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药而愈

(2019-03-17 23:42:31)
标签:

医学教育

杂谈

健康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国人一生中有多少人一辈子没有使用过药物?”“如果有,恐怕也是寥寥无几”我个人武断瞎想。“药物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吃药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尽管的确有点夸张,但是说明了药物使用的普遍性。

 

毋庸置疑,药物的发现与发明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类的生存时间。在感染性疾病是人类第一杀手的过去,药物曾经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由于致病菌明确,药物的效果也更加确切。抗生素将人类的寿命整体延长了10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但是,在慢性代谢性疾病成为人类第一死亡原因的今天,由于发病原因的复杂,更由于代谢调节的复杂,药物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往往是水里按葫芦,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现象迫使人们转变思维:代谢的问题需要代谢的解决,要从发病机制上寻找解决方案。

 

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它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我国慢病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慢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长期四高(高热(量)、高糖、高盐、高脂饮食)、两低(活动不足、睡眠不足)、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曹雪芹说“心痛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根本解决方案在于调整生活方式,而不是药物。不良生活方式不改变,药物治疗不可能到达满意疗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根本的治疗,是治本,药物只是治标。正如罗贯中说“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疾病不是理论假说,而是临床事实。控制过多热量摄入,避免过饱,可以减少70%以上的超重和肥胖,而超重、肥胖是几乎所有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的共同基础。《CA Cancer J Clin》最新报告显示,从1975年到2016年,人类超重(BMI≥25kg/m2)率由21%(男性)、24%(女性)均升高到40%,肥胖(BMI≥30kg/m2)率男性增加了4倍、女性增加了2倍。伴随超重而来的不仅仅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骨骼肌肉疾病、脂肪肝等,更有恶性肿瘤,还有死亡本身。2012年全世界因为超重导致的恶性肿瘤约54万例,每年因为超重导致的死亡高达400万人。由此可以推算,减少过多热量摄入单项,可以减少约38万肿瘤患者、可以减少280万人死亡。

 

体力活动不仅仅使摄入过多的能量得以消耗,避免能量正平衡,防止脂肪堆积,预防体重升高,而且还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直接增加肌肉量。研究发现70岁以上男性23.6%、女性11.8%存在肌肉减少,20-70%肿瘤患者存在肌肉减少。肌肉减少是老年人和疾病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风险因素,不仅仅增加跌倒、骨折风险,而且增加抗肿瘤治疗并发症,降低放化疗完成率,缩短生存时间。最新研究报告,与肌肉正常者相比,肌肉减少的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靶向治疗反应率显著下降,手术后5年生存率更低。肌肉量与全因死亡、肿瘤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体力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弹性,增加骨密度,降糖、降脂和降压,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等均具有明确的预防作用。体力活动可以将乳腺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30-50%,这是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达到的疗效。

 

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表型是体重增加,但是其内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慢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慢性高胰岛素血症是引起包括慢性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等代谢改变的关键驱动力。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认为: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特别容易使人发胖,因为它易于增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改变AMP/ATP比值,激活AMP激酶和补偿机制,将能量储存为脂肪隔离于脂肪组织内,使能量不能被代谢活跃组织如心脏、肌肉、肝脏氧化利用,导致这些细胞饥饿,机体饥饿感及食欲反应性增强,热量摄入增加,继而能量正平衡,出现肥胖。该模型强调肥胖病因学的代谢可塑性,强调食物成分而不是能量平衡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因此,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成为自然而然的选项,而不是控制热量摄入。传统观点曾经错误地认为,1kcal碳水化合物与1kcal脂肪完全一样,对能量消耗或身体脂肪没有任何不同的生理影响。实际上,恰恰相反,1kcal的碳水化合物、1kcal的脂肪、1kcal的蛋白质对机体的生理效应大相径庭。基于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降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提高脂肪的供能比例,预期可以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组织中脂肪动员,促进血液游离脂肪酸氧化,减轻细胞内饥饿状态,减轻饥饿感,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身体脂肪丢失,升高能量消耗,减少内脏脂肪的病理性储存,从而降低体重,改善血脂。

 

人类远古祖先长期以动物肉、野果为生,居无定所、食无定餐,谈不上以脂肪或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成为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是最近一万年的事情,人类学会了种植后才有了现在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种族的每日平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差异很大,大多数国家居民的平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45%(能量来源),美国内科学院建议美国人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取45%~60%的能量。研究发现摄入50~150g/d(供能比10~26%)碳水化合物时,机体既燃烧脂肪,又不产生酮体,此时即为低碳饮食;碳水化合物低于20~50g/d(供能比<10%)时,机体会产生酮体,称为生酮饮食。低碳饮食中的3种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蛋白质一般为20%左右(15%~30%),碳水化合物比例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剩余的部分就是脂肪的供能比例。生酮饮食多数要求控制热量,而且要求限制蛋白质摄入,以防止糖异生。低碳饮食只要求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对热量及蛋白质没有限制。比较而言,低碳饮食依从性更好。

 

低碳饮食研究目前比较多地集中在肥胖、超重人群的体重降低、有心脏代谢性疾病风险人群、心脏代谢性疾病患者如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低碳饮食可以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血糖、血脂代谢,改善代谢综合征,改善、甚至逆转糖尿病,减少、甚至免除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同时产生显著的卫生经济学效应。美国糖尿病协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在最新发布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包括低碳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作为糖尿病的标准治疗。低碳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中国低碳医学联盟推荐:低碳饮食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低碳饮食作为一种治疗性饮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来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短期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远远少于药物,卫生经济学效益显著,节省医疗费用。但是,必需清醒地认识到低碳饮食不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的日常饮食,长期使用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待低碳饮食,我们既不要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夸大其词、哗众取宠、言过其实,也不必把它当作一无是处的洪水猛兽而横加指责、穷追猛打、求全责备。低碳饮食只是众多饮食治疗方法的一种,让我们给低碳饮食一点点耐心,静待事实与疗效说话;让我们给低碳饮食一点点宽容,开展更多的观察研究。低碳医学的发展需要理性,不要冲动,更不要盲动;低碳医学的发展需要科学,不要迷信,更不要疯狂;低碳医学的发展需要激情,不要冷漠,更不要压制。

 

无论高碳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素食、节食、断食等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如何,不药而愈的努力方向和健康长寿的终极目标没有错误。正如人类可能永远无法长生不老而仍然追求长生不老一样,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不药而愈,但是对不药而愈的追求不会停止,也不应该停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低碳饮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