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忽视“木”与“树”的语法区别

(2010-09-14 20:50:41)
标签:

原创

教育

杂谈

分类: 修辞研究

     ――评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屈原《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绝唱,杜甫《登高》中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为什么古人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甚至用“落木”,也不用“落叶”呢?高中语文(必修五)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一文,就在解答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木”与“树”在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文学不是概念的表达。作为文学语言,作为艺术形象,它们在对读者有着不同的暗示:形态上,“木”使人想到的是树干,木质,而“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在色调上,“树”一般是绿色,“木”则是褐黄色。因此,“木”与“木叶”比“树”与“树叶”,更能表现秋天的神韵与意境,更能表现那种树木的空阔,微黄的色调与干燥之感。

当然,从阅读的角度讲,诗歌或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都是基于理解,调动生活观察与积累,把作者表述的文字,转换成读者头脑中的或是眼前的景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或者说诗歌的语言,其实是在对读者进行暗示。应该说,《说“木叶”》通过“木”与“树”暗示性的比较辨析,让读者去领悟古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

但湘北先生认为,不能因此而忽视“木”与“树”的语法区别。也就是说,用“木”还是用“树”,首先基于它们语法功能的差别,而不是“木”与“树”在暗示方面的区别。在早期的古汉语中,“木”是名词,而“树”是动词,“树”字中的“寸”字是明证。相关的例句很多,如: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诗·周颂·有瞽》崇牙树羽。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与此相关,“木叶”是一个偏正结构,表示的是事物名称,而“树叶”则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古人为什么多用“木”而不用“树”,或者说,什么时候用“木”,什么时候用“树”了。

撇开这一点,大谈暗示与想象,只能是故弄玄虚,违背事实。何况,随着语言的发展,“树”后来具有了名词的特征,同时它又没有丧失动词的功能。这时候,它是一个兼类词,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表示事物。所以,用“木”还是“树”,古人就更为讲究。毕竟,用“木”不会产生歧义,用“树”则可能有两种解释。

其次,多“木”与“木叶”,而少用“树”与“树叶”,也不能不提习惯问题。古人也好古,有了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人当然会模仿。至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可以看成是“木叶”的省略,而以“木”称“叶”,也是一种借代关系。

按《说“木叶”》的说法,用在对秋天进行描写的时候,“木”比“树”好。反过来,对春天进行描写的时候,是不是“树”就比“木”用得多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

与《说“木叶”》中的分析相反,如此多的“木”,怎么就不暗示“空阔”“疏朗”,而偏偏表现“饱满”“浓阴”呢?可见,大学问家林庚先生,为论证而选择性地运用了例句,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真实教师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