的问题。随后,随着伤员大疏散,已转移到后方医院。

    另据了解,小丹丹是自己在老家与爷爷奶奶生活,那位用生命的身体保护她的男人是她的爷爷!爷爷奶奶遇难!小丹丹是用生命换来的生命!

 

                                                 中国抗震救灾创疡专家医疗队

                                                        2008-5-30

 

30号日记:看望意大利医疗队和什邡市绵竹市医院

上午,应医院的邀请,派陈永翀主任代表中国抗震救灾创疡专家医疗队再次回到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队再次的返回主要是解决骨科病房的一些难愈合性创面,为了把最新的创面再生技术传授给基础医院的医务人员,医疗队的创疡专家对骨科医师进行了再生技术临床规范的培训,介绍了再生技术的创伤、溃疡、骨裸露等难愈性创面的应用再生技术处理的要点、技术规范和取得的良好愈合效果等。培训结束后,专家对耕耘技术和创面换药进行了示范。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离开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是中午1点钟,专家医疗队顾不上休息马上驱车赶到了绵竹市孝德镇卫生院,到了医院一看,整个医院已经是“人去楼空”,医院大楼整体倾斜,随从可见破碎的窗户、巨大的裂缝和崩垮的墙壁,完全变成了一栋危楼。

    我们是在临时医护点找到了张永福副院长,虽然今天已经是地震发生后的18天了,当再次提起地震当天的情况时,张副院长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留下了眼泪、双手捂着脸抽泣起来。张副院长回忆地震当天的情形好像就在眼前:地震发生时非常突然,天摇地动、头昏目旋、响声雷动,大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感到巨大的恐慌!

    恐慌过后,医护人员都没有只顾自己跑离楼房,而是想到如何尽快将医院里的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有5名医护人员还受了伤,庆幸的是没有一个患者受伤。地震后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医院在公路上建立了临时医护点(帐篷医院),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承担着该地区的伤员救治、转运和日常的医疗、卫生和防疫等工作,现在医疗点每天要接诊处理500多名患者,目前最多发的疾病是皮肤病、各种创伤、呼吸道疾病和腹泻,最缺的药物是创面用药、皮肤病用药、抗生素,最缺的检查设备是X光机。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离开孝德镇卫生院,我们来到了意大利志愿者医疗队的紧急医院,这是一个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帐篷医院,占地约200m2,从外观看,就能感觉到要比中国的帐篷医院的条件要好,进去后果不其然,里面设有急救区、普通诊疗区、辅助检查区、创面处置室和手术室等。本来想和医疗队的领队(是个麻醉师)了解一下情况,可是他们正在忙着处理一位全麻清创缝合术后正在复苏的患者(患者有些躁动),所以只好找翻译和外交部的同志了解情况:这个医疗队有14名医师志愿者组成,医疗点每天接诊的患者约200例,高峰时达到500例,主要是创伤,能够完成一些中、小手术、进行内外科的紧急抢救和为转送做准备,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群众唯一不好理解的是:不管大小手术,他们都是在全麻下做,复苏时患者的躁动和吸痰,总让人感到紧张。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我们今天工作的最后一站是绵竹市人民医院医疗点,也是我们这段时间看到条件最后的灾区医疗点。原来的医院楼房全部都不能用了,医疗点被临时安排在人员非常集中的绵竹市体育场里的刚完成一半工程的羽毛球馆里。医院的肖云院长接待了我们并汇报了情况:医疗点设病床200张,各科分区管理,每天病人都住满,住院患者以骨科和外伤患者为主,另外就是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门诊以外伤和皮肤病为主。灾后医疗点没有出现严重感染和气性坏疽。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央视地震“孤儿”小丹丹的命运

 

    另一专家组,由胡栋才教授带队,前去川北地区抢救大面积烧伤!

    另,晚上,刚从印尼回国来前线的陈永翀主任与他的在地震后被空运到汶川地震中心的、进行中国移动电信技术工程的、刚从汶川换出的亲弟弟,在成都相逢!

                                                    

                                                  中国抗震救灾创疡专家医疗队

                                                            2008-5-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