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所起的作用
(2011-12-08 08:48:3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父亲和儿子之间,存在一门他人无法读懂的外语。
一位母亲就曾这样描述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有时,我觉得丈夫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谜,他们总是扭在一起打打闹闹,例如,你追我赶、互相挠痒痒等,但他们之间打闹的那种性质,与我和儿子之间的那种打闹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例如,当丈夫与儿子打闹完之后,他们会同时躺在床上,摸摸对方的肚子,然后安静地休息一会儿。但一旦他们其中一个人有了小动作,另外一个人就会马上进入警觉状态,就好像他们心有灵犀一般。
的确,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亲与儿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这种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因此,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爱。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当然,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甚至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
当然,父亲们还应该注意:你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子,因为他正在自觉不自觉地以你为榜样。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之间,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一起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辞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父亲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在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严词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这些思想或者是父亲在无意之间传达给他们的,或者是他们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男孩的成长需要榜样,他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就把父亲当成自己的榜样。然而,父亲要想做好男孩的榜样也并不是易事,在男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所需要的榜样是不断变化的。
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那你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
方法一: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
的确,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身边,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这些孩子大多都有这样一个毛病,他们只愿意与妈妈在一起,除了妈妈之外,他们拒绝与任何人在一起,其中也包括爸爸。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男孩长大之后将很难融入集体。更可怕的是,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他们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在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而造成的。
在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这就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说到这里,很多父亲也许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在幼儿早期,男孩的世界里只有母亲,但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身边有父亲这样一个人物时,一股神秘的力量就会推动着他们与父亲接触。
其实,对于这些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一位成年男性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一次,我们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那张照片,父亲抱着我把我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也很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入我的钱夹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说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现在父亲即将70岁了,但他仍对小时候父亲没有抱过他而感到遗憾。
对于幼儿期的男孩来讲,他们迷恋母亲,因为母亲的爱是温柔的、令人陶醉的,而且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这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对父亲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在他们眼中,父亲是“大力士”、“万事通”,能够解决一切困难,但父亲却总是那么冷漠、不容易让人接近,这会促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
就拿上述事例中那位70岁的老父亲来说,也许他的父亲并不是不爱他,只是他不善于表达,所以,他给儿子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所以,要想做好幼儿期男孩的父亲,你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向儿子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
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得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关注和细心的爱护就可以了。
方法二: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过:“我们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当然,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男孩们都崇尚武力,而是说,男孩们都喜欢自己的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是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最不理解的人应该是男孩的母亲们,她们总是想办法试图让好动的男孩安静下来,但他们往往受到父亲的鼓动,变得越来越爱打闹,从而把房间搞得越来越乱。
在打闹中,男孩和父亲总会不小心弄坏东西,把房间搞得又脏又乱,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由于受大脑结构以及体内睾丸素的影响,男孩常常会不计后果地去搞破坏、去攻击别人。但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一位父亲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当儿子4岁的时候,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
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我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我们都知道,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如果在进入新的团体之前,他们不了解这个团体的规则,那男孩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等,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就拿上面的事例来说,父亲喜欢与男孩在一起打闹,他告诉了男孩打闹的规则——不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但打闹必须是有身体接触的,因此,这个男孩以后再与别人打闹时,就会自觉把握自己与别人身体接触的“度”。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问:“‘规则’,妈妈也可以教他们,难道只有爸爸教才会有效吗?”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完全不同于父爱的,母亲的爱会让男孩陶醉其中,只想享受这种温暖,而不去思考别的问题。而且在大多数男孩的心目中,母亲只擅长做日常家务,她们并不擅长制定规则,所以男孩常常会对母亲制定的规则持怀疑的态度。
但当男孩与父亲相处时就完全不同,他可以和父亲打闹,但他绝不敢在父亲面前胡闹。所以,父亲的威严让父亲所制定的规则也具有了可信度。
大多数的家庭常常因为男孩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而发生矛盾,例如,男孩不小心把家里的古董花瓶打碎了,妈妈会对男孩大发脾气;又如,男孩把家里的小闹钟弄成了“哑巴”,害得爸爸上班迟到。
但在父亲懂得制定规则的家庭中,这些“闹剧”出现的几率却很低。
一位父亲为全家人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则:
每周的周六晚饭后为“真理时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可以自由说出自己心中的“真理”。
例如,在一次“真理时间”中,妈妈是这样说的:“儿子的那些破坏行为总是让我抓狂,我刚收拾干净了客厅,他没一会儿又把它搞乱了;我刚告诉了他,不要把杯子打碎,他就不小心把杯子摔在地上;更可恨的是,他把我最喜欢的那块手表给拆了!”
