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三次去乐山看大佛了。上中学时候跟母亲去过,长大了,又去过一次,都是去峨嵋山时路过,乐山是峨嵋山必经之路。前两次印象不深,可以说模糊,也不知是怎么看的,一点印象也没留下。此次专程,也许是年纪大了,对佛有了向往。
乐山距成都155公里。上月15号,从南门乘车,两小时左右到达乐山肖坝汽车站。换上13路公共汽车。车经市区,越岷江,十多个站后,看到乐山大佛牌坊。然而,车从去大佛的北门一掠而过,将人们送到东门。那里有个当地政府新建的东方佛都,连票,160元。钱是一回事,时间是另一回事。
时值中午,在路边用过午饭,品尝当地有名青坝豆腐。 先徒步走了一段路,后搭乘一人力三轮车到北门,购门票90元,入内。
乐山大佛是一座山。它临江依崖凿造,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比阿富汗米昂大佛(高53米)还高出18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据说峻工时,佛像全身贴金嵌玉,金壁辉煌。联合国遗产专家曾评价:堪与世界其他石刻,有如斯芬克斯和尼罗河谷的帝王谷媲美。沿途山崖上都有刻字,“回头是岸”是最贴切的了。
沿石阶上行,可赏江上风光。大佛所在的这座山正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汇流处。听路上游人说,当年水患严重,山上凌云寺主持海通和尚,开建这座佛来镇水患。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90年。经过三代人,四朝皇帝。现在人们说这里风水好,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地利,因而凌云寺香火很旺。
凌云寺在乐山大佛的顶上,也可以说在大佛的右肩上。凌云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末,比乐山大佛早200年,现存建筑为公元十七世纪重建的。寺内供奉有大佛真身。凌云寺与杭州灵隐寺、洛阳白马寺,共称中国三大名寺。
寺的门口,游人络绎不绝,鱼贯而入。导游的声音一个高过另一个,此起彼伏。一位举小旗的男导游说:世界有两大佛教道场,一个在印度,一个就在中国乐山的凌云寺了。
凌云寺在佛教中威望很高,有很多说法。譬如大门上方额匾上“凌”字多一点水,旁边一女导游说,那表明凌云寺在三江汇流处。
进门烧香有讲究,导游在门口讲述注意事项。门有三扇,左面是许愿门,从左门进。右面是还愿门,从右门出。中间那扇门是皇帝走的,老百姓要走,表示看破红尘。进门时,男士跨左脚,女士跨右脚。
拜佛时,双手合十,中空,万事皆空。举过头顶,佛在上;经过口,再经过心,心口合一。跪蒲团,不要跪中心,要跪边缘,与佛有缘。许愿时,双手手心向上,呈八字形,头点地(五体投地),感谢佛祖的赐予。
香烛有三种。短香,对佛的尊敬,非信徒常选用。红香,发财事业香。黄香,功德圆满香。黄香上有寺庙主持念的经文,香灰呈金黄色。导游还说,世界有九层,人在第一层,佛在第九层。人与佛相通,就是通过香火。烟火缭绕,将心愿送达佛的面前。所以应该是先烧香,后拜佛,而不是相反。
进门后有四尊巨大木雕天王,分管风雨雷电。管雨的手执雨伞,其他神仙手执什么记不得了。因而有来此烧香,能保风调雨顺之说。大殿的柱子油漆了一半,据说5.12大地震时,大殿受到很大破坏,几年的修缮还没完工。
凌云寺还有一点特殊,它坐东朝西,不是常见的坐北朝南。这是因为它对岸的峨嵋山。峨嵋山金顶寺的普贤菩萨,与凌云寺里的弥勒佛,隔江相望,堪称一绝。
苏东坡曾在此读过书,山顶上建有东坡楼,山脚下入口处有苏轼手书的诺大红色“佛”字,刻在石崖壁上。
来此拜佛的人很多。听说国庆黄金周时,一天曾达四万。从佛顶下到足趾,通过九曲栈道,要排队六七个小时。人山人海,满山都是。江上还有游船将人送到佛脚下。我见有信徒手持水壶,一路喷洒,口中念念有词。足趾处烧香最贵,最少100元。和尚说,要看诚意。桌上红色钞票老高一叠,用木板压着。
游客中有不少外国人,我返回时还有几个与我同车。记得有位印度中年男子,手提一塑料袋,向我们打听下九曲栈道怎么回到起点。他说英文,当时没有懂英文的人在场,我凑合着打手势告诉他,down
steps, then,
up.....他似乎明白了,道谢后转身走了。为我们拍合影的一青年游客招手示意,要我们站好。没来得及与他挥手告别。当时分明看见他将那塑料袋落在了栅栏边的石头上了。拍完照,我们就走了,也不知他后来回来拿走没有。虔诚的印度香客。
乐山大佛是一座弥勒佛。他坐镇江边,气定神闲,那气势,似乎睥睨一切。人们在其足下,显得十分渺小。
祖先为镇一方水患,保百姓平安,开凿了乐山大佛,为后人留下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