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周立波故居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华中 |

周立波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故居门口宣传栏上,写着名人们的评语。贺敬之说:周立波同志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他是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字的代表者之一。他始终不渝地继承鲁迅传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走与人民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堪称革命经典的创作成果,因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茅盾说,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
介绍中说,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字凤翔,1908年8月,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1928年,在上海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39年,在抗日前线当战地记者,主编《抗战日报》《救亡日报》,1944年,随八路军359旅南下抗战,1946年,到东北参加土改,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举家迁回益阳乡下,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塑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民形象。从1959年起,担任湖南省文联主席。
周立波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60多万字的理论文章,100多万字的外国文学译著。他创作的《暴风骤雨》等多部文学作品,被2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著作讴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他特有的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塑造了新农民形象,开创了中国农村文学的新主题。
在荷塘边卖擂茶的凉亭里,打听故居方向,女主人告知还有1000米左右。顺着塘边大道继续往前,走上坡顶,一个十字路口。五个雕像旁边,是个大院子,里面很多游人,热闹得很,门口卖食品女子说,她们就住在里面。周立波故居还要往山脚下走。路边上立着画墙,上面画着小说《山乡巨变》场面。有些褪色了,不少地方线条都不见了。
又是一片荷塘。不过这里的塘埂上,种了丝瓜。竹架上开满黄花,藤蔓和绿叶缠绕,又是一番美丽。
一辆红色三轮农用车,突突突开过去,停在故居门前。大道尽头就是故居。故居院墙上有字: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民居。如今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有周立波父母卧室,周立波与妻子姚芷卧室。录音中说,1928年,同立波在此完婚。他的两个儿子都出生于此。上世纪50年代,周立波把卧室兼作书房,将老木窗改成玻璃窗。在此屋,创作了大量乡土文学作品。
故居后面有个花园,里面住着人,禁止游人入内。故居侧面建了纪念坪,坪里立着周立波塑像。像后有湖南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
路口有个卖益阳土产小店。买了些农家自制紫苏姜、杨梅等,咀嚼着往前走。已过中午,没吃饭,有些乏。路边农用车司机说,可载我们到村口,6
块钱。就这样,回到村口停车场。抓了些车上零食充饥,赶紧回返。
前一篇:1132.清溪赏荷
后一篇:1134.坐地铁去松雅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