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知了轮回·金蝉脱壳
绿枊群围掩柏松,金蝉脱壳出飞龙、
兵家自古多承袭,孙子谋逃佯作疯。
以假乱真欺仲达,混淆视线骗华雄。
檀公武信全身退,尽在虚虚实实中。
金蝉脱壳,虚实之道。蝉壳为虚,无上下之功;蝉体为实,有进退之能。
金蝉脱壳,出于知了轮回,名于《三十六计》之二十一计“金蝉脱壳”。原文云:“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因为《三十六计》讲的是用兵之策,这句话的大意是:保持军队的阵形不乱,以完整的攻势迷惑敌军;友军不怀疑,敌军不敢动,这样就能达到《易经》中《蛊》卦有利“进退”的效果。
《易·蛊》艮上巽下,艮为山,为障碍,
为停止;巽为风,为顺势进退。《序卦传》有云:“巽为木,为风……为进退……”巽,何以有“进退”之象?其实这道理是很简单的。“风”前行遇到“山”的阻挡,必有“后退”之义,山形复杂,风势犹存,又可能改变方向另取“出路”。《蛊》卦
的本义是侧重于讲治理腐败,讲的是“先乱而后治”,故“元亨”而“利涉大川”。而《三十六计》“金蝉脱”引用的主要是通过制造混乱,迷惑敌人,趁机逃跑。
《三十六计》的原创作者是谁?其实,至今也不明确。目前,可溯源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将檀道济,有“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之说。此非本文主旨,故不赘述。
与《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相关的典故,除孙膑为了逃避庞涓的伤害而装疯卖傻外,其它引用来说明“金蝉脱壳”在军事上的成功运用的战例,最早也是三国之后的。
当然,本诗将这些动人的战争故事全都“装”了进去。昨天“装”得不理想,今天又重“装”一遍。
现简要说有于下:
“以假乱真欺仲达”,实际引用的是“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故事。诸葛亮逝世了,按其生前遗嘱,部下造了一个木偶“诸葛亮”坐在车上,将追来的司马懿吓得魂不附体,逃出很远还问部下:“我的脑袋还在吗?”这当然只是作者编的“故事”。最后统一三国的司马家族,何致如此胆小?!司马懿,字仲达,为了更合律诗规格,故不用“司马”。死了的诸葛这亮不好“组装”,说是“假诸葛”不行,说是“木偶武侯”也不恰当。只好用“以假乱真”代之。不仅通俗,而且符合实际。只要后文明确被“欺骗”的是司马懿,前面“似假乱真”的就只能是“诸葛亮”了!
“混淆视线骗华雄”,就好理解多了。华雄竟然被逃跑的孙坚头上戴的“赤帻”这个“蝉壳”骗了两次:第一次是孙坚与部将祖茂换了头帻,华雄不知道,就拼命追杀头戴“赤帻”的祖茂;第二次是祖茂将“赤帻”悬挂在一个木柱上,华雄追到面前一看,才知道上当了。这事例特别符合“金蝉脱壳”的要义。
鉴于《三十六计》最早源于檀道济,不将他实用“金蝉脱壳”的战绩装进诗里,实在说不过去。但是,如果将檀道济“白服出围”和毕再遇“悬羊击鼓”的战例全装进去,尾联就没有“收关”的地方了。没有了最后的“合”还叫诗吗?思之再三,只好将他两实用“金蝉脱壳”的战例全搁在“檀公武信全身退”一句中了。“武信”是毕再遇荣获的最后一顶“官帽”:“嘉定十年(1217年),(毕再遇)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不久去世。
不算太囉嗦吧,
俺已经尽量少说废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