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津逮楼)

标签:
甘熙故居图片杂谈 |
分类: 回望旅程 |
据资料记载:甘氏父子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一阁”而建,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而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河水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甘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火,珍籍和金石玉器等也随之付于一炬。前几年修复甘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方,前有甘家花园,后有甘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色古香的小楼,门前有古老的榆树,该是昭示着年年有余吧。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十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人深为叹惋。甘熙精于堪舆风水之术,但未能像范氏一样为藏书楼取一“生水”的名字以防火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在“津逮楼”,我意外地发现了《金石录》的介绍。《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收录在另一《金石录》十卷之后,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建国初,甘氏后人将甘宅卖给一军事机构,并委托姻亲将旧书等以二毛钱一斤处理,赵世暹在甘家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才得以保存下来?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由此看来,《金石录》乃甘氏“津逮楼”名扬中外的缘由了。