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往事》,李沥青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是极不容易的,也是伟大的。李沥青老先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始,就致力于湘昆剧种的发现、发掘,并发誓:“但使幽兰能出谷,愿倾热血伴芬芳”,近期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昆往事》一书,就是沥青先生毕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作为“湘昆痴”,他对湘昆剧艺术怀着一片赤子之心,是湘昆剧种的发现者、发掘工作领导者,是湘昆的活字典。而《湘昆往事》更像一部湘昆史。书中记载:解放初期,沥青先生在家乡嘉禾县政府任文教科长。1953年嘉禾举办首届物资交流大会后,有群众要求成立祁剧戏班,呼声不断传到文教科。成立祁剧戏班,没有演员怎么办?县里便去桂阳借聘演员。桂阳前进剧团当时主要演湘剧,也演祁剧。两个剧种合在一起,难免产生矛盾。于是嘉禾县把愿意来嘉禾的祁剧演员全部接收了。1954年7月,嘉禾县革新剧团在东门口义公祠成立。就这样昆曲带到了嘉禾,实现了桂阳土昆向嘉禾西移,这是当时谁也料想不到的事。
“湘昆”是郴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是神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湘昆”这个词,1957年最早是由梅兰芳先生提出的。《湘昆往事》是一部湘昆词典,内容包括湘昆的概念、沿革、班社、剧目、演员、艺术特色等,湘昆400多年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曲,都可以找到。譬如,湘昆作为昆曲的一种,与北昆是有区别的,对湘昆的定义,沥青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湘昆即湘之昆,是湖南昆曲的代表,“昆曲进人湘南后,在桂阳舂陵河左岸的丘陵地区扎下根来,与当地人民的风俗、语言、情趣相融合,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祁剧、花灯剧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昆曲剧种”。这充分说明昆曲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湘味浓郁、风格独特的新剧种,所谓“湘昆别一枝”。
《湘昆往事》是关于湘昆的史料大集,是为湘昆树碑立传,它通过文字让后人知道湘昆的今生前世、来龙去脉。其实上世纪50年代初期,湘昆这一剧种在总体上已经消亡,只有少数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到祁剧团搭班演出。书中记载了“戏蔸子”昆曲大佬萧剑昆,“升字科班”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萧云峰等人对湘昆生存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载了被昆曲界誉为“湘昆二李”的沥青老、楚池老,他们使行将消亡、几成绝响的湘昆艺术起死回生。是这些“湘昆痴”们,让枯木逢春,让湘昆走向复兴。
《湘昆往事》也是沥青先生关于湘昆的回忆录。书中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湘昆的发现与发展,如《试谈湘昆以前的桂阳土昆》《嘉禾发现湘昆》《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成立前后》《郴州地区昆曲老艺人座谈会实录》《随湘昆剧团参加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在杭州看南北昆剧群英邀请演出(日记)》《开国上将萧克看湘昆》等章节,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记载了湘昆的历史。
沥青先生早年考人中山大学,随钟敬文先生学诗及民间文学,上个世纪50年代任嘉禾县政府副县长,学历、资历都是很深的。他在郴州师专当过讲师,后来湘昆剧团当副团长。他的选择也说明他一辈子与湘昆不可分开。沥青先生认为,在仕途上“什么这级那级,都不重要”。从在嘉禾发现湘昆时起,他就发誓要为湘昆做点什么,除此之外,别无奢望。他到湘昆剧团后一手抓继承,一手抓改革,与湘昆剧团同风雨、共命运十四载,终成一代昆曲泰斗,人们称他是“国宝级”的学者。沥青先生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令人敬仰,值得晚辈们学习。
因为有了以沥青先生为代表的“湘昆痴”们的执着,因为当年决定去桂阳前进剧团借聘演员,因为把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萧云峰等专业昆曲戏班出身的“戏骨”们请来,湘昆剧种才得以保存至今。所以说湘昆是幸运的。
发《湖南工人报》(2018年06月29日
07版)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hngrb/2018_06/29/GR071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