而儿子是这样说的:“妈妈总是说我是‘破坏大王’,我讨厌这个称呼,所以,每当妈妈这样称呼我时,我就故意搞破坏。我希望妈妈以后能给我一个我喜欢的称呼,如帅小子、小英雄等,这些我都喜欢。”
自从家里有了这个“真理时间”之后,家庭成员之间几乎就不再发生矛盾了。
作为家长,我们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嘴”笨多了,他们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确切来说,他们是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给男孩规定这样一个“真理时间”,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虽然不善表达,但男孩的内心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所以,他会深深地感谢父亲所制定的“真理时间”这个规则。
对于男孩来讲,父亲是权威的,他有权制定规则。当然,如果这些规则能够深入“他”心的话,他更会对父亲这位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深信不疑。
方法三: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但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爱调皮的男孩总会在一起儿玩。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呀?”
“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哦?那你们是哪路人,他们又是哪路人?”
“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而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在这些男孩的眼中,父亲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还象征着一种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男孩才不会去做坏事,才不会变坏。
其实,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很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示,那些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
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在生物学上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也许就在忽然之间,男孩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身高猛增、力气也变大了很多。在面对温柔或者暴躁的妈妈时,即使平时最乖巧的男孩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下,妈妈再也不能强迫我做任何事情了!
因为这种想法的出现,男孩开始不拿妈妈的教育当回事,有时,他们甚至还会故意与妈妈作对,向妈妈的权力挑战。当然,如果男孩的这一行为不断地得逞,他们就会变得自傲自大,甚至是目无王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父亲的权威让他们保持清醒。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在我们家,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孩子的爸爸买菜、我做饭、儿子洗碗。我们的这项分工从儿子9岁时就开始了,并且在昨天之前,一切都在按着正常的情况进行。
但昨天,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去厨房拿东西,忽然,一股怪怪的味道传来。我一看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子把碗泡在水池里没有洗,由于天气太热,水池里的水都发霉了。
看到这种情况,我生气地把儿子叫来,并冲他大喊道:“这是怎么回事?”
令我惊讶的是,13岁的儿子竟然没有愧疚的感觉,他还不耐烦地对我说:“我只不过是忘记洗碗了,妈妈,你用得着这样大嚷大叫吗?”
看着比我高出一头的儿子,我真的拿他没有一点办法。但就在这时,孩子的爸爸来到厨房,还没等到他讲话,儿子就开始捋起袖子打算洗碗了。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还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在这些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就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
就拿上述案例来说,面对儿子向母亲的权力挑战的情况,如果父亲这样对儿子说:“不允许你用这样的腔调同妈妈讲话,否则,我真的要管管了……”听到父亲这种“规则”鲜明的话,男孩至少也会清醒上一段时间,不敢再向妈妈的权力挑战。其实,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的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是真诚的。如果父亲并不是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地教育儿子,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要取决于父亲。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76ZH00SIGG.gif■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与母亲是否扮演了同样的角色,起到一样的作用?上海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孟馥
不一样。母亲是孕育生命的那个人,从怀孕开始,胎儿在母亲体内成长,直到10个月后出生。出生后的婴儿与母亲有一个“共生”阶段,只有依赖母亲的奶水和照料才能生存下来。而父亲是在后面阶段慢慢加入进来的。所以说,母亲与父亲的角色有第一、第二之称。
在几个关键时期,父亲的作用尤其重要。第一个是在母子共生状态时,父亲是最早的第三者;第二个是孩子3~6岁阶段,也是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孩子完成性别认同,表现出对异性父母的崇拜,对同性父母的认同,也就是说,女孩学习妈妈做女人,男孩学习爸爸做男人;第三个是青春期,孩子要完成和母亲的分离,爸爸对孩子成长的支持尤为重要。
父母的功能角色定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母亲对孩子在生活上照料多一些,关心起居、冷暖;父亲是精神层面上的,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理想、价值观、“超我”等等。一般情况下是这样。
■ 所以,对男孩来说,“有一个父亲”就非常重要?
