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肿瘤恶液质》前言

(2014-10-03 00:11:01)
标签:

健康

医学教育

说到恶液质,人们脑海里顿时会闪出瘦骨伶仃、骨瘦如柴、形同骷髅、皮包骨头等形容词;一幅两眼深陷、双颧高耸、支枕而卧、奄奄待尽的患者景象仿佛立即浮现在眼前。《梁书·武帝纪》就有这样的描述: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把恶液质描述为疾病的终末状态,等同于药石罔效,等同于行将就木。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吾观刘琦,…..,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人们对恶液质抱着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将恶液质视为病入膏肓、百死一生,觉得束手无策、无力回天。

 

西方医学对恶液质的认识已经有多个世纪的历史。公元前400年前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写道“the flesh is consumed and becomes water,... the abdomen fills with water, the feet and legs swell, the shoulders, clavicles, chest, and thighs melt away... The illness is fatal.”目前知道最早使用Cachexia来描述疾病大约是1535-1545年之间,有人认为具体是1538年。但是,不知道是谁最先将Cachexia用于描述慢性疾病的非自主性体重丢失。Pubmed上能够查阅到的恶液质最早文献为1840年的Dalrymple J. On the rapid organization of lymph in cachexia. Med Chir Trans. 1840;23: 205 – 220,438. 在该文中,作者列举了梅毒、坏血病、肿瘤、绞窄性腹股沟疝、创伤、结核病、急性与慢性炎症等病例终末期的临床表现。

 

Cachexia(恶液质)是一个后拉丁语名词,来源于希腊语名词kachexia,意义为“坏状态”(bad condition),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词根κακός kakos“bad坏”和ἕξις hexis“condition状态”组成。Cachexia在中国大陆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恶液质与恶病质,究竟是谁最先将Cachexia引进中国?是谁最先翻译了这个名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翻译?恶液质与恶病质的中文翻译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无法考证。本书之所以采用“恶液质”而不是“恶病质”,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恶液质出现在先,恶病质在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版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采用的名称就是“恶液质”,而不是“恶病质”。(2)“恶液质”比“恶病质”使用频率更高。笔者2014年8月16日10:57分别以“恶液质”、“恶病质”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分别检出1672、177条结果,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0倍。(3)“恶病质”的“恶病”二字容易误导读者,让人望文生义,以为是恶性疾病(肿瘤)所特有,实际上它既可见于恶性肿瘤,也可见于良性疾病。尽管,恶性肿瘤患者有更高的恶液质发生率,但是,就恶液质的患者总数而言,良性疾病导致的恶液质更多。(4)”恶液质“的“液”更能准确反映其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中体液的变化及其中多种因子的作用。肿瘤恶液质是一种被严重低估、远未认知的严重临床症候群。就单个病种而言,恶性肿瘤具有最高的恶液质发病率,文献报告60%-80%不等。肿瘤恶液质英文有cancer cachexia 及oncologic cachexia两种不同表述,笔者2014年10月1日23:46分别以cancer cachexia或oncologic cachexia从pubmed上进行检索,发现二者的文献数量比为3831:38,前者是后者的100倍;而且cancer cachexia是标准的医学主题词,而oncologic cachexia则不是,所以,本书的书名《肿瘤恶液质》采用的英文为“cancer cachexia”。

 

2011年是恶液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革命之年。这一年,英国Edinburgh大学Kenneth CH Fearon等欧洲姑息治疗研究协作组(the European Palliative Care Research Collaborative,EPCRC)专家发布了国际恶液质专家共识,提出了肿瘤恶液质的最新诊断标准:(1)无节食条件下,6月内体重下降>5%,或(2)BMI<20(中国人<18.5,笔者注)和任何程度的体重下降>2%,或(3)四肢骨骼肌量指数符合肌肉减少症标准(男性<7.26 kg/m²,女性<5.45 kg/m2)及任何程度的体重下降>2%(Fearon K, Strasser F, Anker SD, Bosaeus I, Bruera E, Fainsinger RL, Jatoi A, Loprinzi C, MacDonald N, Mantovani G, Davis M, Muscaritoli M, Ottery F, Radbruch L, Ravasco P, Walsh D, Wilcock A, Kaasa S, Baracos V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cachexia: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Lancet Oncol. 2011;12(5):489-95.)。恶液质的这个诊断标准将恶液质由原来的一种疾病终末期状态变为一个可发生于疾病早期的病症,将恶液质的诊断大为放宽,将恶液质的出现大为前移,使更多的患者符合恶液质的诊断标准,更使得恶液质变成一种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从而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得到早期干预,客观上阻断或延缓了疾病的进程,进而减少了难治性恶液质的发病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

 

正是由于恶液质诊断标准的变化,使得恶液质变成了一种可防可治的临床病症,才使我们有了编写《肿瘤恶液质》专著的冲动;近10年来恶液质基础研究的日新月异、临床治疗的飞跃发展,更使我们认识到编写《肿瘤恶液质》专著的必要性与迫切感,从而促使我们将冲动变为行动。2013年9月3日,我们写出了第一份目录,随后修订规范、编写样稿、邀请作者,编写工作自此正式启动。从2013年9月3日到2014年10月3日,历时13个月,我国第一部《肿瘤恶液质》专著正式脱稿,并即将付之梨枣。全书分为16章,共100余万字。从肿瘤恶液质的历史起源到发展现状,从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从发病机制到病理生理,从临床表现到诊断标准,从院内就诊到家庭护理,从医生施治到患者保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理论与实用的叙述。本书注重学术水平及理论基础,力求反映肿瘤恶液质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强调临床应用与实操指导,力图展示肿瘤恶液质临床治疗的最新方法。《肿瘤恶液质》是一本高级参考书,以临床工作者、基础研究人员、研究生为读者对象,广泛适用于不同等级医院及相关机构。

 

本书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对肿瘤事业的又一个贡献,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对肿瘤患者的又一份爱心。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暨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等单位近百位专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因此,本书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会内外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得到亚太肿瘤研究基金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热情帮助与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个体差异、由于水平有限、由于经验不足,本书一定存在许多不足、遗漏乃至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更新。  

                                                        

                                                                           2014年10月3日

 

PS:前言写完后,分别发给各位主编、副主编审阅,很多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昆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志康教授更是特别认真,王教授对全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陈教授发现了其中的两个错别字。本文是修改后的第18版本。写本前言时,意外发现:《营养筛查与评估》的前言也是10月3日完成的,一个是2013年,一个是2014年,都是十一假期,又一个忙碌的国庆节,又一个工作的国庆节,又一个收获的国庆节。10月8日,《肿瘤恶液质》将正式提交人民卫生出版社,值得祝贺,应该犒劳一下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手机丢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