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现场指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游戏的这种重要性,是现代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科学原理。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和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作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呢?
一、明确教师在幼儿游戏现场指导中的双重身份。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身份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教师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自身的这种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
1、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
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教师的这种游戏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幼儿与成人“两个世界”间的距离,使幼儿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气氛,还有益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性;再就是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创造性行为。游戏伙伴的身份要求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想幼儿之所想,以便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性。
2、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如启发、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和促进其健康的个性。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时,不能仅仅作为游戏的纪律维护者或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幼儿游戏外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游戏中的潜在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教育指导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对待幼儿的游戏不能放任自流,纵然不直接进入幼儿的游戏中,也始终是有意识的。
教师的这两种身份是辨证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知道作用的发挥是否得当是以幼儿主体性发挥是否充分为衡量标准的,当然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又是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影响的。
二、把握幼儿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要点。
1、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时机。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游戏真实状况和心理状态。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选择和决定介入游戏进行指导的时机。这种观察可以通过在旁边看、听或者与幼儿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游戏来进行。通过观察,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意识作出准确的判断,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如在一次结构游戏中,东东用积木搭高楼,亮亮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东东搭好高楼,亮亮就用他的飞机撞倒高楼。我没有马上介入幼儿的游戏,而是进行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亮亮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性”或“破坏”行为?通过观察发现,东东对亮亮的这种行为并没有产生反感,而是每当高楼被撞到后,就及时地又搭建起高楼,似乎在无形中幼儿已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玩起了“合作游戏”,因此教师无须干预。又如在购物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所买的物品超过了钱的面额时,教师可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带了这么多钱了吗?”一句简短的问话,便引发了幼儿去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钱购买这些物品,结果幼儿在仔细计算后,退还了一些物品,适时的指导,让幼儿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们在幼儿游戏的过程指导中往往偏向于对幼儿的个别指导,但教师应在掌握了全体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将个别教育与全体幼儿游戏进行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教师应在照归全体的同时,注意对幼儿的个体影响,要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要注重个体差异,同时又要注意不要局限于某几个幼儿的身上,作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如确定本周把娃娃家和表演区作为指导重点的话,那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就要在关注各区游戏的全面开展的同时,着重深入了解这两个区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问题所在,并及时指导。教师既是班级躯体幼儿的教育者,有可成为个别幼儿游戏中的伙伴。
3、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于速度的问题。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幼儿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要经过翻滚、坐、爬这几个动作发展阶段,若要求孩子一出生就学会走,那是不可能的,人们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人们却忽视了幼儿学习的速度,不给他们探索、磨合的时间,这样就是幼儿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一知半解。如在大班开展医院的游戏时,应将这个主题游戏分成几次活动进行,第一次,了解医院有哪些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能,初步知道看病的基本程序;第二次,能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科室看病,并礼貌交往;第三次,根据前两次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若幼儿在游戏中又出现共性的问题,还可开展继续深入开展该游戏。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幼儿可能的兴趣和需求,不要仅仅从“我想怎样教”来设计活动,及时根据幼儿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三、掌握幼儿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技巧。
1、合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指导。
言语的指导方法包括建议、评论、描述、询问、重述、提问等,非语言的方法包括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的方向等。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首先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不是以教师身份出现,而是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出现。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而不是用“你应该这样”“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如:小班幼儿对娃娃家比较感性趣,但不会抱娃娃,有的提着娃娃的腿,有的拽着娃娃的头发,老师发现后,就来到娃娃家说:“我是娃娃的阿姨,今天来看看娃娃长胖了没有。让我抱抱娃娃吧?”老师一边接过娃娃,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多可爱的小娃娃呀,我要轻轻地抱,让娃娃的头枕在我的胳膊上,轻轻托住娃娃的腿,不能拽伤……老师示范后说:“今天我还要上班,我要走了,你们自己照顾好娃娃吧,再见。”然后幼儿就很自然的模仿老师的动作,轻轻的抱娃娃了。而当幼儿在开展图书馆的游戏时,有的幼儿大声说话,教师将食指放在嘴前对他做出安静的动作,不仅会对幼儿起到暗示的作用,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以游戏者身份,还是旁观者身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言语和非语言的方法去指导。
2、灵活运用游戏指导策略。
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游戏指导方法和策略,发挥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当教师想实现指导意图,又不影响幼儿游戏进程时,可采用平行游戏策略,即教师参与游戏与幼儿玩一样的游戏,但不与幼儿交往。当教师想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幼儿合理展开游戏情节时,可采用合作游戏策略,即教师以游戏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仍然由幼儿掌握游戏的进程。当教师想在游戏中传授一些新的游戏规则和玩法时,可采用领导策略,即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当然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我们未预料到的情况,我们就要不断更换指导策略或将各种策略综合运用。
教育实践中的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职责,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总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因此,指导游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尊重、理解和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