“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成长都有影响。但对男孩的特殊意义在于,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比如果断、刚毅、坚强、有力量、保护性等等,对男孩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自我塑造,男孩不单需要一个现实中的父亲,还需要一个“内心的父亲”。也就是说,他需要内化父亲角色的功能和作用。“父亲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种象征,象征力量、规则、权威;“父亲角色”还是一种言传身教,父亲用自身作为儿子效仿的模板、超越的目标,激发儿子成长的动力,用无声的权威指引儿子的未来。
对于一个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生命历程来说,“父亲和父亲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持久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父亲、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可能是他一生的遗憾,是他需要终生成长的重要课题。
■ 怎样做父亲,才能对男孩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父亲带孩子玩游戏,都是自发的、本能的,比如走“勇敢者”道路,玩滑梯……父亲喜欢什么运动,就会带孩子去做什么。如果孩子与妈妈出门,妈妈一般会说“系好鞋带,不要走丢”;而爸爸则会粗旷些—“走,上车。”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得出不同的经验,看到不一样的行为方式。当然,如果爸爸不爱运动,喜欢看书,孩子认同这个男人形象,以后也会喜欢看书。
另外,如果爸爸与妈妈关系融洽、亲密,对孩子来说,父亲更容易接近。否则就会人为拉开孩子与父亲的距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母亲起作用。孩子与父亲的联系倘若被阻断、减少,父亲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那是因为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出了问题。
■ 有些父亲工作忙或长期在外地工作,父子见面机会不多,这是否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父亲在家或不在家对孩子都有影响。父亲在家的影响要多一些,一个活生生的人,坐在那里,有语言、动作、表情,等等。
不在家也是一种影响。那个位置是空的,给人想象的空间:他不在,去了哪里……重要的是妈妈对父亲不在家的解释是什么,是用什么情绪说的。如果妈妈笑咪咪地说:“爸爸在外面忙着很重要的事业”,或者抱怨说:“谁知道他又死到哪里去了!”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包括其中的情绪,对孩子都会有不同影响。
地域上的分别只是空间距离,心理空间与地域空间有差别。如果父亲与孩子关系亲密,虽然相隔遥远,孩子知道父亲在,父亲角色功能的发挥照样可以很好。父亲平时工作忙,每天回家很晚,只能一星期陪孩子一次,如果每次都是全身心投入,感觉很开心,这也很好,比每天同孩子在一起却冷冰冰的没有互动更好。
■ 有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父亲角色缺失,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父母是影响下一代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Key person)。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很多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因此,仍然有机会在家庭以外适度补偿缺失的父亲功能。
只要能承担起父亲角色的重要他人,师长、偶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等,都能部分地替代,起到补偿的功能。关涉到自我成长的部分,我们可以找咨询师进行长期工作,把咨询师内化成内心的父亲。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社会保障机构人员)是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的。当然,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即便父亲在,父亲角色发挥到75%的作用,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父亲不在,替代部分起到60%的作用,这也很好。父亲角色没办法发挥到100%,因为没有非常好的父亲。
我们了解这一点,就能让潜意识的需要变得清晰,有意识地去寻找替代的人。不了解这一点,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比如梁朝伟,成长在单亲家庭。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不同的男人角色,很有男人味道。他是通过演绎角色来满足自己内心那部分需要,完成成长。他的内在动力非常强大,所以会比别人做得更努力,更出色。在现实中,他是很单一、古板的人,但在银幕上却很深刻,有张力。他通过这些塑造,在弥补缺失的过程中,把自己巨星般的东西呈现出来。
在男孩不同的成长阶段,父亲角色的功能和意义都有不同
男孩的童年时期,甚至一辈子,父亲都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孩子们会为拥有强壮的父亲而感到骄傲。父亲是儿子身份的象征,内心安全的保障,力量的所在。
■ 婴儿时期:父亲是母子分离的加速器和稳定剂
婴儿大约在出生后2个月走出“自闭状态”,与母亲逐渐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在这个阶段,婴儿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高度依赖母亲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生活上的照顾;4~5个月以后,婴儿慢慢学会爬和直立行走,身体发展带来的视野和空间的拓展使他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个体化(即内在精神自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持续2~3年。
如果母亲在这个过程中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并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孩子就可以较好地从与母亲的共生圈中走出来,顺利开始他的个体化与分离进程。然而,这种母子的分离过程并不容易,母亲和孩子都要面对分离的焦虑。而父亲在这个阶段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共生”过程中,父亲可以分享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并把分享逐渐转变成独特的、具有第三者功能的角色。父亲——这个处于外界且特别的人,可以帮助母亲和孩子从共生的二元体中解放出来,顺利进行分离。
■ 幼儿时期:父亲是权威的象征和规则的代表
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将看到、听到及接触到的事物一一吸收。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开始关注自己从何而来,人的身体器官为什么会有不同?这个时候告诉儿子“你有一个父亲”,就等于让他知道他不是由母亲一个人生出来的,需要一个男人来共同完成这件事。这就弱化了他认为母亲万能的想法,同时让他了解,母亲生活中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的男人,有一片他不能进入的区域,他不能成为母亲的“全部”。
他学习从两人关系(他和母亲)走向三人关系(他、母亲和父亲)。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就是他和母亲之间的第三者,而且是一个有权威的第三者。
父亲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权力禁止孩子占有母亲,让他到别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让他了解脱离母亲、长大成人的必要性。正是因为父亲具有这个独特的地位,拥有原始的权力, 对孩子来说,他就代表着权威和规则。
婴、幼儿期父亲角色的存在,使家庭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孩子处于父母的联合保护之下,更有安全感,而安全领地的不断扩张,为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安上了助推器,在兴趣的引导下去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学龄期:父亲是崇拜的英雄和效仿的偶像
男孩的童年时期,甚至一辈子,父亲都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孩子们会为拥有强壮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当孩子们被问及谁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时,绝大多数拥有父亲的男孩都会说:“我爸爸。”父亲是儿子身份的象征,内心安全的保障,力量的所在。父亲不同于母亲的思维模式,父亲的冒险精神以及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留下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孩子遇到困难时,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能力,因而他的意志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这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有利。父亲角色还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接受社会准则的限制和约束,在父亲的指导和带领下,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习怎样成为男人。父亲身上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强的男性特征,给予孩子更大的生命激情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 青春期:父亲是逆反的对象和超越的标杆
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身体的生长发育迅速成熟,心理的发展相对缓慢,人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辨证思维开始萌发,但认知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人格上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足,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面对困难、挫折时,很容易退缩到家庭里。他们强烈追求成熟和独立意识,一方面渴望像成人一样得到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又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以及其他成人的意见。这种既反抗又依赖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对父母采取一种对抗、逆反的态度;而代表权威和规则的父亲角色(包括其他有类似象征意义的人如教师、长辈等),就成为男孩反叛、攻击的主要对象——他们挑战权威、挑战规则,有的甚至付出相当大的成长代价。
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发展渐渐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按照成人和社会所制定的规范生活,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更多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因此,父亲角色也成为孩子发展的标杆和超越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